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q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承办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8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新时代新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2月13日至14日在武夷学院召开,来自海内外的华文作家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者7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此次研讨会给与会学者们感受最深的是,经过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科40年、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30年的努力,一个以粤闽苏等为代表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人才辈出、研究卓有成效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术群体已然形成,一个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派”正在崛起。
  本次会议的内容丰富多元,覆盖面广,包括了理论建设、青年博士论坛、区域文化、文学与传播三大板块。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特点是理论的加强、台湾文学研究的细化和进一步深入,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规模化增长,以及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复兴。
  构建一个独立的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是华文文学研究学者多年来的心愿。著名学者刘登翰教授(福建社科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强调了华人文化诗学的概念,指出华文文学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华文文学具有独特的文本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当前的华文文学研究要提炼出自身的自洽性,学术视野要从影响研究向双重视域转移,研究方法则应从以中国为中心的批评范式,向华人地域诗学转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也指出了世界华文文学具有自身的独特经验,尤其是近期华文文学有很多变化,其中包括身份的变化、责任的变化、创作自由度的变化等,具有文化和文学方面的双重价值和意义。吴春兰教授(泉州师范学院)针对中外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的论述给世界华文文学理论建设提供了形上层面的启示。凌逾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的空间考现学,阐发了城乡地景与文学风景的血肉关联,呼吁“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打通”,给人们展现了一个构建世界华文文学空间叙事学的匠心思考,令人耳目一新。李诠林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借用詹姆逊的“元批评”视角,从美国的台湾文学研究入手,概述了华文文学研究学者作为“意义解说者”,发挥跨学科、跨文化的“桥梁”和传播功能的意义,同时指出,海外的台湾文学研究与海外的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是同步的。暨南大学池雷鸣博士提出了世界华文文学的边界及其世界性的想象的问题,指出世界华文文学要勇于担当中华文化全球化想象与建构的重任。广州大学彭贵昌博士以新加坡等地华文教育教材篇目的选取及其他教学活动的实施为例,阐述了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的互动关系。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钟希明教授从双重视域的角度论述了龙应台《人在欧洲》的诗学特征;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在其演讲中提出了以“跨区域流动性”凸显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独特性的建议。
  台湾文学研究方面,张羽教授(厦门大学)考察了1940~1945年伪满洲国与台湾文化空间变异与艺文差异表述,将《新满洲》与《文艺台湾》两本杂志进行了比較;林娟芳博士评论了李瑞腾编撰的《光复前奏》这一文学史著作;蔡榕滨老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评述了杨逵对郁达夫的评介:福建社科院陈美霞副研究员阐述了赖和传统汉诗中的现代性色彩:邵海伦硕士(华侨大学)分析了保钓运动文学叙事的三个主题;曾丽琴教授(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林语堂的《奇岛》和《啼笑皆非》为论述对象,指出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在资本主义之外另辟一条道路;沈艺虹教授(闽南师大)论析简女贞散文中对生命的叩问;叶晓芸硕士(福建师大)论蓝博洲先生与当代台湾左翼书写;袁飘硕士(福建师大)论台湾达悟族作家夏曼·蓝波安对“根性”文化的回忆与超越;张帆副研究员(福建社科院)论台湾80后世代小说的历史书写;郑珊珊副编审(《东南学术》杂志)论《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与1895年初期台湾女性汉诗等。台湾《创世纪》诗刊社社长古月女士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论述了台湾文学的历史经验与民族根性;台湾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先生的论文《在历史迷雾中的台湾文学与认同》聚焦1895年以来的台湾文学,辨析了台湾的祖国意识和“孤儿意识”;台湾民众文化工作室执行长林灵女士介绍了她与蓝博洲先生主办的“反殖民与台湾光复”历史图文巡回展,她以自我的感情历程和成长经历为例,现身说法,说明了到底怎样才是爱台湾;长期从事林语堂研究的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陈煜澜先生的论文《林语堂的民族情怀与“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阐述了林语堂的爱国立场。
  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热情的增长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与之相关的论文共有8篇。泉州师范学院古大勇教授提交了一篇题为《论菲华作家施柳莺创作的“中华文化认同”》的论文:林翠萍副教授(宁德师范学院)介绍了新加坡新移民作家陈帅的儿童文学创作;华侨大学张嘉茵硕士论述了马华作家黎紫书欲望书写中“出走”与“禁锢”两种空间维度;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陈焕仪博士论述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许友彬的“青少年创作”中对于二战时期马来亚和马共形象的塑造及其“风吹”式的畅销书效应。厦门大学的苏永延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泰国华文文学中鲜为人知的1939年前后抗战文学的面貌:陈琼连博士(福建师范大学)讨论了近代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旧体诗文:袁勇麟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的论文《新与旧:回到文学现场》主要以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李词佣为例谈新旧文学的多元并存,指出,既要注重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性,又要关注各区域华文文学的独特性,从而建构一个完整的世华文学谱系。
  北美华文文学研究板块,之所以称之为“复兴”,是因为二十年前,华侨大学顾圣皓教授(时任华侨大学中文系主任)和北美华文作家少君先生曾经组织开展过专门针对北美华文文学创作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曾掀起过一股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热潮。本次会议共有相关论文8篇,其中包括闽南师范大学曾思境老师的《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美国形象”建构之异同”》、陈庆妃教授(华侨大学)对加拿大华文作家陈河海外抗战小说中的族裔政治和“他方”抗战叙事的研究、郑亚婕硕士(华侨大学)的《再论严歌苓小说
其他文献
张君瑞用手背掩盖在嘴前,连打两个呵欠。  崔莺莺也用手背掩在嘴前,连打两个呵欠。  “该上床休息了。”张君瑞想。  “该上床休息了。”崔莺莺想。  这是春夜。月光照得芭蕉叶上的露水晶莹发光。  庭院里,雄猫终于找到雌猫,咪咪咪,看得莺莺两颊发烧,心似猫爪乱抓般难受。  崔莺莺想:“现在应该上床休息了。”  拨转身,冉冉走去床边,一屁股坐在床沿,将左腿搁在右腿,脱去左脚的绣花鞋;然后将右腿搁在左腿上
已 经  你已经遗忘了我  你已经忘了我  你已忘了我  你忘了我  你忘了  你忘  这几个句子  都指向同一个意思  字词太多  过于冗长  但我最后选择  “你已经遗忘了我”  你在第一个位置  最微末的是我  忘在那边  前面还有很多个字  我以为这样  它就永远不会出现苦 无  感情很轻  避而不谈日子  日子会自己抛光  穿过去  拥有足以透光的缝  就怕心偏的人  我们面对面坐着  
随便打开一部宋词,不出三篇五篇,就有登楼倚阑的句子。毫不夸张地说,宋代词人的创作灵感,不少来自“凭阑远眺”。登楼者大多喝了酒,胆子粗壮,不但爱上层楼,还偏要登上那些“上与浮云齐”的“危楼”。也许身在“危楼”而景致更佳,能尽览宽阔的天地。何况“危楼”上自有“危阑”之设。虽然,人若长倚或久站,也易于堕下或产生幻觉,在秋冬时节更不免着凉。这“危”并不是借喻而是实写了。  骚人墨客“凭阑远眺”,在欣赏美景
年迈的老学者正拨动敏锐的触角,翻阅家族史:“……原属生灵世界中数量最大的家族之一,行踪遍布世界每一个阴暗角落。生命力顽强,对环境生态影响巨大……全身无内骨骼支撑,只裹一层‘几丁’质构成的壳。壳分节以利于运行,犹如骑士的甲胄。宿主表体为最佳栖身之所……”  年月日已无从考究。  “……最早从北方迁徙到一片方圆数百公里的荒岛。是处风调雨顺,天地万物物竞天择,各据一方,各司其职,共享天伦。彼此相安无事。
1  在白菜地里撒过籽儿的人呀  还有那养蜂的  还有被坏坏的哑巴  摸过喉头的女儿家  明月照上来  你们都睡了吧 2  你们都睡了吧  明月照上来  有那么一小会  只照我一个 3  草茎上有虫子爬  起夜的人一头撞进镜子  木器一般  认出刨花  我在有鬼的人间  予水上星群以见底的  啁哳 4  整个夏天的乌鸦  噙石子来投进水瓮  而我是享用的那个 5  松子你好  我是十月  我走动很
十七,四,九  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初不能分别,听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时的松涛与雨止时的松涛,声势皆很够震动人心,使我终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们就出发。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树木很多,雨后青翠可爱。满山满谷都是杜鹃花,有两种颜色,红的和轻紫的,后者更鲜艳可喜。去年过日本时,樱花已过,正值杜鹃花盛开,颜色种类很多,但多在公园及私人家宅中见之,不如今日满山满谷的气象更可爱。因作绝句
秋夜诗  蟋蟀们草间弥生,悲怆的轮回曲轰鸣,  静月,这小鞋子拍打大地的惊扰,  须臾间沉沦。从乡下寒冷的黎明醒来  寒风撞门,捕捉蒸气的兔子。  我爸在蓝色黎明点炉灶,烧开水。  隔窗,公鸡放开嗓子喊叫迟迟日出。  麻雀跃下屋檐,用几个墨点和树篱对话。  霜花弹到雪地上,刺眼的白烟。  水缸从破冰之旅中醒来,动荡。  月亮在昨夜冻成了疤痕,星星  隐退,天庭里点开早醒的微红窗影。在乡下寒冷的夜晚
中国文学中有一种稀奇的文体,无论顺读倒读都可成文,这种文体叫“回文体”。诗词中比较多见。诗就叫“回文诗”,词就叫“回文词”。  举一首夫妻对答的回文诗为例。顺读是丈夫以诗代信,写给妻子,极道思念妻儿之苦的(丈夫在外,妻和儿在家)。诗云: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将之倒读,可以变
我读过一所能同时容纳五千多人的小学,那小学坐落在传统市场与大马路之间,里里外外都胼枝杂沓喧喧扰扰,夹在中间的孩子们也应着环境的拍子,冲来闯去一刻不得闲。  本来从正门上学的我后来发现若改由后门,每天可以多睡五分钟。因此,隔天就穿越百味聚集又总是湿漉漉的市场上学了。清晨七点多,市场多半是菜贩肉贩以及各种小生意人,个个一辆几乎一模一样的不锈钢或深蓝色推车,来来去去地装货卸货。市场外围的侧边,摆着许多几
陈映真先生的远行,让人时常想起高尔基笔下的丹柯。那个高举着自己的燃烧的心照亮前方、带领族人走出黑暗森林的丹柯,不仅要在恶劣的环境中披荆斩棘冲出一条生命的血路,还要面对族人的恐惧、妥协、抱怨、责难、诋毁甚至遗忘,这样的英雄,该拥有怎样的大爱、大无畏、大担当、大牺牲?!让人高山仰止的陈映真,他萦绕着“中国结”和“台湾良心”的赤子情怀,他奋力抵抗“文学台独”的战斗姿态,还有那充满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