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是培养人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特有的工具。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两种方法:
一、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抓好四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通读教材,对重点、难点还要细读和精读。读数学概念要做到“三会”,即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读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分清条件和结论,掌握分析思路和方法。读例题时,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自己试着解答,然后再与课本上的解法加以比较。对中下等成绩的学生,可以看例题每步解答,考虑每步解答的依据是什么?不懂的地方要做上记号,然后合上课本把例题独立的做一次,再与课本比较,看那些地方还不会,待上课听老师讲解。
(二)课堂听讲。
要让学生知道,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要带着问题听,有目的有重点的听。要会比较听,当老师讲解那些自己预习中已经初步理解的知识时,同学们应该把老师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了解老师是怎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数学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而且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不会的知识重点听,通过预习还没有弄懂的数学定义、概念,没有理解的数学符号、公式,尚未理解的解题方法、思路以及重点难点,同学们应该把他们作为自己听课的重点。当老师讲到这些内容时,一定要认真听、仔细听:老师是怎样讲的,怎样理解的,如何想到的?要在做好笔记的同时积极地思考。
(三)认真复习。
数学课的复习一般分课后复习与系统复习两种。课后,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巩固当天学过的内容。系统复习即用比较集中的时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四)完成作业。
教师要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先复习学过的知识,然后运用这知识完成作业练习。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不可抄袭和替代。
二、勤学多练做好数学习题。
勤学多练是学习数学的成功之路。只有多做题目,才能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孰能生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仔细审题。
首先要明确命题的语法结构,例如“求不等式组 2x-52 5x-3 60 的正整数的个数“是动宾结构;求……个数”, “不等式组中的正整数”是“个数”的定语,题目本想是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的个数而不是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其次要搞清命题关键字、词。审题不仅满足于了解题目的大致意思,还要过细的了解关键字、词的意义,例如:“包含”与“包含于”、“大于”与“不大于”,“增加了”与“增加到”等等截然不同。另外审题时还要注意发掘隐含条件与解题线索等,特别是后者更为重要。
(二)遵循思路解题。
数学题千变万化,不可能有统一的解法,掌握解题思路就像为启开千变万化的锁,而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因此,掌握解题思路要比学会解答數学几种类型题目显得更为重要。
(1)直接从定义出发去寻找解题门径。
有些数学问题为了强化概念,题中条件,结论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突出了概念的本质性,有些数学问题就直接是某一定义的具体应用,解这类题时可直接从定义出发解开思路。
(2)根据题目结构特点,联想有关法则,定律的应用。
有些数学题的条件之间,条件与结论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结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产生对一些定律、公式、法则的应用联想,从而获解。
(3)从观察特殊值入手,猜想到一般规律,再论证猜想结果的正确。
有些数学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结构联系不甚明显,直接找出结论规律有困境,可以从设特殊值入手,去探求规律性的东西,猜出结果,再对猜想的结果进行严格推理的论证。(4)注重数形结合,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内在联系求解。有些数学题中的数量关系用解析式反映比较复杂,解题运算量大,不容易求出结果,但充分利用题中数量关系所设计的几何图形性质,往往能使问题的解答简化,而另一些数学题直接求它的几何性质比较棘手,但若紧扣其数量关系,则容易反映出它的几何性质。
(5)当直接求解有困难时,改变思考角度,另辟蹊径,间接地进行。探求有些问题从题设条件入手直接求解有困难时,可先分析一下题设条件可能构成哪些不同的结论,然后考虑能否根据对立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应用间接方法求解。
(三)掌握技能和技巧。
对数学各部分教材的题目,都应当掌握它们的解题的基本技能,如因式分解的几种解法,就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多项式,用哪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有一定的模式。如一个多项式无论有几项,首先考虑的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有公因式一定要先提取公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只有二项,再考虑用公式,如果多项式为四项或超过四项,考虑用分组分解法,如分式方程,首先观察利用去分母解题还是换元法解题,去分母时应注意什么,换元法时应注意什么,解后都要注意检验,最后求出方程的根。如几何中证明线段相等,首先观察线段是否在两个三角形中,看在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利用等角对等边。若两种情况都不存在,再看能否利用等量代换找到“中间量”。使结论成立。
除此,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培养了自己有能力学习、善于学习,从而就可能有效的提高数学的学习成绩。
一、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抓好四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通读教材,对重点、难点还要细读和精读。读数学概念要做到“三会”,即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读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分清条件和结论,掌握分析思路和方法。读例题时,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自己试着解答,然后再与课本上的解法加以比较。对中下等成绩的学生,可以看例题每步解答,考虑每步解答的依据是什么?不懂的地方要做上记号,然后合上课本把例题独立的做一次,再与课本比较,看那些地方还不会,待上课听老师讲解。
(二)课堂听讲。
要让学生知道,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要带着问题听,有目的有重点的听。要会比较听,当老师讲解那些自己预习中已经初步理解的知识时,同学们应该把老师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了解老师是怎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数学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而且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不会的知识重点听,通过预习还没有弄懂的数学定义、概念,没有理解的数学符号、公式,尚未理解的解题方法、思路以及重点难点,同学们应该把他们作为自己听课的重点。当老师讲到这些内容时,一定要认真听、仔细听:老师是怎样讲的,怎样理解的,如何想到的?要在做好笔记的同时积极地思考。
(三)认真复习。
数学课的复习一般分课后复习与系统复习两种。课后,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巩固当天学过的内容。系统复习即用比较集中的时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四)完成作业。
教师要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先复习学过的知识,然后运用这知识完成作业练习。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不可抄袭和替代。
二、勤学多练做好数学习题。
勤学多练是学习数学的成功之路。只有多做题目,才能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孰能生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仔细审题。
首先要明确命题的语法结构,例如“求不等式组 2x-52 5x-3 60 的正整数的个数“是动宾结构;求……个数”, “不等式组中的正整数”是“个数”的定语,题目本想是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的个数而不是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其次要搞清命题关键字、词。审题不仅满足于了解题目的大致意思,还要过细的了解关键字、词的意义,例如:“包含”与“包含于”、“大于”与“不大于”,“增加了”与“增加到”等等截然不同。另外审题时还要注意发掘隐含条件与解题线索等,特别是后者更为重要。
(二)遵循思路解题。
数学题千变万化,不可能有统一的解法,掌握解题思路就像为启开千变万化的锁,而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因此,掌握解题思路要比学会解答數学几种类型题目显得更为重要。
(1)直接从定义出发去寻找解题门径。
有些数学问题为了强化概念,题中条件,结论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突出了概念的本质性,有些数学问题就直接是某一定义的具体应用,解这类题时可直接从定义出发解开思路。
(2)根据题目结构特点,联想有关法则,定律的应用。
有些数学题的条件之间,条件与结论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结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产生对一些定律、公式、法则的应用联想,从而获解。
(3)从观察特殊值入手,猜想到一般规律,再论证猜想结果的正确。
有些数学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结构联系不甚明显,直接找出结论规律有困境,可以从设特殊值入手,去探求规律性的东西,猜出结果,再对猜想的结果进行严格推理的论证。(4)注重数形结合,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内在联系求解。有些数学题中的数量关系用解析式反映比较复杂,解题运算量大,不容易求出结果,但充分利用题中数量关系所设计的几何图形性质,往往能使问题的解答简化,而另一些数学题直接求它的几何性质比较棘手,但若紧扣其数量关系,则容易反映出它的几何性质。
(5)当直接求解有困难时,改变思考角度,另辟蹊径,间接地进行。探求有些问题从题设条件入手直接求解有困难时,可先分析一下题设条件可能构成哪些不同的结论,然后考虑能否根据对立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应用间接方法求解。
(三)掌握技能和技巧。
对数学各部分教材的题目,都应当掌握它们的解题的基本技能,如因式分解的几种解法,就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多项式,用哪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有一定的模式。如一个多项式无论有几项,首先考虑的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有公因式一定要先提取公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只有二项,再考虑用公式,如果多项式为四项或超过四项,考虑用分组分解法,如分式方程,首先观察利用去分母解题还是换元法解题,去分母时应注意什么,换元法时应注意什么,解后都要注意检验,最后求出方程的根。如几何中证明线段相等,首先观察线段是否在两个三角形中,看在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利用等角对等边。若两种情况都不存在,再看能否利用等量代换找到“中间量”。使结论成立。
除此,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培养了自己有能力学习、善于学习,从而就可能有效的提高数学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