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应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 兴趣 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62-02
爱因斯坦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科学文明的原动力,但凡一个人只要有所成就往往都是从兴趣开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较为有效的途径。
一、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疑问,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例如,讲授《大气压强》时,我首先拿出一对事先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个大力士冠军赛,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两个半球分开?”学生们一听,立刻情绪高涨起来,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很多同学都试了,根本拉不开。我笑而不答,只是轻轻拧开抽气阀门,然后让一位弱小女生来拉,只见她轻轻一拉,球便一分为二。顿时大家惊叹不已。这时我引入“大气压”这个课题,同时留下悬念使大家对以后的物理学习充满好奇,激发他们思索。学生很惊讶,急于解开谜团,积极探究。这样学生倾听授课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二、强化实验,增进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在于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如能用好实验手段,创设使学生迷惑不解的求知状态,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的教学中,上课铃响,首先出示一幅在吹塑纸上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图上。然后,我看着图对学生讲:花盆里有株花枝,但是花枝上没有绿叶和红花,我用薄纸剪成花和叶子。现在不用胶水,能不能把花和叶子贴上?(我手拿一片绿纸剪成的叶子向画面上贴,叶子不能被吹塑纸吸附,飘落在地上。)叶子没有贴上,怎么办呢?急于想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激发了每个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学生带着疑问听完此节课后,我再重复提出上面的问题,这时全班有90%以上的学生举手,表示能解决。然后我叫一位学生上台来表演,他拿着塑料布在画面上摩擦几下,然后拿着绿叶和红花向画面上适当的位置靠近,花和叶子都被吸附在画上了。此设计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的特点,因而能很好地抓住学生思维的起点。
三、精心设计,启发兴趣
1.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2.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3.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4.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
四、讲授物理学家逸事,融入兴趣
例如,我在讲“浮力”一节时穿插了阿基米德鉴定金冠的故事。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大声喊着:“我知道了!”他经过了进一步的试验以后来到王宫,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个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通过故事的穿插,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也增强了。
五、联系实际,强化兴趣
有用是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作用,真正感到学习的需要时,才能培养起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的强烈学习兴趣,才会由被动变主动。自行车、缝纫机为什么要加润滑油?洗衣机、电风扇为什么应该用三脚插头?……要懂得这些与物理密切相关的事情,更好的使用现代生活中日益普及的机械、电器,都需要懂得物理知识。
物理课本中的“小制作”、“课外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动手制作,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熟练。同时,教师应注意联系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参观、访问、座谈等多种活动形式,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使学生感到今天在校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将来实际应用中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能长盛不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教师只要在课里课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就不仅能有一个好的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会使我们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培养,成为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初中物理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物理 兴趣 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62-02
爱因斯坦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科学文明的原动力,但凡一个人只要有所成就往往都是从兴趣开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较为有效的途径。
一、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疑问,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例如,讲授《大气压强》时,我首先拿出一对事先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个大力士冠军赛,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两个半球分开?”学生们一听,立刻情绪高涨起来,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很多同学都试了,根本拉不开。我笑而不答,只是轻轻拧开抽气阀门,然后让一位弱小女生来拉,只见她轻轻一拉,球便一分为二。顿时大家惊叹不已。这时我引入“大气压”这个课题,同时留下悬念使大家对以后的物理学习充满好奇,激发他们思索。学生很惊讶,急于解开谜团,积极探究。这样学生倾听授课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二、强化实验,增进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在于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如能用好实验手段,创设使学生迷惑不解的求知状态,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的教学中,上课铃响,首先出示一幅在吹塑纸上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图上。然后,我看着图对学生讲:花盆里有株花枝,但是花枝上没有绿叶和红花,我用薄纸剪成花和叶子。现在不用胶水,能不能把花和叶子贴上?(我手拿一片绿纸剪成的叶子向画面上贴,叶子不能被吹塑纸吸附,飘落在地上。)叶子没有贴上,怎么办呢?急于想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激发了每个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学生带着疑问听完此节课后,我再重复提出上面的问题,这时全班有90%以上的学生举手,表示能解决。然后我叫一位学生上台来表演,他拿着塑料布在画面上摩擦几下,然后拿着绿叶和红花向画面上适当的位置靠近,花和叶子都被吸附在画上了。此设计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的特点,因而能很好地抓住学生思维的起点。
三、精心设计,启发兴趣
1.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2.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3.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4.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
四、讲授物理学家逸事,融入兴趣
例如,我在讲“浮力”一节时穿插了阿基米德鉴定金冠的故事。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大声喊着:“我知道了!”他经过了进一步的试验以后来到王宫,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个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通过故事的穿插,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也增强了。
五、联系实际,强化兴趣
有用是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作用,真正感到学习的需要时,才能培养起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的强烈学习兴趣,才会由被动变主动。自行车、缝纫机为什么要加润滑油?洗衣机、电风扇为什么应该用三脚插头?……要懂得这些与物理密切相关的事情,更好的使用现代生活中日益普及的机械、电器,都需要懂得物理知识。
物理课本中的“小制作”、“课外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动手制作,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熟练。同时,教师应注意联系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参观、访问、座谈等多种活动形式,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使学生感到今天在校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将来实际应用中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能长盛不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教师只要在课里课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就不仅能有一个好的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会使我们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培养,成为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初中物理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