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式廓的乡土中国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式廓从民国走来,是新中国油画与素描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作品朴素大气,影响深远,他和同时代油画家们的作品使我们懂得了如何以油画材料有效地描绘中国人,成为后代研习西方绘画的本土传统。
  今年,王式廓先生百年诞辰,5月6日,纪念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
  “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作品展同日上午开幕。
  
  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懂得农民才算懂得中国,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民’主要还是农民。所以在中国,把农民画得好的画家非常了不起。
  王式廓先生是我们伟大的素描家,与徐悲鸿、蒋兆和同为当年中央美院素描的三套马车。徐悲鸿先生精妙的人体素描今天难以越逾,而蒋兆和先生的水墨人物其实是素描的别格,和版画家古元一样,王式廓先生最了不起之处,是他深刻描写了中国农民活生生的形象,笔下的中国农民既传形又传神,既愁苦土气又自有尊严,因为王式廓是那个自尊的时代里的一个自尊的画家。在王式廓手中,一个人物形象即是一部家史,他常说:“深入生活是研究人,理解生活是了解人。”所以他的写生具有深度和广度,透过人物形象我们几乎能够感觉到此人的全部生活以及生活的环境。美术史中的名作《血衣》固然是伟大激昂,却多少因为其中的主题而与今天的我们有所隔膜,是的,时代自己也会过时,不过时的是农民自己,在任何时代,农民依旧是农民。这次“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应该是他迄今为止作品最多最全的一次大展,在展览里,最令我动容的是数量众多的农民写生,这些直面对象的写生因远离主题而近于无为,故而去伪存真,不因时代而过时,由此我们得以看到乡土的中国。
  较之素描,王式廓的油画不太多,然而留下的几乎均为精品,他的人物油画写生具有巨匠风范。早年他留学东洋,又因中日战争毅然中断学习,回国投入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之中,随后投奔延安,历经土地革命、解放战争,他的人生与时代紧密相依,是大幸运,而作为油画家却不幸偏于一角,未能远赴欧洲观摩经典,条件虽极有限,然而才气正大,又有生活成全,终于自成一家,无论素描或油画,均一派中国风度,可比董希文,诚然中国当今油画的奠基者之一。实际上,在他手中,油画也早已中国化了一次——不必借中国画的样式改造油画,他以油画自身的语言深刻而自如地表现出自己民族最广大的人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当年徐悲鸿初识王式廓绘画,便在《进步日报》上撰文热情称赞:“王式廓为文艺巨星,卓尔不群。诚为成熟的天才,期望他领导中国青年艺术家,中国艺术的中心,一定可以实现的。”后来,苏联专家马可西莫夫也非常佩服王式廓先生的油画。想必马可西莫夫同志写生中国人,也面临西方油画的语言系统如何与东亚人种气质相适应的大难题,而王式廓的实践正是当时成功的典范,马可西莫夫给学生讲课即常用王式廓的作品作范画。
  王式廓先生的素描与肖像油画,以前知道的,这次意外看到版画《改造二流子》,形象之生动,水准之高,不输古元和彦涵,原来大画家随便画什么,都是行家里手。1949年3月,北平艺专礼堂举行“解放区美术作品展”,徐悲鸿看到《改造二流子》,当场赞美:“论题材这是最重要的主题,而且新颖;论构图,这幅画最完美;论人物,最成功;论技巧,最高明。”
  王式廓业余也画得一手吴昌硕风格的海派写意国画,力沉气阔,好似他素描的气质。由此我想到写实绘画的‘写’的精神,在今天,‘写’的精神虽未曾被遗忘,水准却常失落,对此,王式廓艺术的存在无疑是一个提醒。
  1959年,王式廓完成大型素描《血衣》,举国震撼。此后,完成油画《血衣》是他的终身大理想,出于对油画的敬重,迟迟未上画布,他等着自己眼界更丰,技艺更加纯熟。1973年4月,为完成油画《血衣》,王式廓深入河南乡下,5月22日黄昏,他倒在画架前,作为画家,可谓死得其所。然而这样的死法,他自己一定料不到,恐怕连遗憾都来不及产生——遗作《双人写生》油画鲜润松爽,毫无临终迹象。他有那么多未完的杰构,他多么想去欧洲看看,回来好完成胸中无数等着实现的构想。
  这位伟大画家的创作是真正的来自人民,把作品捐给国家,留给人民,是王式廓生前遗愿,今年遗愿落实,于是我们有了全面回顾王式廓先生一生的艺术创作的机会。
  1911年,王式廓生于山东掖县,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为纪念这位新中国杰出的美术家和教育家,2011年5月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王式廓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纪念会当天,美术馆举行“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开幕式、纪念王式廓百年诞辰座谈会等活动,并将举办王式廓艺术成就学术研讨会等,以多种形式纪念缅怀王式廓先生。当天,还特别举行王式廓作品捐赠仪式,由王式廓家属向国家捐赠172件王式廓作品。在“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开幕式上,还举行首届王式廓奖学金颁发仪式,此项奖学金将作为资助在校研究生出国考察专项经费。这次纪念会编辑出版了大型展览画集《从延安到北京:20世纪中国美术巨匠王式廓》,是研究王式廓艺术的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同时出版《王式廓评传》(闻立鹏著)、《王式廓艺术研究文献集》、《王式廓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文集》及大型画集《王式廓》等。
  “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展出作品出自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地及其家属捐赠的王式廓作品,包括油画、木刻、素描、速写、手稿、草图,以及《血衣》、《改造二流子》、《井冈山会师》经典作品。以“从延安到北京”这个关键词为思路,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四大板块:一是光明在前——走向延安;二是激情岁月——延安时期;三是大地之子——新中国新生活;四是壮志未酬——70年代。其中第三个板块又分作七个单元,分别是:世纪之作——《血衣》、民族魂韵——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时代新歌——劳动与建设、广大精微——教学实践、出入中西——旅欧纪事、湖山清远——风景与写生、赤子之心——生活与亲情。
  展览几乎动用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全部空间,精心设计布置,除了艺术作品,还展示了王式廓先生学习的书籍和他自己的出版物。依照顺序观看一遍展览,等于走过了他的艺术生涯。
其他文献
以西方科学谋求利国利民    叶企孙,又名鸿眷,1898年生于上海。其曾祖蔼臣公曾于清朝道光年间为官,晚年精修礼学,分纂《同治上海县志》;其祖父叶佳镇曾得国子监簿街,官至五品;其父叶景淫1984年甲午江南乡试第十五名举人,曾任敬业学堂校长、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等职,分纂上海县志。  叶鸿眷自幼聪颖过人,其父亦对其教养从严——年少识字,稍长即攻读经书,塑造其终生的儒雅气质。其父一向推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