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香港与深圳两地文化产业要体现国际竞争力,应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错位发展,培植品牌特色。本文从深港区域经济合作的视角,结合两地文化产业现状,提倡深港区域间文化产业融合,构筑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和经济地带。
关键词:深港 文化创意产业 区域合作
2010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提出重点联手发展文化创意等八大服务行业。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深圳将以深港紧密合作为重点,全面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国际文化创意中心。这一方案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深圳和香港实质性的区域经济合作,为深港两地互动和融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深港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为深圳文化产业跨境发展、与国际接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深港文化产业区域特色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
历史渊源与优越的地理条件使香港成为一个市场自由度很大的开放型国际都市,其经济的多元化直接造就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2009年香港经济机遇委员会确定了六大产业为香港具明显优势并可进一步发展的经济领域。这六项优势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和环保产业①。2010年六项优势产业为香港经济带来了1438.1亿港元增加值。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产业之一,增加值为776.8亿港币,占香港本地GDP的4.6%,较2009年上升22.8%。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不断增大,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软件、电脑游戏及互动媒体行业产值最多,为272.6亿港币,占35.1%。出版行业其次,为136.5亿港币,虽然出版行业仍占据第二位,但近年消费者偏好的转变导致以图书出版、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行业比重将逐步下降,而以网络服务、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比重上升。出版行业占文化创意产业总增加值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27.1%下降到17.6%。建筑行业排名第三,79.7亿港币,10.3%,包括建筑设计服务、城市规划及设计活动。
2010年,香港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总计18.9万人②,同比2009年上升0.6%,占总体就业人数的5.4%。其中,出版行业和软件、电脑游戏及互动媒体人员最多,分别为4.6万人及4.5万人,占文化创意产业总人数的24.1%和23.6%。
(二)深圳文化产业
自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呈领先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25%。由表1可见,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高达771亿元③。2004年至201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4.6%提高到6.7%,成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先锋城市之一。
在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就结合了深圳是一个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的多面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科技”以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融合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心技术,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高科技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文化创意领域,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文化+金融”是创新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方式,深圳2009年挂牌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文化产权交易所。2010年便推出了我国首个类证券化资产组合,有效解决了文化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瓶颈,推动了文化与金融的对接。“文化+旅游”则以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基地为依托,为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田面“设计之都”等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注入旅游元素。“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发展三模式成为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品牌特色”,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相比2010年的637亿元增长了21%,为2006年的两倍。2006—2011年间,深圳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为20.4%,增强了深圳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深港文化产业的区域合作优势
(一)深化产业链分工合作
随着国际产业间分工日益向国际产品内分工延伸,产业链不断地高度细分化,深港经济往来和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在回归初期,香港对深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近年来逐渐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及高端服务业。虽然深港两地的文化产业均呈增长态势,但各行业发展速度不一,可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实现经济技术上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深港两地有效整合资源,可使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文化行业交叉发展,突破增长极限,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深圳文化公司可借鉴香港模式,在跨境交易、结算等方面与香港紧密对接,逐步向国际通行规则与标准靠拢。深港文化产品的研发、创意设计、品牌、增值服务等环节可走特色化、差异化路线,在两地实现各个独立工序的空间分离,区域经济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深港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和整体大环境的改造升级。
(二)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
数字技术的突破和运用使一些传统的行业和工作岗位的逐渐消亡,令图书、报刊、音像、电视等信息内容融为一体;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及高加工度等新工种的出现要求文化产业领域的革新。“文化+科技”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它不但促进一些传统行业如工艺品制造、文化用品、印刷包装、文娱旅游等的发展,也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深圳具有高科技与人力资源优势,而香港则具有在资金和市场上的优势,深港两地如以深圳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行业为主导,结合香港创意优势与网络数码技术,可抢占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制高点。深圳和香港间还可实现公共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加强高端领域的合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渗透。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综合营商成本,为文化产业构筑电子贸易服务平台,还可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整合科技资源。
(三)显现区域集群效应
深港携手打造亚太地区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应是区域内经济生态与生活生态的有机平衡。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带动效应逐步呈现,自“文化旅游城市”口号在90年代提出后,深圳赋予旅游业大量的文化元素,成功构建出一批集文化、娱乐、科技一体的主体公园项目和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深港两地如协作设立文化产业园的孵化基地,可实现香港研发成果在深圳的产业化,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跨境互通,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圳可依托香港高度发达、监管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利用香港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资金,推进两地之间的产业协作,构建多元化格局,实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另外,随着深港两地“一站式”通关模式的实施和外国游客入境手续的简化,深港应联合开展形象宣传工作,向世界推介深港的城市魅力,提升对全球游客的强大吸引力,形成以深港为中心,向海内外辐射的跨地区旅游品牌,增强深港都市圈的集聚功能,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成为富有竞争力的深港国际大都会。
参考文献:
①The Situation Of The Six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In 2010[R]. Hong Kong: The National Income Branch,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2012
②The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2005 To 2010[R]. Hong Ko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iscellaneous Services Statistics Section,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2012
③深圳市政府.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
(冼雪琳,1979年生,广东深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CCIM美国注册商业投资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产业经济)
关键词:深港 文化创意产业 区域合作
2010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提出重点联手发展文化创意等八大服务行业。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深圳将以深港紧密合作为重点,全面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国际文化创意中心。这一方案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深圳和香港实质性的区域经济合作,为深港两地互动和融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深港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为深圳文化产业跨境发展、与国际接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深港文化产业区域特色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
历史渊源与优越的地理条件使香港成为一个市场自由度很大的开放型国际都市,其经济的多元化直接造就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2009年香港经济机遇委员会确定了六大产业为香港具明显优势并可进一步发展的经济领域。这六项优势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和环保产业①。2010年六项优势产业为香港经济带来了1438.1亿港元增加值。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产业之一,增加值为776.8亿港币,占香港本地GDP的4.6%,较2009年上升22.8%。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不断增大,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软件、电脑游戏及互动媒体行业产值最多,为272.6亿港币,占35.1%。出版行业其次,为136.5亿港币,虽然出版行业仍占据第二位,但近年消费者偏好的转变导致以图书出版、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行业比重将逐步下降,而以网络服务、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比重上升。出版行业占文化创意产业总增加值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27.1%下降到17.6%。建筑行业排名第三,79.7亿港币,10.3%,包括建筑设计服务、城市规划及设计活动。
2010年,香港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总计18.9万人②,同比2009年上升0.6%,占总体就业人数的5.4%。其中,出版行业和软件、电脑游戏及互动媒体人员最多,分别为4.6万人及4.5万人,占文化创意产业总人数的24.1%和23.6%。
(二)深圳文化产业
自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呈领先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25%。由表1可见,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高达771亿元③。2004年至201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4.6%提高到6.7%,成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先锋城市之一。
在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就结合了深圳是一个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的多面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科技”以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融合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心技术,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高科技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文化创意领域,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文化+金融”是创新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方式,深圳2009年挂牌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文化产权交易所。2010年便推出了我国首个类证券化资产组合,有效解决了文化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瓶颈,推动了文化与金融的对接。“文化+旅游”则以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基地为依托,为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田面“设计之都”等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注入旅游元素。“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发展三模式成为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品牌特色”,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相比2010年的637亿元增长了21%,为2006年的两倍。2006—2011年间,深圳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为20.4%,增强了深圳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深港文化产业的区域合作优势
(一)深化产业链分工合作
随着国际产业间分工日益向国际产品内分工延伸,产业链不断地高度细分化,深港经济往来和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在回归初期,香港对深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近年来逐渐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及高端服务业。虽然深港两地的文化产业均呈增长态势,但各行业发展速度不一,可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实现经济技术上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深港两地有效整合资源,可使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文化行业交叉发展,突破增长极限,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深圳文化公司可借鉴香港模式,在跨境交易、结算等方面与香港紧密对接,逐步向国际通行规则与标准靠拢。深港文化产品的研发、创意设计、品牌、增值服务等环节可走特色化、差异化路线,在两地实现各个独立工序的空间分离,区域经济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深港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和整体大环境的改造升级。
(二)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
数字技术的突破和运用使一些传统的行业和工作岗位的逐渐消亡,令图书、报刊、音像、电视等信息内容融为一体;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及高加工度等新工种的出现要求文化产业领域的革新。“文化+科技”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它不但促进一些传统行业如工艺品制造、文化用品、印刷包装、文娱旅游等的发展,也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深圳具有高科技与人力资源优势,而香港则具有在资金和市场上的优势,深港两地如以深圳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行业为主导,结合香港创意优势与网络数码技术,可抢占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制高点。深圳和香港间还可实现公共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加强高端领域的合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渗透。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综合营商成本,为文化产业构筑电子贸易服务平台,还可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整合科技资源。
(三)显现区域集群效应
深港携手打造亚太地区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应是区域内经济生态与生活生态的有机平衡。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带动效应逐步呈现,自“文化旅游城市”口号在90年代提出后,深圳赋予旅游业大量的文化元素,成功构建出一批集文化、娱乐、科技一体的主体公园项目和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深港两地如协作设立文化产业园的孵化基地,可实现香港研发成果在深圳的产业化,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跨境互通,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圳可依托香港高度发达、监管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利用香港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资金,推进两地之间的产业协作,构建多元化格局,实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另外,随着深港两地“一站式”通关模式的实施和外国游客入境手续的简化,深港应联合开展形象宣传工作,向世界推介深港的城市魅力,提升对全球游客的强大吸引力,形成以深港为中心,向海内外辐射的跨地区旅游品牌,增强深港都市圈的集聚功能,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成为富有竞争力的深港国际大都会。
参考文献:
①The Situation Of The Six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In 2010[R]. Hong Kong: The National Income Branch,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2012
②The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2005 To 2010[R]. Hong Ko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iscellaneous Services Statistics Section,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2012
③深圳市政府.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
(冼雪琳,1979年生,广东深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CCIM美国注册商业投资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