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村庄蜕变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tiger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乡风文明;生态宜居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青礁村,位于海沧区与漳州市角美镇接壤地带,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7个自然村组成,人口5000多人,是海沧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是保生慈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那里,自古以来崇文重教,《颜氏家训》的世代传承,滋养孕育着浓郁的家风家教氛围,“一村二十四进士”的佳话至今仍为人乐道。在城市化进程中,青礁村芦塘社紧抓乡村振兴机遇,秉持着“我们参与了,村庄就变了”的理念,重拾延续千年的文明乡风,2018年,被列入“省级人居环境试点示范村”和“市级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
  一、基本情况
  (一)丰厚人文底蕴、保留历史记忆,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芦塘是海沧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耕读文明助推共建共享。青礁村10 幢保留较完整的明清闽南特色老宅古厝中,最具代表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芦塘“举人楼”以及600多年历史的2落芦塘古建“郑氏官宅”。在挖掘古厝故事的进程中,村民的家园意识逐渐被唤醒,由芦塘开基祖陈氏宗祠“光裕堂”改造而成的“芦塘书院”,延续着耕读文明,凝聚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
  芦塘是海沧最田园的村落之一,留住历史记忆,留住乡愁。芦塘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农村田园风光,是厦门市水叶菜种植基地之一,素有厦门“菜篮子”之称。在乡村整治中,芦塘保留了村民久远的山水田园记忆,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文明,黏住了他们最初的乡愁。
  “让地捐物”是芦塘人刻画乡愁、共建共享的方式。一切始于村民林亚花率先让地2000多平方米,用于修建书院广场,还将自家院子打造成开放庭院,接着陈俊杰、郑艺雄、颜水安、颜继民等4名村民主动让地达367.8平方米。在芦塘旧猪棚节点改造中,村民柯经发主动让出猪圈杂地,打造成了“乡愁”风景点,周边村民对改造后的“稻草猪”悉心照顾,下雨天自动自发地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稻草猪上。如今的芦塘社,村民们参与乡村振兴热情高涨,累计出让自家空地、鸡舍、猪舍等4000多平方米,爱心妈妈们自愿投工投劳350余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二)盘活闲置资源,做活乡村旅游,注入乡村振兴新动力
  引进社会民企投资、建设芦塘研学基地。结合芦塘耕读文化、书院文化、颜氏家训等以本地非遗特色的文创衍生产业,引进社会民企投资、建设芦塘研学基地,总投资达5000万元,一期计划投资1200万元,通过研学基地盘活基本闲置无用的龙眼林及菜地135亩,进一步带动周边3000平方米民房出租,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2019年村民年人物收入從2.7万元提升到3.5万元。
  引进文化人才,建设文化产业。国家一级美术师康明义老师受邀入住芦塘书院,开设工作室,开展公益教学,与本地资本合作规划建设文创园,入住至今已举办公益活动36场,1500人次参与。侨商蔡宗泽受邀打造乡村研学旅游基地,一个由管理、策划、设计、运营等中高端人才组成的团队进驻芦塘。区、街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志愿下乡活动,引进在外乡贤、优秀毕业生回乡创业、回乡就业。
  近期,青礁村入选全省首批“金牌旅游村”,芦塘作为单独景点进行打造提升,以多肉产业、水产养殖等为重点,培育引导村民发展餐饮、民宿等产业,做好休闲农业和全域旅游,促进农民转产就业。
  (三)培育乡风民风,提升文明素养,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搭建平台。2016年12月,村党委牵头,携手老人会、村庄贤达、离退休干部等,将陈氏宗祠修缮为“芦塘书院”,率先在书院开设四点钟课堂,那以后,附近学校的教师来了,孩子们的家长来了,附近的村民也来了,他们或者帮助管理书院,或者教导和陪伴孩子们完成课后作业、开展课后活动。2018年,我们依托芦塘书院成立了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实践站为平台,区、街各类资源整合下沉,区老年大学村居实践站教学点建起来了,根据村民的“点单”设班开课,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区老年大学的教学服务;艺术家志愿者也来了,定期在实践站开展书画艺术公益教学,提升村民的艺术素养。我们还通过先辈故事和《颜氏家训》,崇尚真善美,弘扬清风正气;开展“最美”系列评选,选出“林亚花最美家庭”等文明典型示范带动。
  典型带动。始终注重“典型带动一片”,着力宣传发动提升思想认识、带动村民广泛参与,既通过建设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又以乡村振兴成果巩固提升文明乡风。在推进青礁村芦塘社乡村振兴工作的初期,村民一开始都处于观望状态,所以我们总体提炼出“宣传发动我们来说、项目确定我们做主、项目建设我们参与、房前屋后我们来管、美丽家园我们享受”等“五个我们”工作方法,通过充分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在农村住房“平改坡”工作中,村民颜寿南一开始也存在抵触情绪,后来通过村干部讲道理、摆事实,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后还成为村里的示范带头宣传员。
  向上向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2018年底,海沧街道启动“百企帮十村 幸福来敲门”乡村振兴幸福工程,倡导民营企业家反哺社会。在街道及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成了青礁村幸福食堂,募得62万元用于建设运营,为全村75周岁及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午餐,目前已服务村庄老人82位。我们成功破解了以前困扰产业落地的土地问题,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闲置的菜地、龙眼林125亩,顺利保障了研学基地项目落地。我们记住乡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了开台文化公园,2019年6月开园至今已累计接待参访游览530批约13750人次。如今,冷清的村庄恢复了以往的热闹,前来游玩的市民群众也越来越多;对公益事业不上心的村民逐渐热情了,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村民们积极配合和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同时还积极捐款捐物,如村民颜金荣为厦门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免费提供12万斤水叶菜,其他村民也纷纷捐款捐物,累计捐款24.8万元,口罩1.36万个,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爱心力量。   二、工作体会
  在芦塘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落地了一批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成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工作体会。
  (一)坚持党的领导,统揽乡村振兴一切工作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基层实践推进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创新、改进、提高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方法和水平。芦塘乡村振兴,在上级党委领导下,海沧街道党工委、青礁村党委始终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牢牢把握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矛盾化解、利益分配等关键环节,为各项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坚持农民为主体,依靠群众力量
  芦塘乡村振兴,自始至终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吸纳民意民智,切实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党委引领、政府“搭台”、村民“唱戏”。
  (三)坚持产业先行,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是硬道理,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最大目标。因此,在芦塘乡村振兴伊始,摆在首位的就是千方百计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发展研学旅游等新兴产业,千方百计吸纳村民就地就业,千方百计营造环境,动员有条件有能力的村民就地创业,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基层村史悠长、村情各异、村民观念认识参差不齐,这些实际情况决定了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非一蹴而就,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典型引导、分类实施、循序渐进。
  (五)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芦塘乡村振兴,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践行“我们参与了,村庄就变了”做法,探索出一条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新路子,注重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注重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六)坚持全面振兴,久久为功
  乡村振兴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芦塘乡村振兴实用性村庄规划,充分挖掘和梳理了乡村各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及党的建设。“道”的战略层面,全面振兴、一张蓝图绘到底;“术”的实施层面,量力而行、步步推进、久久为功。
  三、结语
  芦塘,千年文明在这里交汇:从古至今,宗祠文明、进士文明、耕读文明、铁路文明、两岸文明、海丝文明,穿越历史时空,在这里交相辉映。
  芦塘,时代风尚在这里焕发: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芦塘已经和正在变成产业“强”、环境“美”、乡风“淳”、治理“安”、增收“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古老村落焕发着新生活力。
  芦塘,一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一个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样板,一个党建引领富民强村的幸福样板……
  蘆塘,我们参与了,村庄就变了……
  参考文献:
  [1]阴映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探讨[J].现代化农业,2018(4):36-38.
  [2]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26-33.
  [3]林留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4):293,296.
  作者简介:黄艺卿(1970-),福建,群众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距今已有1500多年,从墓的形制和规模来看,其主人无疑是河西五凉时期当地一个地位极高的人。墓穴中的壁画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大部分。在三重世界里,神话故事占据很大一部分,内容丰赡而生动,蕴意隽永而深远,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较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天上人间地下三世界;古代神话内容;文化艺术价值;丰富寓义  【中图
【摘要】文章试图从“网红”的定义出发,讨论近年来艺术博物馆中大众口中涵盖的“网红展览”的界定、类型与特征。“网红展览”由于其社会性特征难以被界定,可以大致划分为馆方自主规划的展览策略和由于人气、人流量被冠名“网红”两种情况。本文还将进一步讨论“网红展览”争议背后给艺术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运营、宣传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艺术博物馆;网红展览;沉浸式;口碑传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石头在长诗《献给鹅屋大山上的月亮——兼致王维》中运用“重复”艺术,记录其徒步跋涉中的所见所思,营造了独特的环境氛围,揭示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建构了丰富的审美意蕴。本文将通过《献给鹅屋大山上的月亮》中的意象和句式的重复、意境的重复以及事件和场景的重复三类现象系统地探寻这首诗歌的内蕴。  【关键词】重复;意象;意境;场景;内蕴  【中图分类号】G631.2 【文献标识码】A  《献给鹅屋大山上的
【摘要】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实践为向导,强调通过过程的参与来强化学习。博物馆内保存着众多文化遗产,体验学习理论能够为深化博物馆教育带来全新的可能性,能更好地支撑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随着交互技术的发展,以AR为基础的虚实融合交互方式被广泛应用。本文以体验学习设计的角度为基础,分析大英博物馆以增强现实游戏作为体验学习的方式,探讨基于增强现实游戏作为博物馆教育方式的优势,为博物馆拓展体验学习内容提出更
【摘要】文化创意是传承名人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应立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坚持正确的文创方向,提升软件硬件水平,不断挖掘名人思想,推进文创产品品牌化、大众化、系列化和走出去,从而为纪念馆发挥资政育人、凝心聚力作用再添高地。  【关键词】革命人物类纪念馆;文化创意;名人思想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革命人物类纪念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强阵地,也是传承名人思想的重要场
【摘要】怪诞,作为与“美”相对立的艺术表达形式,从古至今形式多变,向世人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精神面貌。怪诞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豪放无拘的画风,使表现内容常常是天马行空,极端反常。随着人类审美进程的不断推进,“怪诞”成为了一种不断发展的美学范畴和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及大众的青睐。本文通过对“怪诞”在历史流变中的形态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将达利的绘画作品与同时期的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阐述怪诞艺术是如何
【摘要】刀郎原创音乐中始终贯穿着他对“爱”的阐释,并带着真挚的情感。本文试从纯粹美学关照的角度,以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递进:先验与体验、移情与表现、共鸣与延伸,对刀郎原创音乐中“爱”的多种表达范式进行解析,并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积极意义,为艺术创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刀郎;爱;体验;移情;灵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J603;J64 【文献标识码】A  刀郎的作品2004年后犹如一股强劲的
【摘要】为推进室内设计中的模糊界面设计,营造符合新时代功能要求和审美特征的室内空间,本文首先分析了室内空间模糊界面的设计意义,具体包含功能方面的意义、形式方面的意义和空间维度方面的意义,进一步研究室内空间的模糊界面设计的几个层面,具体包含底界面、侧界面和顶界面的模糊设计,最后研究了室内空间的模糊界面设计的技巧,具体包含形态方面的技巧、材质方面的技巧和灯光方面的技巧。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为今后的室内空
信息浩瀚的互联网上,搜索“陈清如”,能得到的信息却不多。  他的名字,只在科研成果、工程实践、会议报告,甚至还有早先几年博士生的招生简章中,偶尔闪现。  但如果要写陈清如的故事,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  几年前,有人要编写《陈清如传》,跑到他家里和办公室选资料,一选就是40箱,最后找了搬家公司,用一辆卡车才运走。  车载斗量的资料背后,是陈清如在业界如雷贯耳的名声。他是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
【摘要】作为中小学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可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了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给到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067-03  【本文著錄格式】李伟.让学生听到“美”的声音——中小学音乐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