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调节性T细胞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生发中心反应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ertl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A是以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病,RF、抗CCP抗体等异常自身抗体的形成是重要发病机制,目前达到疾病缓解或低活动度仍较为困难。生发中心(GC)是自身免疫病中产生自身抗体的重要致病区域,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为新近研究发现的定位于淋巴生发中心的CD4+T细胞。本文介绍了Tfr细胞的来源、分化、表面标志等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探索了Tfr细胞负性调控RA生发中心反应、自身抗体产生的机制,为RA病情评估、预后及用药提供新的评价指标以及治疗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呼吸训练器与缩唇呼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中的排痰效果。方法于2018年3月至5月因急性加重住院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和比较呼吸训练器和缩唇呼气的排痰效果。结果呼吸训练器和缩唇呼气干预期间,2组痰液总量和纯痰液容量均比干预前的显著增多(呼吸训练器组:P值均<0.01;缩唇呼气组:P值均<0.05),其中呼吸训练器增加痰液总量比缩唇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60)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试验组(n=60)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iPAP联合NIV治疗;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是全世界最普遍的慢性病之一,控制不佳可引起巨大医疗负担。尽管大多数哮喘患者能被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扩张剂有效控制,但部分重症哮喘患者在常规疗法下仍难达理想的控制状态。为更有效地治疗重症哮喘,分子水平的靶向药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综述旨在通过讨论目前在哮喘精准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靶向治疗药物在重症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利用多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种病毒:人腺病毒(HADV)、人博卡病毒(HBoV)、人偏肺病毒(HMPV)、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1 04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鼻咽深部分泌物标本,采用多重荧光RT-PCR进行呼吸道病毒4项指标检测,就病毒分布情况、季节因素等方面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1 045例患儿中有281例4
目的分析本中心RA队列中不同缓解标准下的临床缓解率与持续临床缓解率。方法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所有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的RA患者,收集首次就诊至2018年6月或末次随访的所有门诊病历资料,分别以DAS28-ESR、简化疾病活动度指数(SDAI)、临床疾病活动度指数(CDAI)、Boolean标准评价疾病活动度值和/或临床缓解状态,持续缓解定义为维持临床缓解时
目的通过6年调查,探究RA和OA患者之间代谢综合征(MetS)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方法试验组为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RA患者共2 024例,选取同时期就诊的OA患者759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患者并发症及服药情况。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近6年MetS患病率在RA患者(χ2=5.77,P=0.06)和OA患者(χ2=1.11,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与CTD共存时的关系,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疑诊CTD最终诊断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① Castleman病合并或模拟CTD 11例,占同期Castleman病患者的5.7%(11/194),发病平均年龄(51±17)岁,男性6例,女性5例;②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10/1
Goo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T细胞和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与胸腺瘤同时存在是该病的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及自身免疫表现,容易漏诊及误诊。表现为关节炎的病例较少,本文报道1例以反复多关节炎为突出表现的Good综合征。
目的研究Fcγ受体ⅢB基因多态性在黄河三角洲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多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于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44例SLE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健康志愿者15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试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单碱基延伸法PCR技术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采用质谱法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检测,应用
Janus激酶(JAK)抑制剂作为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阻断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传送途径,直接或间接抑制多种细胞因子,进而抑制炎症反应。近年来,JAK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病,获得满意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文即对JAK抑制剂近年来在风湿病领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全面评价这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