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需要探索育人新途径,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弘扬时代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奋发向上的志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20-01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就是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是人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探索育人新途径,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弘扬时代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志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坚定对社会主义、对党的信念和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决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优秀的人才。这不但是一切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而且更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认真研究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
经验,就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思想品德素质,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最直观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劳动不仅是使用直接的物质工具去作用于劳动对象,更主要的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形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
工作者都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这种角度来看,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教师队伍的德育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都必须纳入到整体规划的重要一项,是德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同时,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在内容的安排上,在图文的设计上,更切合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更强。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功夫。但是教材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从时间上看,教材的材料、事例有陈旧性,无法反映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二是从空间上看,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品德、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挖掘教材资源,結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品德、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学习《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可以结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免掉学生所有费用等事实证实国家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又比如,在学习《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时,可以结合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
我们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明确目标,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主人翁意识,从而使学生们为祖国、为家乡的改革开放做贡献的思想油然而生。通过我们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应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
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其
次,也是最关键的,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
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
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他们之间的
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德育教育应注意层次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在以往的德育目标上,存在“高、大、全”,往往只重少数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轻视做为人的最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特征、生存背景和生活实际,这样必然“费力而不增效”。因此,必须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内容与要求,小学应
以“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初中的“三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为主。高中则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对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学生也应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如在帮助他
人问题可分:助人为乐、乐于助人、帮助他人、在别人有困难时帮助他人,不妨碍他人、妨碍他人等六个层次。再如在公、私问题上可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先人后已、损公肥私等六个层次。同时应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我们过去的德育工作往往只注重德育目标的制订和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对人的关注,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参与者,采取强制、束缚的方法,而不是用体验、省悟的方法。所以应发展学生的主体素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现在各校实行学生参与学校常规管理的“值周班”制度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功能的一种很好的办法,通过参与管理,使学生在管理他人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自觉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思品课教学只有针对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更新观念,大胆实践,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真正完成思品课教学中德育任务。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20-01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就是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是人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探索育人新途径,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弘扬时代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志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坚定对社会主义、对党的信念和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决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优秀的人才。这不但是一切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而且更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认真研究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
经验,就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思想品德素质,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最直观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劳动不仅是使用直接的物质工具去作用于劳动对象,更主要的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形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
工作者都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这种角度来看,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教师队伍的德育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都必须纳入到整体规划的重要一项,是德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同时,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在内容的安排上,在图文的设计上,更切合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更强。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功夫。但是教材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从时间上看,教材的材料、事例有陈旧性,无法反映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二是从空间上看,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品德、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挖掘教材资源,結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品德、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学习《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可以结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免掉学生所有费用等事实证实国家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又比如,在学习《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时,可以结合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
我们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明确目标,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主人翁意识,从而使学生们为祖国、为家乡的改革开放做贡献的思想油然而生。通过我们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应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
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其
次,也是最关键的,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
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
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他们之间的
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德育教育应注意层次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在以往的德育目标上,存在“高、大、全”,往往只重少数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轻视做为人的最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特征、生存背景和生活实际,这样必然“费力而不增效”。因此,必须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内容与要求,小学应
以“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初中的“三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为主。高中则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对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学生也应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如在帮助他
人问题可分:助人为乐、乐于助人、帮助他人、在别人有困难时帮助他人,不妨碍他人、妨碍他人等六个层次。再如在公、私问题上可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先人后已、损公肥私等六个层次。同时应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我们过去的德育工作往往只注重德育目标的制订和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对人的关注,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参与者,采取强制、束缚的方法,而不是用体验、省悟的方法。所以应发展学生的主体素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现在各校实行学生参与学校常规管理的“值周班”制度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功能的一种很好的办法,通过参与管理,使学生在管理他人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自觉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思品课教学只有针对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更新观念,大胆实践,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真正完成思品课教学中德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