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初,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有一件家喻户晓的大事:引人注目的江苏省教委(92)22号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同年12月,江苏省教委倡导的“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在南通市召开(又称“南通会议”)。此后的十多年里,南通会议在江苏省十万中小学语文教师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名副其实的江苏语文教育改革的新起点。我以为南通会议有两点尤其珍贵:一是解放思想,进一步清除了语文教育领域“左”的思想影响,认清了语文教育的本义,激发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提出了对语文教育传统经验的借鉴和继承,肯定了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开拓了语文学科的纵向联系。
我当时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小学组任组长,参与了《意见》的起草及会议的筹备工作。虽然十六七年过去了,但很多事情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1991年11月,江苏省教委在镇江召开了纪念吴天石同志《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这也是南通会议筹备工作的一部分。与会的代表有二十多位特级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袁浩、陈树民、王文荪、斯霞、钱任初等出席了会议(可惜王文荪、斯霞和钱任初老师如今都已作古)。鉴于当时[1990]45号文件已经公布,素质教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努力方向,代表们在发言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对语文教学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都表示了极大的忧虑。斯霞老师说,现在孩子的字写得很糟糕,眼睛也不好。王文荪老师说,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不读书,讲解过多,架空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教育。更有一些代表汇报了学生读书现状的详细情况。会议越开越深入,为《意见》的出台和南通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意见》和《报告》的起草,当时主要有原普教局副局长袁金华,省教研室主任郑君威和我等几位同志。我负责写初稿,修改了无数次。郑主任是学数学的,但对语文教学情况非常了解,且文字功底好,对我帮助很大。袁局长就是教语文出身,他负责把关,应该说他的压力最大也最辛苦。那段日子我们几乎天天在南大西苑碰头,反复将《意见》和报告的文稿拿到中小学教师当中去征求意见,经常熬夜修改。但我们情绪都很高,觉得能恭逢盛世做点事很值得。尤其是想到今后语文教育能按照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做事了,大家都能够透一口气了,很舒心。
现在回想起来,南通会议之所以能开好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出台了一个好文件,即《意见》;二是有一个好报告:《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三是有两个精彩现场:南通师范二附小、南通市一中;四是有南通师范毕业生的基本功展示;五是思想发动广泛深入,会议代表的材料准备充分。值得一提的是,该《意见》和《报告》对于语文教育的许多提法都很新,对语文学科自身规律的体认很充分,有些提法甚至先于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这在当时是需要理论创新的勇气的。这应归功于江苏语文界的同仁们,因为它体现的是全省语文界同仁的智慧和愿望。会议期间,南通师范毕业生的基本功展示达到了震撼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板书还是电影台词对自都非常精彩,记得当时斯霞老师看了表演非常激动地说:“今后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走上工作岗位,小学教师后继有人!”
南通会议之后,语文教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南京市青石街小学写字教育就是一个突出典型。1994年12月,南京市玄武区召开全区实验课题汇报会,与会者到青石街小学观摩写字课和作业展览,看到孩子们写的字工整入体,大家都很振奋。我征得张蓉校长和课题组负责人戴修成老师的同意,现场“命题”让课题实验班五(二)班52位同学,每人抄写一段话。结果,三十多位同学的字写得非常好,其余同学的字写得也不错,竟然没有一个人字写得差的。戴老师告诉我,这是在南通会议之后,才实验了一年的效果。为便于翻阅,我把这52份作业工工整整地粘贴在一本旧杂志上,送给正在医院养病的周德藩主任看,他看得很仔细,连连夸赞这些学生的字写得好。后来周主任给青石街小学题词,其中有两句话:“训练学生写好字,其功效远远超出写字本身。”1995年春天,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改现场交流会在玄武区召开,与会代表一千多人亲眼看到了青石街小学师生的实验成果,、从此,青石街小学“描(红)仿(影)入体”的写字教学经验像插上了翅膀,飞向全省,飞向全国。
1994年元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沐浴着南通会议的春风破土而出,她带着全新的理念,带着全省语文界朋友们的关心,也带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期待。建设以“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为特色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以“新实简美”的面貌呈现的新教材正在走向成熟。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秉持“语文姓语”的理念得到全国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青睐,并在首都语文教材实验方面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由洪宗礼先生主编的《母语教材研究》问世,该书历时十余年,集中了国内外160余位专家、学者的智慧,研究了中国百年和世界40多个国家及地区当代的母语课程教材,是国家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重点课题的终结性成果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出版的重点图书。这一课题研究填补了我国语文教材研究中的空白,丰富了教育科学研究宝库。
1995年底,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同志在徐州市召开的“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会”上说过一段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语文教育的现状,他说:“省教委提出以语文学科为切入口,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南通会议对全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比较中肯地总结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经验,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南通会议拉开了深入进行语文教改的序幕,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形成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出现了注重抓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新形势。”
回首三十年来江苏省语文教育界的变化和革新,不得不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南通会议正是江苏省语文教育改革的新起点!
我当时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小学组任组长,参与了《意见》的起草及会议的筹备工作。虽然十六七年过去了,但很多事情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1991年11月,江苏省教委在镇江召开了纪念吴天石同志《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这也是南通会议筹备工作的一部分。与会的代表有二十多位特级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袁浩、陈树民、王文荪、斯霞、钱任初等出席了会议(可惜王文荪、斯霞和钱任初老师如今都已作古)。鉴于当时[1990]45号文件已经公布,素质教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努力方向,代表们在发言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对语文教学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都表示了极大的忧虑。斯霞老师说,现在孩子的字写得很糟糕,眼睛也不好。王文荪老师说,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不读书,讲解过多,架空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教育。更有一些代表汇报了学生读书现状的详细情况。会议越开越深入,为《意见》的出台和南通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意见》和《报告》的起草,当时主要有原普教局副局长袁金华,省教研室主任郑君威和我等几位同志。我负责写初稿,修改了无数次。郑主任是学数学的,但对语文教学情况非常了解,且文字功底好,对我帮助很大。袁局长就是教语文出身,他负责把关,应该说他的压力最大也最辛苦。那段日子我们几乎天天在南大西苑碰头,反复将《意见》和报告的文稿拿到中小学教师当中去征求意见,经常熬夜修改。但我们情绪都很高,觉得能恭逢盛世做点事很值得。尤其是想到今后语文教育能按照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做事了,大家都能够透一口气了,很舒心。
现在回想起来,南通会议之所以能开好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出台了一个好文件,即《意见》;二是有一个好报告:《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三是有两个精彩现场:南通师范二附小、南通市一中;四是有南通师范毕业生的基本功展示;五是思想发动广泛深入,会议代表的材料准备充分。值得一提的是,该《意见》和《报告》对于语文教育的许多提法都很新,对语文学科自身规律的体认很充分,有些提法甚至先于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这在当时是需要理论创新的勇气的。这应归功于江苏语文界的同仁们,因为它体现的是全省语文界同仁的智慧和愿望。会议期间,南通师范毕业生的基本功展示达到了震撼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板书还是电影台词对自都非常精彩,记得当时斯霞老师看了表演非常激动地说:“今后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走上工作岗位,小学教师后继有人!”
南通会议之后,语文教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南京市青石街小学写字教育就是一个突出典型。1994年12月,南京市玄武区召开全区实验课题汇报会,与会者到青石街小学观摩写字课和作业展览,看到孩子们写的字工整入体,大家都很振奋。我征得张蓉校长和课题组负责人戴修成老师的同意,现场“命题”让课题实验班五(二)班52位同学,每人抄写一段话。结果,三十多位同学的字写得非常好,其余同学的字写得也不错,竟然没有一个人字写得差的。戴老师告诉我,这是在南通会议之后,才实验了一年的效果。为便于翻阅,我把这52份作业工工整整地粘贴在一本旧杂志上,送给正在医院养病的周德藩主任看,他看得很仔细,连连夸赞这些学生的字写得好。后来周主任给青石街小学题词,其中有两句话:“训练学生写好字,其功效远远超出写字本身。”1995年春天,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改现场交流会在玄武区召开,与会代表一千多人亲眼看到了青石街小学师生的实验成果,、从此,青石街小学“描(红)仿(影)入体”的写字教学经验像插上了翅膀,飞向全省,飞向全国。
1994年元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沐浴着南通会议的春风破土而出,她带着全新的理念,带着全省语文界朋友们的关心,也带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期待。建设以“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为特色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以“新实简美”的面貌呈现的新教材正在走向成熟。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秉持“语文姓语”的理念得到全国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青睐,并在首都语文教材实验方面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由洪宗礼先生主编的《母语教材研究》问世,该书历时十余年,集中了国内外160余位专家、学者的智慧,研究了中国百年和世界40多个国家及地区当代的母语课程教材,是国家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重点课题的终结性成果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出版的重点图书。这一课题研究填补了我国语文教材研究中的空白,丰富了教育科学研究宝库。
1995年底,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同志在徐州市召开的“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会”上说过一段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语文教育的现状,他说:“省教委提出以语文学科为切入口,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南通会议对全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比较中肯地总结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经验,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南通会议拉开了深入进行语文教改的序幕,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形成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出现了注重抓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新形势。”
回首三十年来江苏省语文教育界的变化和革新,不得不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南通会议正是江苏省语文教育改革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