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多种原因的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对写作的热情普遍不高,写作水平普遍偏低,如何优化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以提高其实效性,笔者从激发写作兴趣,以说促写等多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优化;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发现农村学生特别怕写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发现农村学生特别怕写作文,每次作文课学生就会愁眉苦脸,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总是条理不清,语句不通,错别字很多,更不用说中心突出了。但现在的语文考试,作文又占了很大分值,尤其是中考,总分130分,作文60分。如何优化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呢?
一、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教师教好作文、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大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有浓厚的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写作文是有难度的,他们害怕写作,羞于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能努力发现他们作文中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一个生动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等,都要予以表扬。这样,他们的信心增强了,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兴趣就更加强烈了,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以说促写,在说话中提高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说明了作文教学中说与写之间的紧密关系。农村学生大多腼腆害羞,在大庭广众面前不轻易“说”,为了让学生敢说,教师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克服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克服自卑感;同时多鼓励,多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丰富说话的内容。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有着学生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动脑,广博地捕捉所见、所闻、所感,把它们化为说的话题。
3、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如怎样使说话内容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怎样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等。
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给学生创造机会。如教授《皇帝的新装》时,可要求学生以“游行大典之后”为题,进行合理想象,口头完成故事的续写。还可以结合第二课堂,丰富学生口头实践,如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提高阅读能力,开展读书体会交流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的境界”。
三、从课本中取经,由仿写到创造,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写作,往往从模仿入手,这对农村学生的写作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写作知识及模式。初中课本里,写人、记事、写景等文章应有尽有,学生可模仿的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等。模仿是多方面的,或立意构思,或布局谋篇,或表达方法,或语言运用。可从整体上模仿,也可模仿某一侧面。在模仿中,教师应加强指导,根据范文特点、学生实际,选准选好模仿的角度,以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然后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摆脱模仿的痕迹,跳出模仿的圈子,开始独立表达,有自己的新意境、新立意,从内容到立意均有所创造。
第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农村中学学生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其写作素材贫乏,写作视野狭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写写景作文时,当学生脑子里无景可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景物的图片;在写作某篇作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各个地区的同题作文,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路,又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收集并指导学生阅读全国各地的满分作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就地取材,写真事,诉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涌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不歇。”农村生活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到广阔的农村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并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的真谛,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指导他们写身边熟悉的人、事、物,表达真实的情感。
第六,拓展课外阅读,开阔农村中学学生视野,夯实写作基础;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孙洙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但农村学生大多读书风气不浓、知识面较小,视野狭窄,写作时常常是“无米下锅”。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好课内的文章外,还应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自行从网上下载优美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零花钱购买有益的书籍阅读,在阅读中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手法。这样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第七,优化作文批改,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果,来之不易,不管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对作文进行修改时,也应注意方法,已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作文的批改可遵循以下原则:1、文道统一,全面评价——即注意作文内容和形式并重,不单凭批改者好恶定优劣、论是非,不顾此失彼,以偏概全。2、尊重作者,少改多批——要从作者的思想实际和写作实践出发考虑为何批改,多肯定作者的优点和进步,对原文多就少改,多加批语,恰当表扬,慎重批评。3、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每次作文训练有不同的目的、要求,每位作者写作能力有不同的基础、特点,要针对不同的目的、要求确定不同的批改重点,针对不同的写作水平批文评文。4、启发引导,讲求实效——对于写作上的优生、差生,写出来的优作、劣作,都要在肯定成绩、找出问题的同时,重点给予启发引导,指明继续提高的方向,进一步点燃写作兴趣的火花,唤起写作进步的激情,已达到作文批改的实际效果。
第八,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农村学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活动的快乐,感受活动的意义等,并让学生用笔记下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体验农村生活,并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还可以鼓励学生观察日常人们生活的场景,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这些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总之,要优化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教师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敢写、能写、会写。同时引导农村中学生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优化;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发现农村学生特别怕写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发现农村学生特别怕写作文,每次作文课学生就会愁眉苦脸,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总是条理不清,语句不通,错别字很多,更不用说中心突出了。但现在的语文考试,作文又占了很大分值,尤其是中考,总分130分,作文60分。如何优化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呢?
一、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教师教好作文、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大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有浓厚的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写作文是有难度的,他们害怕写作,羞于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能努力发现他们作文中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一个生动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等,都要予以表扬。这样,他们的信心增强了,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兴趣就更加强烈了,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以说促写,在说话中提高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说明了作文教学中说与写之间的紧密关系。农村学生大多腼腆害羞,在大庭广众面前不轻易“说”,为了让学生敢说,教师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克服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克服自卑感;同时多鼓励,多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丰富说话的内容。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有着学生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动脑,广博地捕捉所见、所闻、所感,把它们化为说的话题。
3、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如怎样使说话内容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怎样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等。
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给学生创造机会。如教授《皇帝的新装》时,可要求学生以“游行大典之后”为题,进行合理想象,口头完成故事的续写。还可以结合第二课堂,丰富学生口头实践,如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提高阅读能力,开展读书体会交流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的境界”。
三、从课本中取经,由仿写到创造,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写作,往往从模仿入手,这对农村学生的写作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写作知识及模式。初中课本里,写人、记事、写景等文章应有尽有,学生可模仿的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等。模仿是多方面的,或立意构思,或布局谋篇,或表达方法,或语言运用。可从整体上模仿,也可模仿某一侧面。在模仿中,教师应加强指导,根据范文特点、学生实际,选准选好模仿的角度,以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然后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摆脱模仿的痕迹,跳出模仿的圈子,开始独立表达,有自己的新意境、新立意,从内容到立意均有所创造。
第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农村中学学生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其写作素材贫乏,写作视野狭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写写景作文时,当学生脑子里无景可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景物的图片;在写作某篇作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各个地区的同题作文,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路,又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收集并指导学生阅读全国各地的满分作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就地取材,写真事,诉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涌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不歇。”农村生活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到广阔的农村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并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的真谛,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指导他们写身边熟悉的人、事、物,表达真实的情感。
第六,拓展课外阅读,开阔农村中学学生视野,夯实写作基础;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孙洙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但农村学生大多读书风气不浓、知识面较小,视野狭窄,写作时常常是“无米下锅”。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好课内的文章外,还应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自行从网上下载优美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零花钱购买有益的书籍阅读,在阅读中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手法。这样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第七,优化作文批改,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果,来之不易,不管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对作文进行修改时,也应注意方法,已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作文的批改可遵循以下原则:1、文道统一,全面评价——即注意作文内容和形式并重,不单凭批改者好恶定优劣、论是非,不顾此失彼,以偏概全。2、尊重作者,少改多批——要从作者的思想实际和写作实践出发考虑为何批改,多肯定作者的优点和进步,对原文多就少改,多加批语,恰当表扬,慎重批评。3、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每次作文训练有不同的目的、要求,每位作者写作能力有不同的基础、特点,要针对不同的目的、要求确定不同的批改重点,针对不同的写作水平批文评文。4、启发引导,讲求实效——对于写作上的优生、差生,写出来的优作、劣作,都要在肯定成绩、找出问题的同时,重点给予启发引导,指明继续提高的方向,进一步点燃写作兴趣的火花,唤起写作进步的激情,已达到作文批改的实际效果。
第八,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农村学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活动的快乐,感受活动的意义等,并让学生用笔记下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体验农村生活,并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还可以鼓励学生观察日常人们生活的场景,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这些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总之,要优化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教师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敢写、能写、会写。同时引导农村中学生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