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通过建立合作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展示成绩、获得奖励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着力主张和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个体学生的发展,促进个体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也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地理学科把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即掌握了地理知识,又能形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地理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创建小组
每个班级根据本班学生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组织小组划分,每组人数不宜太多,以5-8人较合适分组要合理,要是各组力量均衡,不然会影响到小组的学习效率。组长的人选很重要,组内分工明确,体现人人有责、优势互补、各尽其能。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还可以轮换。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分组完成后可以按照小组组成调整座位,同一小组成员原则上集中在一起。
2.精心预设问题
小组合作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来进行的。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分工合作、达成共识,从而形成认知的的发展个情感的提升。问题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小组合作的时效性。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每课堂的教学目标,设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要尽可能地与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阅历有关联,让学生觉得有可能完成,值得研究,愿意探讨。设置的问题不能呆板或者过于简单,要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在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他们动脑,不然就成了简单对白,信口开河,在外人看来课堂井然有序、气氛活跃。这样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而可能会让他们养成惰性的习惯;问题的设置也要考虑难度的大小,不可难度太大,打击学生积极性,甚至会由此产生畏惧心理和放弃的想法,从而违背了小组学习的初衷。问题难度适中,学生通过通力合作,借助集体智慧,“跳一跳摘了桃子”,学生尝到合作的甜头,利用培养兴趣和激发积极性。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和探索性,在不同的情境中,由浅到深的梯度问题,学生会带着问题步步深入,最后解决问题,虽然他们经历了“痛苦”洗礼,也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3.多形式展示成果
各个合作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把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综合、整理形成文字,撰写学习结论、做成PPT、编成小故事、小辫论等等,便于集中展示。对于形成小论文、小故事、精辟文字结论的组,以小组推荐代表口头发言展示;一些涉及学习内容逻辑性较强、需要推理的,就以书面的形式把展示成果;把合作学习成果做成PPT的,借用多媒体展示;还有小辫论、舞蹈、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地貌)……。不论哪种形式,各组展示的成果内容都要言简意赅,避免长篇大论、简单重复。要通过学生努力探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升,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东西。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这个环节教师的掌控尤其重要,不但要学生充分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高效率的利用时间。不然即不会有预期效果,又可能使出现种种问题,如“一锅粥”、“独角戏”、“赶鸭子”等。
4.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俗话说“孩子爱吃苔苔菜”,其实表扬肯定对任何人都有激励作用。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评价内容分为课前预习、课堂纪律、探究合作、成果展示、作业效果。每项内容分4各等级,按照4、3、2、1计分:加减分按照各组预习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探究合作表现、成果展现效果、作业的质量情况等进行。加减分设置0.2、0.4、0.6、0.8四档,加分记正数,减分记负数。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他评、互评、师评,或者周评、月评、期中评、期末评。但是同一次、同一项内容评价只能用一种方式和同一类评价者,如这周周评作业质量,评价者是合作组组长那就各组长参与评价,下次是老师就同项内容只能同一个老师评,这样更能体现公平、公正。依据每周、每月、每期累计得分评出的最优秀小组,再产生优秀小组长和优秀成员,并给与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奖品多是自采的岩石、化石、矿物标本),条件允许的话带最佳小组学生野外活动(也是一种奖励),再拿课外活动收获奖励学生,有活动养活的。对于得分最低的小组给与集体适当惩罚,如该组负责擦黑板、打水一周等,实现奖罚分明。
在小组合作学生实施中,一定要坚持老师的主导性性、学生的主体性、评价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发展共性目标,鼓励个性发展。
二、地理课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浓烈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也改变了传统教学师生简单交流,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地理课合作学习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1.流于形式,缺乏实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不注意学生搭配。在合作过程中也是呆板的对答模式,“照本宣科”,没有实质性的探究过程和探究内容。在合作学习时,从小组划分、问题设置、成果展示、评价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尤其的设置问题要有层次、有深度,要学生经历探究才能尝到收获的甜头。
2.缺乏思考,盲目随从
很多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缺乏独立思考或者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问题结论就已经被交流、展示,这样就只能盲目随从,合作学习也就成了无水之源。所以教师在指导合作学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形成有自己见解的探究结果,遇见不同见解学生们要据理力争,相互切磋,把自己独特见解展示出来。可见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高效率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小组合作的最终目标。
3.单打独斗,缺乏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是一种团队协作,而不是个人行为,不能单打独斗。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顾大局、识大体,齐心协力,合作互助,共同完成探究任务,达到探究目的。教师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以集体利益为重,学会倾听、学会交往,在成果展示时不要不能干扰发言人,注意倾听,公平评价。
一、地理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创建小组
每个班级根据本班学生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组织小组划分,每组人数不宜太多,以5-8人较合适分组要合理,要是各组力量均衡,不然会影响到小组的学习效率。组长的人选很重要,组内分工明确,体现人人有责、优势互补、各尽其能。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还可以轮换。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分组完成后可以按照小组组成调整座位,同一小组成员原则上集中在一起。
2.精心预设问题
小组合作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来进行的。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分工合作、达成共识,从而形成认知的的发展个情感的提升。问题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小组合作的时效性。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每课堂的教学目标,设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要尽可能地与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阅历有关联,让学生觉得有可能完成,值得研究,愿意探讨。设置的问题不能呆板或者过于简单,要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在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他们动脑,不然就成了简单对白,信口开河,在外人看来课堂井然有序、气氛活跃。这样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而可能会让他们养成惰性的习惯;问题的设置也要考虑难度的大小,不可难度太大,打击学生积极性,甚至会由此产生畏惧心理和放弃的想法,从而违背了小组学习的初衷。问题难度适中,学生通过通力合作,借助集体智慧,“跳一跳摘了桃子”,学生尝到合作的甜头,利用培养兴趣和激发积极性。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和探索性,在不同的情境中,由浅到深的梯度问题,学生会带着问题步步深入,最后解决问题,虽然他们经历了“痛苦”洗礼,也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3.多形式展示成果
各个合作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把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综合、整理形成文字,撰写学习结论、做成PPT、编成小故事、小辫论等等,便于集中展示。对于形成小论文、小故事、精辟文字结论的组,以小组推荐代表口头发言展示;一些涉及学习内容逻辑性较强、需要推理的,就以书面的形式把展示成果;把合作学习成果做成PPT的,借用多媒体展示;还有小辫论、舞蹈、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地貌)……。不论哪种形式,各组展示的成果内容都要言简意赅,避免长篇大论、简单重复。要通过学生努力探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升,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东西。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这个环节教师的掌控尤其重要,不但要学生充分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高效率的利用时间。不然即不会有预期效果,又可能使出现种种问题,如“一锅粥”、“独角戏”、“赶鸭子”等。
4.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俗话说“孩子爱吃苔苔菜”,其实表扬肯定对任何人都有激励作用。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评价内容分为课前预习、课堂纪律、探究合作、成果展示、作业效果。每项内容分4各等级,按照4、3、2、1计分:加减分按照各组预习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探究合作表现、成果展现效果、作业的质量情况等进行。加减分设置0.2、0.4、0.6、0.8四档,加分记正数,减分记负数。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他评、互评、师评,或者周评、月评、期中评、期末评。但是同一次、同一项内容评价只能用一种方式和同一类评价者,如这周周评作业质量,评价者是合作组组长那就各组长参与评价,下次是老师就同项内容只能同一个老师评,这样更能体现公平、公正。依据每周、每月、每期累计得分评出的最优秀小组,再产生优秀小组长和优秀成员,并给与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奖品多是自采的岩石、化石、矿物标本),条件允许的话带最佳小组学生野外活动(也是一种奖励),再拿课外活动收获奖励学生,有活动养活的。对于得分最低的小组给与集体适当惩罚,如该组负责擦黑板、打水一周等,实现奖罚分明。
在小组合作学生实施中,一定要坚持老师的主导性性、学生的主体性、评价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发展共性目标,鼓励个性发展。
二、地理课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浓烈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也改变了传统教学师生简单交流,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地理课合作学习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1.流于形式,缺乏实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不注意学生搭配。在合作过程中也是呆板的对答模式,“照本宣科”,没有实质性的探究过程和探究内容。在合作学习时,从小组划分、问题设置、成果展示、评价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尤其的设置问题要有层次、有深度,要学生经历探究才能尝到收获的甜头。
2.缺乏思考,盲目随从
很多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缺乏独立思考或者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问题结论就已经被交流、展示,这样就只能盲目随从,合作学习也就成了无水之源。所以教师在指导合作学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形成有自己见解的探究结果,遇见不同见解学生们要据理力争,相互切磋,把自己独特见解展示出来。可见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高效率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小组合作的最终目标。
3.单打独斗,缺乏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是一种团队协作,而不是个人行为,不能单打独斗。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顾大局、识大体,齐心协力,合作互助,共同完成探究任务,达到探究目的。教师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以集体利益为重,学会倾听、学会交往,在成果展示时不要不能干扰发言人,注意倾听,公平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