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过半百的华新民女士是一位北京古建的民间保护者,她用热情、执著、较真儿、不管不顾的斗士精神,不断激励、感染着很多人加入保护北京旧城的行列中。
因为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得知华新民是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现名红星胡同)里长大的,和我童年的生活环境相去不远。这让我对华新民保护北京旧城的行动和心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不堪祖宅被拆毁
2005年1月,短短二十几天的时间,华新民的祖宅便被拆成了一片废墟。90年前,华新民的祖父华南圭曾亲自在这里为家人设计了一座八角洋房和美丽的花园。
华新民回忆说:“以前只要看到那些扛着镐的民工,我心里就发抖。他们走进了我家园中的家园,他们爬上了我家的房顶。7年以来,我第一次以房主人的身份站在这种场合,我忽然之间比任何时候都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拆’:这宅子是家中老一辈的血汗筑成,每砸碎一块砖每揪断一根木头都像直接砸在心上,感到的是一种剧烈的痛楚和窒息。”
多年以来,华新民经常试图去保护一座美丽的四合院,或者一个正在受到某开发商伤害的四合院主人,她也经常写一些文章,通过媒体宣传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价值,解释爱惜中华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道理,和介绍有关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知识。但华新民很少提到自己的祖屋,因为她不喜欢让自家的私事成为一个公众话题。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她父亲的权利遭到开发商如此践踏的时候,当她家的院子在一瞬间被砸成残墙断壁的时候,她认为自己家的私事便不再是私事,便自然和必须成为一个公众话题了,并且是一个中外人士共同的话题。
于是华新民行政起诉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法院已经受理。
建筑世家,父辈与北京血脉相连
华新民的祖父华南圭、父亲华揽洪都是中国土木工程界及建筑界的权威人士。1904年,华南圭成为在法国公益工程大学的首位中国留学生,娶了一位波兰籍女子为妻。华南圭回国后曾担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天津工商学院院长和北京工务局局长等职务。解放后,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前身——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总工程师。他一生业绩众多,曾参与几条重要铁路线的建设和管理、天津海河的整治和北京郊区水系的考察(最早提出修建官厅水库和整治永定河),是北京五环路最早的设计、北京中山公园和天津北宁公园的主持设计人之一,还在国内现代土木工程方面首创实习教育等。
华新民的父亲华揽洪十四五岁就被送到法国学习建筑,获法国国家建筑师文凭。他在法国已经成立一个建筑师事务所,生活舒适,又娶了法国太太。但华揽洪毅然带着妻儿回国,在梁思成的举荐下担任了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与时任第一总工程师的梁思成共事。华揽洪在北京的重要作品有北京市儿童医院、幸福村小区和西城区的一些办公楼等,并设计了适合国情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分路走的立体交叉多种方案。同时他不遗余力地搭建中西方建筑界交往的桥梁,2002年,他还获得法国文化部长授予的文化荣誉勋位最高级勋章。
1977年华新民和父亲移居巴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她再次回到北京,身份是一位驻华企业职员的妻子,两个女孩的母亲,散文作家。
但她逐渐发现,北京再也不是她记忆中的那个老城。华新民概念中的北京,是二环以内、二环以外的北京旧城。可是,许多人恨不得一睁开眼,四周全都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推土机轰轰碾过,古老的北京城正在一寸寸消失。
华新民在巴黎、香港生活过多年。因为这种比较,她更喜欢古老的北京。
华新民无法平静,她遗憾自己意识得晚了,她开始参与到保护北京古建的行动中。在1997年,她由一个专职母亲变成一名北京古建的民间保护者。本来,她还偶尔在法语学校教中文,但已经很长时间不去了,因为“觉得时间不够用”。她奔波于胡同、区政府、规划院、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拆迁户之间,她尝试去说服、去协调,同时把她的感想写成一篇篇呼吁人们保护胡同的文章。
华新民否认自己参与胡同保护与她的家族和中国建筑界的渊源有必然联系,她更多的还是出于感情和责任。“这一切和我太有关系了,我不能看着记忆中的东西一点一点地都没有了。”她说:“我不稀罕外面的世界,我只喜欢我的北京,但它首先要存在着呀!”
北京胡同的“职业”保护者
关注北京开发建设的媒体朋友们经常接到华新民的电话“骚扰”,告诉他们哪里的古老胡同又被拆迁了。
华新民为了胡同里的居民不停地奔波,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还写文章呼吁。她认为,人们只是没有意识到破坏胡同的严重性,如果让他们明白这一点,问题就能解决。
华新民的日程每天都是满的。有一次,华新民正在吃午饭,手机响了,她一听就大惊失色,说是新鲜胡同的一户正在拆迁。住户已经签字同意了。华新民匆忙赶往现场,一进院,就见民工们进进出出往外递砖,北屋屋顶上站着3个拆迁工,屋瓦已经全都揭开,堆成一堆一堆的。屋里一个拆迁工正拿大锤在墙上敲着,一个穿蓝色夹克的中年男子正站在院子里大声指挥这一切。华新民着急地冲上去:“谁让你们拆的,不知道这是539个宣布受保护的四合院中的一个吗?赶紧叫他们别拆了,快停,停手!”蓝夹克一见华新民就面露讥笑:“哟,您又来了!”一面马上打手机,叫着“有情况,再多叫几个人过来,快点,听见没有!”工人动作更快了,原来整齐堆放成排的屋瓦被大摞地直接扔下来,在地上砸成碎片。华新民一脸苦笑着自嘲:“我发现我以后还是别出现在拆迁现场,我一出现反倒拆得更快了。”
她几乎成为一个北京旧城保护职业工作者,每一处拆迁现场就是她的工作场地。她出没在即将消失殆尽的胡同深处,挨家挨户地访问那些院落。那些尚未搬迁的住户基本上都认识她,所到之处,总有像她一样喜爱古建的居民请她看看他们的院子,看能不能想办法保存下来。此外,她的引人注目之处还因为她有3/4法国血统、1/4中国血统与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当然,尽管华新民有法国国籍,但她一再强调:“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做所有这些事,都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做。”
北京城建规划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极端激进与“保守”的华新民,要求把北京旧城胡同格局与所有尚未被拆的四合院,分毫不差、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有人感叹她的活动能力,有人赞叹她的坚强执拗。当然,也有人给她打恐吓电话,用各种方法排挤她。
华新民说:北京这个城市有很多的回忆和历史。什么叫文化?北京的旧城就是文化。北京人住在胡同里几百年,已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拆掉后会破坏很多东西。全世界对北京发生的事情没有办法理解。中国人叫孩子爱国,怎么爱国?首先就是爱护城市的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其实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建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村落文化,把这些东西毁掉,别人会瞧不起我们的。
我们不能不感叹华新民的执著,我们不能不感叹北京四合院文化的流失与无奈,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办法挽救这样的局面。
(文中资料照片由华新民提供。其余由吴力田摄影。)
因为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得知华新民是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现名红星胡同)里长大的,和我童年的生活环境相去不远。这让我对华新民保护北京旧城的行动和心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不堪祖宅被拆毁
2005年1月,短短二十几天的时间,华新民的祖宅便被拆成了一片废墟。90年前,华新民的祖父华南圭曾亲自在这里为家人设计了一座八角洋房和美丽的花园。
华新民回忆说:“以前只要看到那些扛着镐的民工,我心里就发抖。他们走进了我家园中的家园,他们爬上了我家的房顶。7年以来,我第一次以房主人的身份站在这种场合,我忽然之间比任何时候都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拆’:这宅子是家中老一辈的血汗筑成,每砸碎一块砖每揪断一根木头都像直接砸在心上,感到的是一种剧烈的痛楚和窒息。”
多年以来,华新民经常试图去保护一座美丽的四合院,或者一个正在受到某开发商伤害的四合院主人,她也经常写一些文章,通过媒体宣传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价值,解释爱惜中华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道理,和介绍有关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知识。但华新民很少提到自己的祖屋,因为她不喜欢让自家的私事成为一个公众话题。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她父亲的权利遭到开发商如此践踏的时候,当她家的院子在一瞬间被砸成残墙断壁的时候,她认为自己家的私事便不再是私事,便自然和必须成为一个公众话题了,并且是一个中外人士共同的话题。
于是华新民行政起诉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法院已经受理。
建筑世家,父辈与北京血脉相连
华新民的祖父华南圭、父亲华揽洪都是中国土木工程界及建筑界的权威人士。1904年,华南圭成为在法国公益工程大学的首位中国留学生,娶了一位波兰籍女子为妻。华南圭回国后曾担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天津工商学院院长和北京工务局局长等职务。解放后,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前身——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总工程师。他一生业绩众多,曾参与几条重要铁路线的建设和管理、天津海河的整治和北京郊区水系的考察(最早提出修建官厅水库和整治永定河),是北京五环路最早的设计、北京中山公园和天津北宁公园的主持设计人之一,还在国内现代土木工程方面首创实习教育等。
华新民的父亲华揽洪十四五岁就被送到法国学习建筑,获法国国家建筑师文凭。他在法国已经成立一个建筑师事务所,生活舒适,又娶了法国太太。但华揽洪毅然带着妻儿回国,在梁思成的举荐下担任了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与时任第一总工程师的梁思成共事。华揽洪在北京的重要作品有北京市儿童医院、幸福村小区和西城区的一些办公楼等,并设计了适合国情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分路走的立体交叉多种方案。同时他不遗余力地搭建中西方建筑界交往的桥梁,2002年,他还获得法国文化部长授予的文化荣誉勋位最高级勋章。
1977年华新民和父亲移居巴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她再次回到北京,身份是一位驻华企业职员的妻子,两个女孩的母亲,散文作家。
但她逐渐发现,北京再也不是她记忆中的那个老城。华新民概念中的北京,是二环以内、二环以外的北京旧城。可是,许多人恨不得一睁开眼,四周全都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推土机轰轰碾过,古老的北京城正在一寸寸消失。
华新民在巴黎、香港生活过多年。因为这种比较,她更喜欢古老的北京。
华新民无法平静,她遗憾自己意识得晚了,她开始参与到保护北京古建的行动中。在1997年,她由一个专职母亲变成一名北京古建的民间保护者。本来,她还偶尔在法语学校教中文,但已经很长时间不去了,因为“觉得时间不够用”。她奔波于胡同、区政府、规划院、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拆迁户之间,她尝试去说服、去协调,同时把她的感想写成一篇篇呼吁人们保护胡同的文章。
华新民否认自己参与胡同保护与她的家族和中国建筑界的渊源有必然联系,她更多的还是出于感情和责任。“这一切和我太有关系了,我不能看着记忆中的东西一点一点地都没有了。”她说:“我不稀罕外面的世界,我只喜欢我的北京,但它首先要存在着呀!”
北京胡同的“职业”保护者
关注北京开发建设的媒体朋友们经常接到华新民的电话“骚扰”,告诉他们哪里的古老胡同又被拆迁了。
华新民为了胡同里的居民不停地奔波,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还写文章呼吁。她认为,人们只是没有意识到破坏胡同的严重性,如果让他们明白这一点,问题就能解决。
华新民的日程每天都是满的。有一次,华新民正在吃午饭,手机响了,她一听就大惊失色,说是新鲜胡同的一户正在拆迁。住户已经签字同意了。华新民匆忙赶往现场,一进院,就见民工们进进出出往外递砖,北屋屋顶上站着3个拆迁工,屋瓦已经全都揭开,堆成一堆一堆的。屋里一个拆迁工正拿大锤在墙上敲着,一个穿蓝色夹克的中年男子正站在院子里大声指挥这一切。华新民着急地冲上去:“谁让你们拆的,不知道这是539个宣布受保护的四合院中的一个吗?赶紧叫他们别拆了,快停,停手!”蓝夹克一见华新民就面露讥笑:“哟,您又来了!”一面马上打手机,叫着“有情况,再多叫几个人过来,快点,听见没有!”工人动作更快了,原来整齐堆放成排的屋瓦被大摞地直接扔下来,在地上砸成碎片。华新民一脸苦笑着自嘲:“我发现我以后还是别出现在拆迁现场,我一出现反倒拆得更快了。”
她几乎成为一个北京旧城保护职业工作者,每一处拆迁现场就是她的工作场地。她出没在即将消失殆尽的胡同深处,挨家挨户地访问那些院落。那些尚未搬迁的住户基本上都认识她,所到之处,总有像她一样喜爱古建的居民请她看看他们的院子,看能不能想办法保存下来。此外,她的引人注目之处还因为她有3/4法国血统、1/4中国血统与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当然,尽管华新民有法国国籍,但她一再强调:“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做所有这些事,都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做。”
北京城建规划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极端激进与“保守”的华新民,要求把北京旧城胡同格局与所有尚未被拆的四合院,分毫不差、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有人感叹她的活动能力,有人赞叹她的坚强执拗。当然,也有人给她打恐吓电话,用各种方法排挤她。
华新民说:北京这个城市有很多的回忆和历史。什么叫文化?北京的旧城就是文化。北京人住在胡同里几百年,已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拆掉后会破坏很多东西。全世界对北京发生的事情没有办法理解。中国人叫孩子爱国,怎么爱国?首先就是爱护城市的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其实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建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村落文化,把这些东西毁掉,别人会瞧不起我们的。
我们不能不感叹华新民的执著,我们不能不感叹北京四合院文化的流失与无奈,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办法挽救这样的局面。
(文中资料照片由华新民提供。其余由吴力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