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山县西南的滩歌不仅以绝胜的自然风光饮誉天水,而且以独有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文化学人追寻人类文明脚印的目光。说起滩歌的文明史,大概要追溯到5000年之前,这里曾出土过大量打磨精细的石斧,以及彩绘精美的马家窑彩陶,可以断定在5000年前,滩歌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劳作的气息。
《武山县志》记载,1979年在滩歌曾出土了周代青铜爵,可惜我们看不到出土的详细材料。那么这件青铜器究竟来自何处?在周代的滩歌地区究竟生活着什么人?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时期,天水到陇西有豲、戎等部族,“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可以肯定当时滩歌居住着豲、戎部族的首领,滩歌曾出土的青铜爵可能是秦国赏赐给首领的礼器。说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滩歌就有礼乐文明。
历史的舞姿辉映在滩歌自然风光的画卷之上。“山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浸润在绿色中的圣山太皇山横亘在滩歌南部,蜿蜒深邃的山谷隐含着险隘、古关,虎、豹、熊、狐、雕等上百种飞禽走兽也赖以繁衍生息。茂密的森林、丰美的水草,孕育了太皇山麓的优质牧场。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兵攻打建都今甘谷的隗嚣政权时,大将来歙、冯异、马援曾多次屯兵太皇山。姜维攻取南安(今陇西),与邓艾大战武城山(今武山广武坡)时,也曾屯兵于此。
隋朝建立,滩歌地区的佛教一度兴盛,陇上名刹万花寺历经隋唐修建,分为上、中、下三寺,规模宏大,可惜解放后毁坏殆尽。唐朝后期,吐蕃枭波部族来到滩歌,为抵御外部力量的侵扰,枭波部族在今滩歌大堡子围筑了枭篦寨,宋人贬称鸱枭寨(鸱枭俗名猫头鹰)。1014年,秦州知州张佶改称为威远寨,这是第一个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滩歌地方政权。枭波定居威远地区后,和当地居民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藏族文化体性的物质文明和民间艺术,如山歌、服饰、饮食、水磨、龙秋等,尤其是闻名陇右的端午节滩歌旋鼓,就是藏族踏歌舞的艺术升华。
1017年3月,秦州知州曹玮又在威远寨西10公里处的李宫八族领地(今滩歌寨子下)修筑了军事新寨,取意《论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名曰来远寨,同时选任蕃官担任两寨正副军主,招募弓箭手(民兵),负责地方防务。宋神宗时期来远寨驻有兵马1574(《宋史·兵志》)。到明代,因为来远寨居民大都姓纪,故改称纪家屯寨。2006年农历正月初八,我们在滩歌松山小学纪灶存校长引导下,踏勘了来远寨旧址,地里曾挖出过青铜剑和其他兵器。
北宋晚期,威远寨改名滩歌镇。滩哥,本是藏语的音译,指山下的平川。明清时期的几部武山县志或作“滩哥”,或作“滩歌”、“滩阁”,说明音译的名称还不固定。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确定为“滩歌”。滩歌,这个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美名,浓缩了滩歌水草丰美、滩歌人喜好歌舞的主体属性。2002年,滩歌卢坪村漆沟里出土了一方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的墓砖,“大宋国巩州下滩哥镇”,说明当时滩哥镇隶属巩州(治地在今陇西县)的陇西县。由于行政建制的提高,滩歌镇跃升为秦陇洮岷地区汉蕃商贸的水旱码头。
北宋灭亡前夕,滩歌曾发生过一个重大事件。1118年,朝廷重修皇宫宣德楼、集英殿,宋徽宗下诏由熙河路(治所在今临洮县)转运使张孝纯等负责伐木事宜,张孝纯又将任务下达到巩州。从路到县的各级官员多次汇集青竹平(今滩歌清水平)筹划勘察。其中知名的人物如张孝纯,曾任太原知府,带领军民矢志守城,金将多次招降未果。1126年城破,被俘,卒于故里徐州。属官范直方,系北宋名将范仲淹的曾孙,曾任刑部员外郎。此次伐木于九月初二开工,十二月二十一日完工,共采伐5~10丈巨木2370余根。
采伐结束后,官府在今滩歌圈子阖摩崖刻石,具体时间应在1119年的春夏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传说,只要谁把碑文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石刻上方的双扇石门就会自动打开,跑出一对披挂银铃铛的金骡驹。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秦人养马思想对本土文化从心理的渗透,在当地人心目中,马和石刻就是财富与文化的象征。
1965年秋天,家父漆荣攀在崖前的松树上,抄录了碑刻的全文。碑刻系熙河路属官魏润博撰,未记载何人所书。书法圆润而又苍劲。碑文中提到的十多位属官,其中一位叫刘焘。我们在清代甘肃学者邢澍编纂的《长兴县志》中找到了他的材料。刘焘善书法,笔势遒劲,是大文豪苏轼的弟子。我推断碑文系刘焘所书。
碑刻中提到了一位重要人物漆得常,这是滩歌地区最早的漆姓人。碑刻一段小字记载漆得常有草场“围圆三十三里各有界”。“三十三里”,语出《诗经·周颂·噫嘻》“骏发尔私,终三十里”。说明当时太皇山及青竹平整个草场都属漆得常私人所有。今滩歌漆家庄家公殿(庙)所供祖先神主画案,有一武将,漆家人认为是先祖漆元帅,清水坪曾是漆元帅的放马滩。
为揭开漆元帅身份之谜,2002年国庆节期间,我们走访了滩歌镇李恒老师,他从滩歌镇的漆家泉漆元帅墓地拣到一页浮雕瓦当,上有两人,右为男性,翩跹起舞;左为女性,正在演奏琵琶。图案的风格属于北宋晚期,这一时间与圈子阖石刻时间基本吻合。石刻和传说的一致性,不是偶然的巧合,漆元帅与漆得常应是同一个人。
《武山县志》记载,1979年在滩歌曾出土了周代青铜爵,可惜我们看不到出土的详细材料。那么这件青铜器究竟来自何处?在周代的滩歌地区究竟生活着什么人?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时期,天水到陇西有豲、戎等部族,“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可以肯定当时滩歌居住着豲、戎部族的首领,滩歌曾出土的青铜爵可能是秦国赏赐给首领的礼器。说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滩歌就有礼乐文明。
历史的舞姿辉映在滩歌自然风光的画卷之上。“山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浸润在绿色中的圣山太皇山横亘在滩歌南部,蜿蜒深邃的山谷隐含着险隘、古关,虎、豹、熊、狐、雕等上百种飞禽走兽也赖以繁衍生息。茂密的森林、丰美的水草,孕育了太皇山麓的优质牧场。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兵攻打建都今甘谷的隗嚣政权时,大将来歙、冯异、马援曾多次屯兵太皇山。姜维攻取南安(今陇西),与邓艾大战武城山(今武山广武坡)时,也曾屯兵于此。
隋朝建立,滩歌地区的佛教一度兴盛,陇上名刹万花寺历经隋唐修建,分为上、中、下三寺,规模宏大,可惜解放后毁坏殆尽。唐朝后期,吐蕃枭波部族来到滩歌,为抵御外部力量的侵扰,枭波部族在今滩歌大堡子围筑了枭篦寨,宋人贬称鸱枭寨(鸱枭俗名猫头鹰)。1014年,秦州知州张佶改称为威远寨,这是第一个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滩歌地方政权。枭波定居威远地区后,和当地居民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藏族文化体性的物质文明和民间艺术,如山歌、服饰、饮食、水磨、龙秋等,尤其是闻名陇右的端午节滩歌旋鼓,就是藏族踏歌舞的艺术升华。
1017年3月,秦州知州曹玮又在威远寨西10公里处的李宫八族领地(今滩歌寨子下)修筑了军事新寨,取意《论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名曰来远寨,同时选任蕃官担任两寨正副军主,招募弓箭手(民兵),负责地方防务。宋神宗时期来远寨驻有兵马1574(《宋史·兵志》)。到明代,因为来远寨居民大都姓纪,故改称纪家屯寨。2006年农历正月初八,我们在滩歌松山小学纪灶存校长引导下,踏勘了来远寨旧址,地里曾挖出过青铜剑和其他兵器。
北宋晚期,威远寨改名滩歌镇。滩哥,本是藏语的音译,指山下的平川。明清时期的几部武山县志或作“滩哥”,或作“滩歌”、“滩阁”,说明音译的名称还不固定。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确定为“滩歌”。滩歌,这个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美名,浓缩了滩歌水草丰美、滩歌人喜好歌舞的主体属性。2002年,滩歌卢坪村漆沟里出土了一方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的墓砖,“大宋国巩州下滩哥镇”,说明当时滩哥镇隶属巩州(治地在今陇西县)的陇西县。由于行政建制的提高,滩歌镇跃升为秦陇洮岷地区汉蕃商贸的水旱码头。
北宋灭亡前夕,滩歌曾发生过一个重大事件。1118年,朝廷重修皇宫宣德楼、集英殿,宋徽宗下诏由熙河路(治所在今临洮县)转运使张孝纯等负责伐木事宜,张孝纯又将任务下达到巩州。从路到县的各级官员多次汇集青竹平(今滩歌清水平)筹划勘察。其中知名的人物如张孝纯,曾任太原知府,带领军民矢志守城,金将多次招降未果。1126年城破,被俘,卒于故里徐州。属官范直方,系北宋名将范仲淹的曾孙,曾任刑部员外郎。此次伐木于九月初二开工,十二月二十一日完工,共采伐5~10丈巨木2370余根。
采伐结束后,官府在今滩歌圈子阖摩崖刻石,具体时间应在1119年的春夏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传说,只要谁把碑文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石刻上方的双扇石门就会自动打开,跑出一对披挂银铃铛的金骡驹。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秦人养马思想对本土文化从心理的渗透,在当地人心目中,马和石刻就是财富与文化的象征。
1965年秋天,家父漆荣攀在崖前的松树上,抄录了碑刻的全文。碑刻系熙河路属官魏润博撰,未记载何人所书。书法圆润而又苍劲。碑文中提到的十多位属官,其中一位叫刘焘。我们在清代甘肃学者邢澍编纂的《长兴县志》中找到了他的材料。刘焘善书法,笔势遒劲,是大文豪苏轼的弟子。我推断碑文系刘焘所书。
碑刻中提到了一位重要人物漆得常,这是滩歌地区最早的漆姓人。碑刻一段小字记载漆得常有草场“围圆三十三里各有界”。“三十三里”,语出《诗经·周颂·噫嘻》“骏发尔私,终三十里”。说明当时太皇山及青竹平整个草场都属漆得常私人所有。今滩歌漆家庄家公殿(庙)所供祖先神主画案,有一武将,漆家人认为是先祖漆元帅,清水坪曾是漆元帅的放马滩。
为揭开漆元帅身份之谜,2002年国庆节期间,我们走访了滩歌镇李恒老师,他从滩歌镇的漆家泉漆元帅墓地拣到一页浮雕瓦当,上有两人,右为男性,翩跹起舞;左为女性,正在演奏琵琶。图案的风格属于北宋晚期,这一时间与圈子阖石刻时间基本吻合。石刻和传说的一致性,不是偶然的巧合,漆元帅与漆得常应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