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家一提到后进生,概念往往就是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转化后进生一直是教育教学过程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们头痛的难点,经过近几年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转化后进生的方法,觉得情感教育与后进生的转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转化后进生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多年来,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轻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到优等生的成绩提高上,而将后进生“搁”在一边,“搁”出去的结果只能是随着知识缺陷的积累,后进生愈来愈“差”。怎么办呢?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把应试教育真正变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高素质,这是现代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转化差生的工作基础与前提。
二、施于爱心,优化育人环境
后进生的产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由于偏见和轻视,他们大都表现为冷漠麻木、纪律涣散、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恶习较多,对教师存在戒备和敌意,这实际上是他们长期缺乏爱的结果。想想看:通常教师表扬的是优等生,喜欢的是优等生;后进生只有挨批评、受白眼,加上同龄人和家庭、社会的歧视、辱骂、训话,会有破罐破摔的意识存在,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意、充满热情、充满关心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对此,我们倾注爱心,让后进生温暖在家里、关心在班里、爱护在教师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甜美、集体的温暖、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三、摸清家庭情况,对特殊家庭孩子加倍关怀
对于后进生,不仅要倾注爱心,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首先,我们建立家庭档案,摸清差生差的来源,一类是重男轻女家庭的儿子,那些独生子、独孙。这类学生有个共性: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十分懒惰,从学习上的懒惰,劳动中的懒惰。二类差生来自离异家庭,特别是那种父母都不愿意承担做家长的责任,什么都不管的孩子。这类学生从小心理就容易扭曲,或者表现十分闭锁,或者表现得非常张狂。三类是父母长期在外地做生意,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亲朋照看的。这类学生比较自由散漫,很难听得进别人的良苦用心,表里不一。
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调整要求,因材施教,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加倍关怀,他们如同久旱缺水的秧苗一样,都需要老师用春天般的甘露去滋润去浇灌。对家庭宠爱的孩子要培养他们的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团结集体的精神,对离异家庭孩子要做好与家长的疏通工作,抚平心灵创伤,对父母常年在外经商的孩子,要提醒家长多花时间与孩子接触,家长的直接语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我班的陈明同学就是个典型例子,父母90年代以来长期在外经商,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冲击着他们只顾发家致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学习成绩班里倒数,开学时常常逃课,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安心学习,有什么困难吗?”他坦率地说:“我爸爸妈妈都没文化,他们照样能赚大钱,学不学文化都没无所谓。”我摸清了他学习态度差的原因,主动地亲近他,帮助他,并严格地管束,让他知道年代不同了,法律不断完善,社会上钻空子发财的机会很少,知识才是力量的源泉。平时发现他作业没按时完成,就及时与家长联系,留下他与老师一起吃饭,以便辅导他完成作业:发现他考试不及格,就及时给他补习落下的功课:发现他有违纪现象,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耐心教育。渐渐地,陈明同学的长发变短了,不合格的怪装脱掉了。从此他自信、自强、刻苦学习、严于律己。最终在高考中,考上了二本B线,他父母感激地说:“是班主任教育了我和孩子,我不能只顾做生意发财而忽略了培养孩子成才。”
四、表扬鼓励为主,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后进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积极因素,由于后进生某些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表现突出一些,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他们的优点、长处和积极因素。因此,对后进生更需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他们的缺点、短处、消极因素,更要看到他们的优点、长处、积极因素,并因势利导,创造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的特长、爱好、兴趣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尝到到了成功的喜悦,在班集体里树立了威信,建立了自信心,才能诱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使他们由可学向愿学、乐学转化。
我国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曾说过:“数字千过,不如奖子一长”。这话确有道理,转化差生的经验证明,“长其善而救其失”,“扬其长而避其短”往往能收到亊半功倍的效果。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抓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看似平常的活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我班开展了多项评比活动中,李世锋、赖炯标均属班内“差生”,李世锋对学习文化知识兴趣不大,但对体育运动十分喜爱,尤其在篮球上颇有建树,最终在篮球比赛活动中被评为“篮球之星”。赖炯标虽然组织纪律比较差,但在劳动和其它活动中,他们表现不错,能吃苦,肯干,最终在卫生大扫除中被评为“劳动之星”。于是我就用这些“闪光点”来点燃他们自尊的火花,终于启动了他们的自身“活力”,学习成绩不断上升,思想品德也在变好。
实践告诉我们:给差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能给差生以心理表现欲的满足,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增强了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恰是他们战胜学习困难的动力,是自我教育的心理基石。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引导得当,他们是完全能够学好的。
五、对待反复现象要施于耐心,倾注情感
反复,是后进生在进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因为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曲折,每当一种错误行为形成习惯以后,要想使他们痛改前非,一下子挖除病根,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决定了转化后进生工作的艰巨性和反复性,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对此,不能采用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方式,认为后进生不可救药,对转化后进生抱消极态度,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像医生护理伤病员那样细心、耐心。要时时观察,常常研究,观其微,察其毫,从他们一言一行中发现异常现象,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医治。有经验的教师,对待后进生的反复,是“反复、巩固、再反复、再巩固”的过程,以正面教育为主,以情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真心地为他好,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火候,指出学生的优点,使后进生看到他的闪光点,教师再及时指出正确的努力方向,为后进生转化产生动力。
【关键词】转化后进生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多年来,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轻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到优等生的成绩提高上,而将后进生“搁”在一边,“搁”出去的结果只能是随着知识缺陷的积累,后进生愈来愈“差”。怎么办呢?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把应试教育真正变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高素质,这是现代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转化差生的工作基础与前提。
二、施于爱心,优化育人环境
后进生的产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由于偏见和轻视,他们大都表现为冷漠麻木、纪律涣散、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恶习较多,对教师存在戒备和敌意,这实际上是他们长期缺乏爱的结果。想想看:通常教师表扬的是优等生,喜欢的是优等生;后进生只有挨批评、受白眼,加上同龄人和家庭、社会的歧视、辱骂、训话,会有破罐破摔的意识存在,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意、充满热情、充满关心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对此,我们倾注爱心,让后进生温暖在家里、关心在班里、爱护在教师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甜美、集体的温暖、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三、摸清家庭情况,对特殊家庭孩子加倍关怀
对于后进生,不仅要倾注爱心,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首先,我们建立家庭档案,摸清差生差的来源,一类是重男轻女家庭的儿子,那些独生子、独孙。这类学生有个共性: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十分懒惰,从学习上的懒惰,劳动中的懒惰。二类差生来自离异家庭,特别是那种父母都不愿意承担做家长的责任,什么都不管的孩子。这类学生从小心理就容易扭曲,或者表现十分闭锁,或者表现得非常张狂。三类是父母长期在外地做生意,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亲朋照看的。这类学生比较自由散漫,很难听得进别人的良苦用心,表里不一。
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调整要求,因材施教,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加倍关怀,他们如同久旱缺水的秧苗一样,都需要老师用春天般的甘露去滋润去浇灌。对家庭宠爱的孩子要培养他们的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团结集体的精神,对离异家庭孩子要做好与家长的疏通工作,抚平心灵创伤,对父母常年在外经商的孩子,要提醒家长多花时间与孩子接触,家长的直接语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我班的陈明同学就是个典型例子,父母90年代以来长期在外经商,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冲击着他们只顾发家致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学习成绩班里倒数,开学时常常逃课,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安心学习,有什么困难吗?”他坦率地说:“我爸爸妈妈都没文化,他们照样能赚大钱,学不学文化都没无所谓。”我摸清了他学习态度差的原因,主动地亲近他,帮助他,并严格地管束,让他知道年代不同了,法律不断完善,社会上钻空子发财的机会很少,知识才是力量的源泉。平时发现他作业没按时完成,就及时与家长联系,留下他与老师一起吃饭,以便辅导他完成作业:发现他考试不及格,就及时给他补习落下的功课:发现他有违纪现象,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耐心教育。渐渐地,陈明同学的长发变短了,不合格的怪装脱掉了。从此他自信、自强、刻苦学习、严于律己。最终在高考中,考上了二本B线,他父母感激地说:“是班主任教育了我和孩子,我不能只顾做生意发财而忽略了培养孩子成才。”
四、表扬鼓励为主,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后进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积极因素,由于后进生某些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表现突出一些,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他们的优点、长处和积极因素。因此,对后进生更需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他们的缺点、短处、消极因素,更要看到他们的优点、长处、积极因素,并因势利导,创造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的特长、爱好、兴趣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尝到到了成功的喜悦,在班集体里树立了威信,建立了自信心,才能诱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使他们由可学向愿学、乐学转化。
我国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曾说过:“数字千过,不如奖子一长”。这话确有道理,转化差生的经验证明,“长其善而救其失”,“扬其长而避其短”往往能收到亊半功倍的效果。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抓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看似平常的活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我班开展了多项评比活动中,李世锋、赖炯标均属班内“差生”,李世锋对学习文化知识兴趣不大,但对体育运动十分喜爱,尤其在篮球上颇有建树,最终在篮球比赛活动中被评为“篮球之星”。赖炯标虽然组织纪律比较差,但在劳动和其它活动中,他们表现不错,能吃苦,肯干,最终在卫生大扫除中被评为“劳动之星”。于是我就用这些“闪光点”来点燃他们自尊的火花,终于启动了他们的自身“活力”,学习成绩不断上升,思想品德也在变好。
实践告诉我们:给差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能给差生以心理表现欲的满足,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增强了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恰是他们战胜学习困难的动力,是自我教育的心理基石。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引导得当,他们是完全能够学好的。
五、对待反复现象要施于耐心,倾注情感
反复,是后进生在进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因为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曲折,每当一种错误行为形成习惯以后,要想使他们痛改前非,一下子挖除病根,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决定了转化后进生工作的艰巨性和反复性,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对此,不能采用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方式,认为后进生不可救药,对转化后进生抱消极态度,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像医生护理伤病员那样细心、耐心。要时时观察,常常研究,观其微,察其毫,从他们一言一行中发现异常现象,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医治。有经验的教师,对待后进生的反复,是“反复、巩固、再反复、再巩固”的过程,以正面教育为主,以情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真心地为他好,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火候,指出学生的优点,使后进生看到他的闪光点,教师再及时指出正确的努力方向,为后进生转化产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