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变成了伤害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ste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那些成绩优秀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大张旗鼓地报道该生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成才的,希望以此激起社会的同情,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尽管媒体这种报道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但事实上却容易让关爱变成对被帮扶者的伤害,
  我身边发生的令人深思的关爱贫困生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证。
  某局长结对帮扶我班的贫困生顾芳,除了替顾芳缴纳所有费用外,过年过节时,还为她家送去不少生活物资。顾芳是一个自尊、懂事、感恩的孩子,她经常在作文中隐讳地透露出一定要努力读书,长大后做一个能帮助他人的人。
  冬天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局长到校视察,顺路给顾芳带了几件半新的御寒衣服,学校为表达对局长的敬意,特别召开学生大会,在会上让局长把这份爱亲自传递给顾芳。接下来,学校领导发表了讲话,对关心贫困生的人士表示感谢,也对顾芳及其他贫困生提出要求和希望。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可就在会后的第二天,顾芳就不到校了,老师们都很纳闷,于是我去家访,开始,顾芳闭不开口,最后,在我的再三追问下,她盯着我问:“老师,请你告诉我,这种全校大会上大张旗鼓的做法,是真正的关爱吗?这和当着全校同学的面宣布我是一个贫困生,有什么区别呢?我是贫穷,可我也有自尊啊;和同学们相处,我也要面子啊!我还怎么在学校待下去?”听着这个一直以来都有些自卑且寡言少语的孩子的慷慨激扬的言词,我心里微微一震;望着因激动而涨红了脸的顾芳,我觉得既迷惑,又内疚。
  几年后,我调到了另一所学校。开学初,党支部就组织党员帮扶贫困学生。我帮扶的是周堂,周堂的母亲再婚,父亲劳教,他一直跟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周堂对一切充满敌意。我很同情他,下决心一定要转化他,于是我经常约他到操场上打球、散步、聊天;和他一起到食堂吃学生餐,偶尔也打电话邀他到我家尝尝我的厨艺;有时他把作业拿到办公室让我帮他解答,我不急于帮他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他审题、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地,这个自卑、敏感、叛逆的孩子接纳我了,亲近我了!有一次,我们打球打得正带劲时,他脱口而出:你要是我老爸那该多好啊!我望着他呵呵傻笑——此时的我们多幸福啊。
  可这种父子般的幸福却因为一次现场帮扶会而遭到破坏,学校为做一幅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展牌,将全校所有党员及其帮扶学生集中到会议室,分老师和学生站成相对的两排,然后由党员将准备好的学习用具送到自己帮扶学生的手中,并说些鼓励的话。可我发现,在闪耀的镜头面前,学生们不仅没有丝毫的快乐与感激之情,反而显得或委屈、或羞涩、或冷漠、或麻木甚至愤怒。我有些发慌——周堂会怎样呢?我机械地将学习用具递过去,周堂没接受也没吱声,只是用从来没有过的陌生的、敌意的眼神狠狠地盯着我,后来,尽管我用了不少办法来弥补,可周堂心中的裂痕总是不能弥合,我们之间再也找不回那种“父子”般的亲近了
  回顾自己亲身经历的关爱贫困生的结局,我感到尴尬,更感到困惑:明明是关爱,到了学生那儿,怎么就成伤害了?
  我困惑:以牺牲自尊而获得的社会的同情与帮助是爱吗?给予了被帮助者金钱、物质就是爱?默默无闻的帮助必须大肆宣扬出来才算爱?
  通过反思,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的爱缺乏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缺乏对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首先,这种爱伤害学生自尊,让学生更加自卑。没有谁会觉得贫穷是件好事,更没有谁会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贫穷。尽管学生身处困境需要帮助,但他希望这种帮助就像雪落水中那样悄无声息,不留痕迹,这样至少可以让他们能拥有和别人一样的自尊,那种在大庭广众之下、在闪光灯前给予的爱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它在夸大他人高尚人格的同时,却深深刺伤了另一颗敏感而自尊的心。
  其次,这种关爱带来的影响是形式重于实质。这种关爱、帮扶只不过是“授人鱼”,只能暂时缓解一下困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贫困生的帮助,更多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要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授之以渔”一一应对挫折时的百折不挠、遭遇逆境时的积极向上、面对困境时的自立自强等等。
  最后,这种爱给予得太主动积极,贫困生得到得太容易,当他再遇到困难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求助于他人,这样会产生依赖心理,长期下去,还会养成不劳而获的惰性;同时,这种炫耀的爱也会给他人以误导——反正遇到困难了就有人帮助解决,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呢?这样会滋生一批不求上进者。这恐怕是帮扶者万万没想到的吧。
  我终于明白:爱需要恰当的方式,爱的方式不当,就会给被爱者带来伤害,爱应该是自然而然、悄无声息、含蓄隐忍的;爱应该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爱应该是默默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真心实意地为他人着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爱的方式,不能再让爱到了学生那里就变成了伤害。
其他文献
效率决定存在。如果没有效率,你这个班主任的岗位迟早有一天会不复存在。那么,怎样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  我的策略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机制创新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前坪,是一块草地。由于土质肥沃,阳光雨露充足,植物生长得蓬蓬勃勃。鲜花旺盛,杂草更旺盛。  这里每年都是学校开学工作的一项“攻坚工程”。  很不幸,这块草地就在我们班的公区里,所以一开学,我们班就是这项“攻坚工程
期刊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也始终坚信一点:学生是在体悟中成长的,而不是在说教中成长的。“教育无痕”,“大教无言”,教育讲究的就是“润物细无声”。特别对于一些年轻的班主任来说,在自身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富、经验尚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能传授给学生的实在有限。在对学生进行说教时,也经常会遭遇语言贫乏、方式不当、技巧不熟的尴尬,那么如何将我们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呢?我的法宝其实很简单,但很实用,那就是开展活动。抓住学生
期刊
2004年9月,周边农村学校并入我校。  李老师刚从农村学校转过来,她对那儿的情况比较熟悉。我先向她打探一下新转过来的学生的情况,她告诉我:“你们班的卢杰不太好管,他在以前的学校就是‘刺儿头’,你得注意他,很难管教的。”我听完李老师的话,“嗯”了一声,心想,又来一个冤家。好吧,既来之,则收之。  那天上午,正上语文课,我突然发现卢杰满脸痛苦,好像病了,头上直冒虚汗。我赶忙走过去,弯下腰关切地问:“
期刊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妇孺皆知,但真正敢于开拓的“工程师”却寥寥无几。很多教师做的是傀儡的工作:做校长的傀儡,做学生的傀儡,做书本的傀儡。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是不能也不该做傀儡的,教师的名字不叫傀儡。    一、不做不合理的制度的槐儡——对评价机制的无条件顺从,是一种不仁,也是一种不智。    “一个月来,我一直在积极备战会考,一天五六节课,从早晨六点到晚上九点,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我身心疲惫。在我看
期刊
初一,是孩子们放飞理想的起跑线,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雏形期,也是社会和家长关注的仅次于高考、中考的焦点。如何让孩子成功完成这次转型并形成积极阳光的人生理念至为关键。在2008年天高云淡的秋天,我的班主任历程又奔向了新的起点,七十二棵“小苗”那澄澈、纯净而又充满期盼的眸子,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心灵如晶莹的水滴,只要一抹原色,就会还你五彩纷呈。如果说,执着、信念、勤奋、理想、团结、友爱等是人性中熠熠
期刊
以班级管理五层境界(维持班级秩序、营造学习氛围、形成班级合力、学会自主活动、提升精神品质)为参照系(李伟胜:《辨析班级管理境界,追求学生的发展》,《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7期),我们提出追求最高境界的班级应该是“民主型班级”。为此,班主任可以尝试运用系统的工作思路,这包括三个层次的班级管理方法,即策略、措施和技法(李伟胜:《试析班主任的系统工作思路》,《福建教育》2007年第9期;李伟胜:《建设
期刊
几乎每个节日,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部里都会组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常规的有手抄报、自制贺卡、手工制作等。有活动,自然有评比,自然也得回回当评委。唯一不同的是,今年的评委多了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同事,最后的记分统计工作也交由她来负责。  自制贺卡的分统计出来了,新同事心直口快,一脸的苦恼。她问我评选自制贺卡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漂亮精致,还是倾向于是否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她说,通过录入评分,她
期刊
我班有一个全校最“另类”的男生,王某,他的打扮酷似一个“剑客”,一头染黄的长发遮盖了双耳,一条镀金项链挂在脖子上,手臂上还纹有一只鹰。  在小学时,王某就是“调皮大王”,曾做出过几件令人瞠目结舌的“大事”。一次,几个学生打赌,看谁敢从二楼往下跳,王某不假思索地向下纵身一跃。还有一次,他强迫一个同学“孝敬”他20元钱。家长来到学校交涉时,他竟摸出一把小刀嚷着要向家长“开刀”。  到了初中,王某依旧调
期刊
做班主任时间长了,接受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不过,万般滋味中,最喜欢的还是在和学生“斗智斗勇”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小小的成就感。  这不,新的学期,在接手某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工作不久,我就遭遇到了一次新的考验!  班里一位女生过生日,按照学生中间不成文的规定,“小寿星”在教室里大发瓜子,同学们“有福同享”,可你们在分享的同时,也不能太得意忘形了吧
期刊
世人都把教师比作红烛,都为红烛的牺牲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而拘一捧清泪,也为红烛的点点星光撒播出人类的知识与智慧而颂扬高歌。一直以来,许多教师正是以红烛精神为依托,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一支支红烛。多少教师积劳成疾而含泪走下讲坛,留下了让后人永远吟唱的赞歌。  然而,我却不甘做红烛,不想天下所有的教师像红烛“泪始干”,只留片刻的美丽。我不愿遵循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简单程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