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学中的生涯规划教育探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哲学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对中学生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整体教学规划,依托活动课堂,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哲学知识尽快地认识世界和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地做好人生各个阶段的规划以及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提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哲学教学;生涯规划;整体教学;活动引领;知识综合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01-0063-02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曾提出,使高中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实际上就要求教师在高中课程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高中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时期,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逐渐清晰,在这个时期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两年,随着新高考方案的逐步推广,学生的选科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和知识内容,它最突出的作用在于教会学生能够依据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积极寻求合适的方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生活与哲学模块主要是要让学生具有思辨性思维,能够从哲学的角度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知识特点是很适合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可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探寻人生真谛,运用思辨性思维铺就人生道路。下面以哲学教学为例,探究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整体教学安排下的生涯规划
  在教学之初,我们可以围绕哲学知识内容与生涯规划教育做一个整体方案,使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哲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依托哲学知识解决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各个难点重点。比如,在唯物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进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整体生涯规划;在认识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生涯规划的方向,完善生涯规划的内容;在联系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眼于整体,对长期目标进行有序的分解,精心合理地做好每个阶段的计划,不断优化组合,正确处理好中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的关系;在发展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实现生涯规划的过程必定是艰难困苦、铺满荆棘的,唯有坚持不懈、不断前行才能实现目标;在矛盾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处理好在生涯规划中遇到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为实现目标做好铺垫;在唯物史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
  这样的教学规划,给予了学生一个全方位的生涯规划指导,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相统一。
  二、活动课堂引领下生涯规划
  理论的学习毕竟是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一来哲学知识内容深晦难懂,二来生涯规划遥远抽象,不管是哪一方面内容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把深晦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把遥远抽象的规划具体化、可操作化,进而实现两者的结合,让学生能够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最好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深化学生的体验,解决学生的疑问,化繁为简。
  比如在教学唯物论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为议题主题,贯穿物质、规律和意识等知识要点,从而解决生涯规划中关于“自我定位”的问题。首先,在学习“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等等,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社会状况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是否会以我们的喜恶等为转移、我们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等问题。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能够从客观理性的角度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基本的方向。接下来,在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开展“我是谁”这样一个活动:把对自己的认识和对同桌的认识分别写在不同的纸上,然后和同桌交换纸条。对比一下“我”对自己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否一致,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这个不一致是否客观存在等,通过对比找到从未发现的自己。通过这个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学会通过自我观察和他人评价去认识自己,把握生理的“我”、心理的“我”和社会的“我”。这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全面认识自己,更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当然,我们的活动并不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综合前面两个活动,以“职业选择”为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选择高薪热门的行业还是你能做的但是较为低薪的行业。让学生思考: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首先会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呢?轻松?高薪?离家近?还是社会需求?如果高薪职业不合适你,怎么办?我们是选择我们想做的,还是我们能做的?而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这个辩论活动,涉及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让学生学会从社会和自我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规划自己的道路,并通过寻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知识综合分析下的生涯规划
  知识的学习是具有连贯性的,生涯规划教育的各个阶段也是连贯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整合和综合分析,對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更加有效和系统的指导。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一个活动:请学生写一写自己高中的规划、大学的规划或者大学毕业后五年乃至十年的规划。然后选取各个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规划,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规划的合理性和需要修订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长期目标与中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并理解每一个中短期目标的合理性对于实现长期目标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论处理好阶段性规划和整体规划的关系。接下来,教师再选取其中的具体内容,比如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等,让学生讨论在生涯规划中如何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即社会与“我”的关系。教师既可以让学生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也可以让学生从个人与社会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明确只有把个人的生涯规划放置于集体之中、社会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这样就从时间规划角度、内容规划角度给学生的生涯规划做出了更为全面的指引。
  通过这样的知识综合分析,学生能够着眼于整体,给自己制定初步的生涯规划,并理解不同阶段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精心合理地安排每个阶段的计划,处理好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的关系;明白了个人的生涯规划是要符合社会需求和自我实际情况的,并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时代发展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尝试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通过一两节课或者一两次的活动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规划地一点点融合进去,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中,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展模式和目标规划,这样的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郑瑞新.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常学勤.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24):38-40.
  (特约编辑 柳紫)
其他文献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手段,不仅能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具有远程教学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率。
“数学运算”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文章以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运算核心素养培养为话题,从挖掘问题的
对大应变量冷轧316L不锈钢分别进行电阻炉等时退火和电磁感应加热处理,获得2种不同的再结晶分布,观察与测试等时退火与电磁感应加热后合金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再结晶分布对
[摘要]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借助概念图能够改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方式,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化学知识体系化,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辨识能力,有效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效果。以化学概念复习课和专题复习课为例,就概念图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为初中化学复习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概念图;复习课;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词汇量基础之上的,只有掌握了词汇的记忆方法,拥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初中英语教学
本文在论述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的有关基本概念以及我国健康风险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健康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为我国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