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唱晚——两枚宋代铜镜赏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74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青铜器史上,铜镜是一朵几起兴旺的奇葩。它发于齐家,长于周,盛于汉,繁于唐,宋后衰。其种类繁多,形制特征彰品年代风格。
其他文献
戴本孝(1621—1693年),字务旃,号前休子,安徽和县人,其父戴重因抗清失败绝食而卒。本孝一生不仕,隐居鹰阿山中,故号鹰阿山樵。他多次游历黄山,写其胜景,与石涛、梅清并称“黄山画派”。
一、实验目标与设计  1.实验缘起及目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开始涉及细石核的形态分析,盖培采用动态类型学的方法对虎头梁细石核进行观察和分析[1]。动态类型学的原身是法国史前考古学家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操作链”,随后二十年间在欧美史前考古学界颇为“走红”。操作链是将史前时期的石器生产置于一条完整的技术链条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表现产品。不仅如此,在整个过程中,还蕴含了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