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公民参与能力的提高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而传统的公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公民教育的需要。本文以驻新高校为例,探讨开展公民教育实践的各种有效途径,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学生健康快速融入社会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
《辞海》上对“公民”一词的解释是“具有本国国籍,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不是我国的传统词汇,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称的“民”,一般都指代的是与之统治者身份相对应的“臣民”。1911年的发起的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还引入了西方的“公民”、“权利”、“义务”等概念。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公民”一词的应有的含义又长期被“人民”一词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后,公民一词所应有的含义和与之相关的概念才逐渐被大家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让公民具备符合社会和政府需要的公民道德意识,具备现代公民应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当今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顺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满足了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具有九十多年的光荣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可靠后备军和得力助手,为“中国梦”的实现承担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高校共青团组织机构健全,而且位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多数共青团员都是青少年,都处于受教育的阶段,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和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责任。高校共青团应该充分認识到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把公民教育渗入到共青团活动的方方面面。
一、高校共青团在青少年公民教育活动中的优势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对教育活动进行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在青少年公民教育活动中,高校共青团作为教育者,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1.校内教育与校外拓展兼顾。共青团组织积极参与高校公民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共青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团员进行熏陶。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需赘述,但枯燥的教学内容、单调的教学方法难免会使青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针对这种现象,共青团组织近年来陆续开辟了微信、微博、网站、校报、宣传栏、多媒体教室等多块阵地配合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团员进行公民教育。多样的教育形式、切合青少年心理的教育内容,使青少年团员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着公民教育。其次,高校共青团也引导青少年团员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和群众,运用驻地特有的文化特色对青少年团员进行公民教育。青少年团员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更主动的接受公民教育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最后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层面一直在进行的巨大变革,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高校中,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高校共青团适时抓住机会,利用这些平台,通过党校、团校、学习小组等形式,在团员中深入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团员正确地认识国家和社会,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和规范。在对青少年团员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高校共青团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优势,狠抓社会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对青少年团员进行公民教育的宣传和引导。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已经成功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希望工程”活动、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一大批影响深远、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青少年团员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成为身具责任感、诚信明理、遵守各项道德规范、时刻践行公民道德要求的人。
二、高校共青团开展青少年公民教育活动的途径
以高校共青团为载体,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新形势下的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完成其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公民教育。高校开展公民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民文化的成熟。传统公民教育中只重视公民道德的灌输式培养而忽视公民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理念,出现了在调查中大学生接受了10余年教育却“知行不一”、行为内在动力不足的现象,产生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薄弱的情况。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要求高校改变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公民教育活动的途径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来参加社会服务,并对学生的社会服务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促进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发展。主要探索了以下幾个方面。
1.以校园为基础加强青少年团员的公民教育建设。作为学校和青少年团员之间的纽带,高校共青团应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的管理、服务和教学,鼓励青少年团员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这种以校园为基础进行的公民教育建设,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团员的主人翁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更加的民主透明和谐。
2.以社区为阵地加强青少年团员的公民教育建设。这里所谓的社区是指高校校区所在的行政区域,也可以理解为校园周边环境。稳定的周边环境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混乱的周边环境会腐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高校共青团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协调相关政府部门,以社区为主要服务阵地,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服务形式,引导青少年团员积极参加社区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和帮助,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3.以驻地为依托加强青少年团员的公民教育建设。高校驻地特有的乡土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和道德内容的载体,反映着当地公民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对青少年团员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建平.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
《辞海》上对“公民”一词的解释是“具有本国国籍,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不是我国的传统词汇,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称的“民”,一般都指代的是与之统治者身份相对应的“臣民”。1911年的发起的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还引入了西方的“公民”、“权利”、“义务”等概念。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公民”一词的应有的含义又长期被“人民”一词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后,公民一词所应有的含义和与之相关的概念才逐渐被大家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让公民具备符合社会和政府需要的公民道德意识,具备现代公民应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当今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顺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满足了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具有九十多年的光荣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可靠后备军和得力助手,为“中国梦”的实现承担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高校共青团组织机构健全,而且位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多数共青团员都是青少年,都处于受教育的阶段,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和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责任。高校共青团应该充分認识到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把公民教育渗入到共青团活动的方方面面。
一、高校共青团在青少年公民教育活动中的优势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对教育活动进行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在青少年公民教育活动中,高校共青团作为教育者,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1.校内教育与校外拓展兼顾。共青团组织积极参与高校公民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共青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团员进行熏陶。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需赘述,但枯燥的教学内容、单调的教学方法难免会使青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针对这种现象,共青团组织近年来陆续开辟了微信、微博、网站、校报、宣传栏、多媒体教室等多块阵地配合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团员进行公民教育。多样的教育形式、切合青少年心理的教育内容,使青少年团员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着公民教育。其次,高校共青团也引导青少年团员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和群众,运用驻地特有的文化特色对青少年团员进行公民教育。青少年团员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更主动的接受公民教育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最后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层面一直在进行的巨大变革,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高校中,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高校共青团适时抓住机会,利用这些平台,通过党校、团校、学习小组等形式,在团员中深入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团员正确地认识国家和社会,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和规范。在对青少年团员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高校共青团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优势,狠抓社会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对青少年团员进行公民教育的宣传和引导。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已经成功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希望工程”活动、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一大批影响深远、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青少年团员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成为身具责任感、诚信明理、遵守各项道德规范、时刻践行公民道德要求的人。
二、高校共青团开展青少年公民教育活动的途径
以高校共青团为载体,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新形势下的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完成其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公民教育。高校开展公民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民文化的成熟。传统公民教育中只重视公民道德的灌输式培养而忽视公民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理念,出现了在调查中大学生接受了10余年教育却“知行不一”、行为内在动力不足的现象,产生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薄弱的情况。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要求高校改变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公民教育活动的途径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来参加社会服务,并对学生的社会服务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促进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发展。主要探索了以下幾个方面。
1.以校园为基础加强青少年团员的公民教育建设。作为学校和青少年团员之间的纽带,高校共青团应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的管理、服务和教学,鼓励青少年团员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这种以校园为基础进行的公民教育建设,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团员的主人翁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更加的民主透明和谐。
2.以社区为阵地加强青少年团员的公民教育建设。这里所谓的社区是指高校校区所在的行政区域,也可以理解为校园周边环境。稳定的周边环境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混乱的周边环境会腐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高校共青团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协调相关政府部门,以社区为主要服务阵地,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服务形式,引导青少年团员积极参加社区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和帮助,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3.以驻地为依托加强青少年团员的公民教育建设。高校驻地特有的乡土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和道德内容的载体,反映着当地公民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对青少年团员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建平.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