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ay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本着以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提出凸显工程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希望通过建立良好的课程教学模式更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类课程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U5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60-02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土木工程领域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无论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教育教学以及工程建设第一线都备受到青睐。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要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人才,不仅要设置全面的专业结构类课程体系,更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特点及现状
  1.课程特点
  目前,不同层次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尽相同。大部分应用型本科学校课程体系基本分为数学课程系列、力学课程系列、结构工程课程系列、施工管理课程系列四大系列。结构工程课程系列课程特点为:综合性强,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理解较难,趣味性不是很强;试验现象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计算方式多样且复杂,规范性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计算方式多样且复杂,计算、分析方法先进,实用性强。
  2.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容易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按纯理论课程授课,主要表现在:
  (1)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不明确
  在制订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时不能坚持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仅仅以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依据,没有建立清晰、明确、实用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授课难、理解难、学生学习效果差等普遍现象。
  (2)课程教学内容缺少合理优化
  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地区人才需求的要求,形成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课程知识体系,大多教学模式是将结构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一样不少地灌输给学生,形成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问题,所有结构类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学生难理解。
  (3)教学方法单一
  结构课程试验现象多,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适用性很强;目前大多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方式,使课程内容变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不强。
  (4)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结构类课程考核方式基本都是以期末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标准。结构类课程符号多、公式多,应着重于理解、应用,不需要死记,如果仅仅以期末或期中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标准会引导学生错误地学习。使“教”和“学”都无法脱离死记硬背,增加课程难度,忽略了课程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5)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传统,学生缺少工程实践性操作实训
  土木工程结构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计算方式多样且复杂。而目前在教学中大多是基本是以理论描述或图形演示代替工程实践操作,不能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单纯的理论知识,会使学生普遍会轻视甚至厌学,所学内容缺少工程适用性,严重出现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
  二、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明确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的实践能力结构体系
  土木工程领域广阔,结构形式多样,依据兰州工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教育教学以及工程建设第一线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如图1所示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工程实践能力结构体系[1]。
  2.优化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内容
  结构工程类课程知识内容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内容,其特点是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教学内容理解较难。目前的结构工程类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归纳、整理,授课重复内容多。为了精华重点专业知识,拓宽领域专业知识的原则,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优化,构建将土木工程专业结構工程类课程内容五大模块。
  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理清了课程内容相铺相成的先后铺垫、衔接关系,有利于内容交叉与融合,使内容更加系统化,避免遗漏、重复内容,使得教师授课思路清新,增强条理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结构工程课程类课程内容。
  3.着力进行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1)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
  结构工程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趣味性不是很强,教学内容多,试验现象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要解决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改革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①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极大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给学生带来鲜明的印象。结构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况且其中的实物教学在课堂上很难实现,而结合工程照片、工程图纸、模型、音像资料、软件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形象化教学,将多种媒体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以前传统教学难以在课堂上讲清的問题在课堂上简单明了地对学生讲清楚。
  ②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般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生普遍会轻视甚至厌学,同时实际应用能力差。教师可将理论知识融合在一些工程事故案例演示中,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设计的学习,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工程实践应用及分析能力。   (2)考核办法改革
  结构工程课程符号多、公式多,应着重于理解、应用,不需要死记,如果仅仅以期终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标准会引导学生错误地学习。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的目标是使“教”和“学”都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重于知识掌握到重于知識应用和能力培养,成绩考核由单纯的理论考核转变为考知识掌握和能力考核。
  4.加强课程设计体系改革
  在多數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占整个实践环节的学时最多,因此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工程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课程设计体系存在独立性、片面性,缺乏工程性、实用性,题目陈旧、选题单一、教学模式不当,以课堂讲授模式指导实践教学等。导致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效果不佳。为能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建立了凸显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结构课程设计良好体系,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课程设计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内容如下:
  5.改革相应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式
  课程实验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土木工程结构工程课程实验大部分为演示实验,结构试验前准备工作环节内容多,传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做一定的准备工作学生再参与实验。学生由于缺少工程实践意识,对于课程实验过程现象、数据处理重视不够,达不到良好的实验目的。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并结合实际工程,对部分结构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例如在完成《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实验时,从钢筋下料计算、拉直切割、加工、绑骨架、贴焊应变片、配合比计算、浇混凝土、养护、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构件承载力测试内容,改为学生全程参与。通过参与构件制作,模拟了实际工程现场施工工艺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更加直观、透彻理解专业知识。
  转变了结构工程课程实验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模式后,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结构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能结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在教学中容易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只有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了良好的专业结构工程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具备清晰、透彻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的基本结构理论知识,更好的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为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科研、结构分析等各项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
  作者简介:
  赵永花(1974-),女,副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结构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尽管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员工,但是用人单位依然觉得招到“好员工”不易。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意识。中职英语教学一直都应该重视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作为中职的英语教师,更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和职业意识因素,用心设计、甄选有效的教学形式,把人文素质和职业意识培养真正融入中职英语教学之中。  【关键词】中职英语 人文素质 职业意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项素质培养目标中,阅读作为厚积薄发的首要环节,对语文教学的其他环节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与教研人员必然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阅读环节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问题出现原因加以分析,并在最后提出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希望能够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启发式教学法在国内外的教育界已經由很长的历史,在近些随着教育家的不断研究,启发式教学由一种教育思考发展为系统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关注的要求。笔者在研究启发式教学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究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运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 启发问题 认知水平 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摘 要】实验是学生完成《科学》学习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实验操作必需规范。  【关键词】规范;实验;仪器;过程;数据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57-01  但是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由于受新课程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理念的片面影响,认为科学课堂要体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了美的因素,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小学语文通过文字展现人文景观的形象美;用优美的语言给学生美的熏陶;以文载道净化学生道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多层次、多途径展示语文的美;融入文章,深度揭示语文课程的美;达到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如果不能把握好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有效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可能会让学生失去英语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注意科学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打好英语学习综合能力基础,而游戏教学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主要就游戏教学在小学阶段如何运用才能有效提升英语课堂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
针对泥沙直径对混流式水轮机蜗壳和导水机构内部流场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固液两相流模型对某电站的高水头混流式水轮机进行了全流道数值模拟,通过单一变量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