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一)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f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的起点。“明治”和“维新”都取自中国古籍。“明治”来自《易经》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是睦仁天皇执政期间的年号。“维新”来自《诗经·大雅·文王》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即变旧法而实新政之意。
  明治维新的“起点”在学界尚有争议。一种说法认为明治维新始于1853年的“黑船来航”。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带着时任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的国书,率领四艘浑身漆黑的蒸汽军舰进入江户湾(今东京)的浦贺,以武力威吓日本开国。当时日本处于幕府的统治之下,实行了延续200余年的“闭关锁国”的国策。而“黑船”的到来,加深了原有的幕藩体制的危机,引起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激发爱国志士们进行尊王攘夷及讨幕斗争。
  1858年(安政五年),幕府屈服于列强的压力,先后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五国签订了《五国通商条约》,又称《安政条约》,其内容包括增加开港开埠、部分地区自由贸易、内外货币同种等量交换、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缔约国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接受协定关税等。该条约使日本的民族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陷入危机四伏、前途未卜的动荡时期。
  对幕府失望的攘夷主義者,把最大的希望放在天皇这个最高封建权威者身上。1868年1月3日,以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肥前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宣告江户幕府废止,要求将政权交归天皇,史称“王政复古”。戊辰战争爆发。内战以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失败告终,执政了260余年的德川政权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明治政府开始了维新的探索之路。首先在政治上进行了近代化改革,设立中央政府,将江户改称“东京”,定为首都。“废藩置县”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实现地方统治归属中央管辖的一元化行政。政府主张文明开化,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和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各种自由民权运动活跃,新闻杂志相继创刊登场。在教育方面,政府颁布了《学制》,对一般国民敞开学校大门,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普通小学和高等小学教育。女子教育也得到了重视,于1874年成立了女子师范学校。在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方针政策下,日本引进了西洋式工业技术,刺激民间工业发展;统一货币,与世界经济接轨;设立日本银行,完成了资本主义金融制度的整合等。
  明治维新的诸项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同时也加入了侵略他国、对外扩张的列强行列,大肆宣扬武士道、忠君爱国的军国主义思想,成为了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图1:日米修好通商百年纪念。《日米修好通商条约》是江户幕府与美国代表汤森·哈里斯于1858年7月29日缔结的一项贸易条约,自1859年7月4日生效。1860年由美国总统批准。[日本 1960]
  图2:日本开港百年纪念。1858年,日本先后与美荷俄英法签订了《五国通商条约》,合约内容包括除已开放的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外,增开神奈川(今横滨)、长崎、新泻、兵库(今神户)4港及江户、大坂两市。[日本 1958]
  图3:税关100周年纪念。1859年,长崎、神奈川及箱馆(函馆)之港口设立“运上所”负责监督货物税金的徴收,为“税关”的前身。1872年11月28日,运上所更名为“税关”。[日本 1972]
  (参考书目:井上清著,吕明译:《日本现代史·第一卷·明治维新》;宗泽亚著《明治维新的国度》;黄牧航供图)
其他文献
《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纵观历史解释素养水平各层次的描述,可知其是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的,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核心。[1]但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上有其局限性,学生仅凭文献和图像资料难以产生“同情之理解”,做出的解释易抽象、片面、单薄。郑振满教授就曾指出:“从历史
部编历史教科书以唯物史观所归纳的人类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规律统领整套教材。它认为,人类文明史的演进受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合力驱动,一切历史冲突都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以中国史部分为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危机与复兴以及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是其灵魂,又分别是其纵向和横向的主线索。从纵向看,教材主要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古代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的民族危机、抗争与探索,现代的国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历史课程要求,是对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要求的全面补充和升级发展。它是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8月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其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成为引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7月15日,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正式实施。该法规定,利用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收集、固定违法事实的,应当经过法制和技术审核,确保电子技术监控設备设置合理、标志明显,并要求将设置地点向社会公布,避免“暗中执法”。  近年来,一些地方滥设乱设“电子眼”抓拍交通违法行为,产生“天量罚单”的事件多次引发舆论热议。日常生活中,通过“电子眼”进行非现场执法,有时存在设置地点不合理、不公开,监控设备不合格、不达标,记录
《诗经》像一条波澜壮阔的血脉,汩汩流淌和绵延着不朽的人类文明,琳琅的文字,生动的语言,有一种原生态的性灵之美。每一次读《诗经》,都觉得那是和花草植物、鸟兽鱼虫、器物、甚至是爱情,做诗性的对话。  年少时,我曾觉得《诗经》里的那些草木,朦胧、遥远,渺不可及,后来才知道,那些草木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在我的老家辽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以恢宏的气势、超“燃”的姿态令世界瞩目。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不仅有无数受阅官兵付出的汗水,还有他们牺牲的亲情时光。  王洪剛是领导指挥方队的一名受阅老兵,今年41岁,兵龄22年。为展现老兵气质,训练中他自我加码,比战友早起半小时,晚睡半小时,每天沿着公路分道标志线多走两公里齐步,一个月下来,他比别人多走了100多公里。他和8岁的女儿约定,女
史学家要有判断史事重要性的能力,即史学家的观察力,亦即史学家选择事实的能力,梁启超称之为“史识”。在判断史事的重要程度上,著名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提出了五种标准,其中一种便是Standard of Novelty,即“新异性的标准”。其具体涵义是史事在时间和空间里占有特殊的位置,这个叫做“时空位置的特殊性”;它容有若干品质或所具品质的程度,为其他任何事情所无,这个叫做“内容的特殊性”。
一、延续与变迁思维的内涵  “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对理解历史事件、追根溯源理清复杂历史现象等大有裨益。其研究以皮特,塞克萨为典型,加拿大历史课标沿用之,内涵如下:  此外,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课标也重视“延续与变迁”思维。它们旨在使学生能够理解:由某人或某事引起的变化;为了解变化是否发生,需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比较;一定时期内的比较需采用一个普遍的基础或标准;当某事与它的原始状态不同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达到具体的水平要求。其中,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进行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1
随着6月到来,中高考临近,学生压力陡然增大。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心理老师齐上阵,为学生舒缓压力。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育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占17.2%,重度抑郁为7.4%。  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何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如何帮助出现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