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dma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各种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在的高中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或已经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这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校的管理,以及将来对社会都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摆在我们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探究
  1、教师和学校因素。一方面,从目前教师队伍整体看来,教师的素质可谓参差不齐,根本不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有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有的对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常常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教师还停留在过去"师道尊严"式的管理,还动辄吆喝或体罚,造成师生间的对立,贻误对学生的教育时机,久而久之,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尽管素质教育早已深得人心,但人们评价在一所高中的时候,还是看学校高考上线人数和升学率,学校为了顺应"民意",便把升学指标层层分解,"下嫁"到各个班级,于是班主任自然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优秀和中等学生是高考的希望生,是高考的主力军,自然能得到教师的重点关注和悉心照顾,而后进生,常常无人问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学生心理上得到扭曲。让优秀学生自大自负,目空一切;让差生慢慢丧失学习的乐趣,致使性格孤僻。最终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我们知道,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而现实中,有的家庭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逐渐让他们养成了自卑、内向、自信心不足;有的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有的是有的家庭教育方法或管理方法不当,不懂心理发展规律,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造成跟孩子关系紧张,致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高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健时期,但在这个时期内若面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时,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面对社会竞争的残酷,便会不自觉地感到升学、就业压力;面对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便会滋长蔓延;面对家庭贫困,不能坦然视之、奋发前进,特别是面对灯红酒绿,贪污腐化,假冒伪劣等现象,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盲目的全盘否定,盲目的崇拜和羡慕,都会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阴影。
  4自身因素。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往往盲目追求成人感,有独立性意向,非常渴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成为独立的个体。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常常充满矛盾冲突,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爆发,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二、 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基于上面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教师素质。首先,班主任要要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要树立大方,不卑不亢的形象;其次,要真诚地关注、关心、尊重学生,注意尽可能地公平、公正处理学生间的各种纠纷和矛盾。第三、教师要主动抛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放下架子,多跟学生交朋友,多些关心和理解。第四,要努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高尚的教育情感和信念,不断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水平,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去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健康心理环境
  [1]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首先,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新的人才观。其次,应该努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不应该分摊高考升学指标。第三,鼓励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让班主任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第四、大胆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让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自觉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
  [3]加强心理辅导,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除了课堂这个主阵地外,还应开设心理辅导课,或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班主任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地对症下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班主任还可以鼓励他们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在交往中取得进步。
  3、社会和家庭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净化社会空气,为学生营造一个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让那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找不到市场。此外,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大量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心理更加健康,更加容易走向成功。
  3、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这就要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得"授人以渔":首先要引导他们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从大局出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第三,要逐步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总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各方面、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让这些未来栋梁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本篇依照发展是执政兴国是第一要务,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提出地方政府能力的构建。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在中世纪要达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初中学生的意识开始由他律向自律阶段发展,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结论,而是有了一定的自己判断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主观分析行为。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常常冷不丁会冒出一些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小"意外"。有的老师会觉得这是某些学生在故意"找碴儿",也有的老师会转移话题避而不答。殊不知,这些小"意外"往往为老师制造了一个稍纵即逝的点拨的机会,只要我们从课堂实际出发,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及时地调整教学安排,
期刊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一、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为什么以"太阳"自居,而对他人冷漠处之。我想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的孩子"睁着眼睛"看自己,"闭着眼睛"对他人(当然包括
期刊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也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如何去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回馈社会。然而,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下长大。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他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接受",却对"付出"与"回馈"漠不关心。甚至稍有不如意,便大发脾气。面对这些普遍现象的现实,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深思:今天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在我们物质生活日益发达
期刊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老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只有从内心接受这个教师,他才会主动的学习。我想要赢得学生的喜欢,首先我们自已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师德,要有丰富的知识,用宽广的胸怀接受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尝试。  一、用教师自
期刊
十三年前,我带着美好梦想,选择了三尺讲台;十三年中,我怀着执着的信念,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十三年后,我一如既往,用"爱"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我坚信一句话:让爱与我同行,让孩子的心灵更美好。  与爱同行,我勇于取舍。在生活与工作面前,我取工作而舍生活;在荣誉与奉献面前,我取付出而舍名利;在儿子与学生面前,我取学生而舍儿子。我是一位母亲,我爱我的儿子,我希望给予儿子最好的母爱,可是我时间有限,只能把抚养儿
期刊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下面就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