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横”的政治经济学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x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我们经济学家与政治的关系是井水不犯河水。我们在竞争性目标(比如公平和效率)之间做权衡分析,为人们希望达到的经济成果(包括再分配成果)开政策药方。至于接不接受我们的建议,是政客们的事情,而实施这些建议,则是官僚们的事情。
  后来,我们中的一些人越来越雄心勃勃,把考察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生产者决策的那些概念和框架用作考量政治行为。“理性选择政治经济学”就这样诞生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让政治学家们亦步亦趋的理论套路。事实上,没有哪种经济上的失衡不最终归咎于“既得利益”4个字。
  为何那么多的行业都将真正的竞争拒之门外?这是因为,政客总是被那些“获租”的人所控制着—他们被揣在这些获租者的口袋里呢。为何政府要设置国际贸易壁垒?因为贸易保护的获益者很集中,且拥有政治影响力,而消费者很分散,缺乏组织。为何政治精英要阻挠刺激增长和发展的改革?因为增长和发展不利于他们把持政治权力。为何会有金融危机?因为银行绑架了决策过程,因而可以罔顾大众利益而承担过度风险。
  为了改变世界,就必须理解世界。而这一分析模式似乎能提高我们对经济和政治结果的理解层次。
  不过,所有这些都存在一个严重的悖论。我们要求解释的越多,改善情况的空间就越有限。如果政客的行为由其既得利益“恩主”所决定,则经济学家的政策改革呼声注定只能是耳旁风。我们的社会科学越完善,我们的政策分析就越无用。
  这就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差异之处。就拿科学和工程的关系来说吧。随着科学家对自然物理定律理解的日渐成熟,工程师得以建造更好的桥梁和大厦。自然科学的进步促进而不是妨碍了我们改变实体环境的能力。
  但政治经济学和政策分析之间的关系却与此大相径庭。将政客行为这一外部效应内化后,政治经济学让政策分析者们束手无策。这就好比是物理学家们不光用理论解释自然现象,而且工程师能够建造哪些桥梁、哪些大厦也由他们说了算。这样一来,就完全没必要开办工程学院了。
  如果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那说明你已经入得门道了。在现实中,我们的当代政治经济学框架充斥着一些隐含的关于理念体系的假设—这些理念是政治体制运转的基础。若将这些假设明确化,既得利益集团的决定性作用就将消失。从而,政策设计、政治领导力和人的主体性将得以被重新激活。
  理念决定着利益,方式有三。首先,理念决定了政治精英如何定义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比方说金钱、荣誉、地位、权力“寿数”,或仅仅是青史留名。这类身份问题是他们选择如何行动的关键。
  其次,理念决定了政治家们是怎么看待世界的运作过程的。如果商业利益集团相信财政刺激只能导致通胀而不是导致更高的总需求,那么,他们就会游说政府采取财政以外的政策。同样,对于那些亟需财政收入的政府来说,如果决策者倾向于认为人们会偷税漏税,那么他们会选择减税政策。
  从政策分析角度讲,最重要的一点是:理念决定了政治家们所追求的战略。比如,抑制一切经济行为是精英保持其权力的其中一种方法。但其实精英保持权力的另一种方法,可以是在鼓励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基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建立经济联盟、培育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进程,或追求多元化的政策组合(它们原先被这些政治精英们的想象所局限了)。将具有可行性的那些策略扩大到更大的范围(高明的政策设计者和领导人通常会这么做),就会极大地改变行为和结果。
  事实上,这解释了近几十年来举世瞩目的经济转折点何以发生,比方说韩国和中国的起飞(分别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晚期)。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赢家都是“既得利益集团”。让改革得以推行的,不是政治权力的重组,而是新战略的出现。经济面貌的改变,往往并不伴随既得利益者倒台而出现,而是随着追求这些利益的策略改变而发生。
  政治经济学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如果不能对现况下谁是赢家、谁是输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很难完全理解现行政策的意义何在。但过度关注既得利益很容易让我们注意力分散,不再关注政策分析和政治创新的重要性。经济改革是否可能,不仅取决于现有政治权力的制约,也决定于我们是否有好的理念。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权《南风窗》独家刊发中文版。作者是哈佛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其他文献
历史属于胜利者所有,因此我们读到的历史,都是胜利者或偏胜利者所写,因而历史的叙述里都是成败论英雄的笔法,胜利者的成功,一定被写成是一种“必然性”。  但“必然性”是什么?大概谁也说不清楚。一场战争的胜利,一个人的成功,大概根本与“必然性”无关,而纯属“偶然性”。于是我就想到Serendipity这个很难翻译的英文单词,如果要勉强翻译,它可译为“好运气的意外”。这个字的语源有一则故事。  今天的斯里
最近,有媒体的声音,要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骂,骂不倒党和政府,也骂不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  嗯。有些网民是要教育教育一下。  这个声音概括了大家都体验得到的一种社会情绪,就是“不满”—说这些网民“社会阅历浅,生存压力大,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用一个有点政治心理学色彩的词来表达,他们是一群“失意者”。  公正地说,不满的并不止处于社会食物
随着省级地方“两会”的陆续落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也已结束,35个选举单位经投票选举产生了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这次选举是2010年《选举法》修改后第一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将对我国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在“一人一票、同票同值”的新规则下,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分配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又将对中国的政治结构与权力配置产生何
插画/ 小玉  法治,作为一种理念,也许可以形成一套能让全世界所有人都接受的论说;但作为实践的法治,一定是千差万别的。  司法审查制度是美国特有的,也被公认为是好的制度。很多国家,包括不少与美国文化背景相近的欧洲国家,曾经力图移植这一制度,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法学家朱苏力说得好,“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当“法治中国”的愿景让我们心怀向往时,我们一
近年来,台湾许多媒体都做过历任领导人的评价调查,毫无例外的乃是蒋经国都排第一,而像我这一代,就可算是“蒋经国代”,我们亲眼看着他让落后的台湾脱胎换骨,直到他逝世。我还有幸蒙他两次召见鼓励。  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乃是他那种非常东方式的“立木为信”的领导风格。他1972年6月1日出任行政院长,当时台湾的年青一代对政治很不满意。而他上任之初就以反贪和政治风气的端正为重点。他反贪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他的表弟
法治的灵魂是保障人权  中国的法治历程伴随着改革深入崎岖前行。改革初期,《民法通则》、《破产法》等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在巨大的争议中艰难出台。进入新世纪,共识逐渐累积,《物权法》等众多曾经难以想象的法律一一顺利诞生。2011年,随着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的实现,中国的法治建设迈过了“有法可依”的门槛,向纵深发展。  以中共十八大和今年政府换届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新的政治周期,新领导人上任伊始
恰如30多年前的艾滋病疫情,再一次,潘多拉的盒子在非洲打开,灾难飞向全世界。  埃博拉疫情的蔓延,首先是世卫组织的轻忽和应对失策,错过了阻止疫情扩散的最佳时机。其次,世界各国拖延行动,“各人自扫门前雪”,都想把埃博拉病毒挡在自己国门外了事,以至到今年10月中旬,联合国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信托基金存款只剩下10万美元,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紧急捐款,希望筹得10亿美元以对抗疫情!等到西非三国的抵抗节节败退
中国进行系统改革的压力已经是“与小时俱增”。执政党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因此系统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执政党创新。近年来执政党打出了村级直选、干部推荐票制度、巡视制度、党务公开和县权透明等一系列“组合拳”,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显著增强。另一方面,直选和推荐票制度带来的拉票贿选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腐败和贫富分化等问题依然严峻,脱离群众等危险始终伴随,系统改革步伐有滞后于民众诉求的倾向。 
我们这個时代的其中一个根本性谬论就是全球化正迫使民族国家走向消亡。我们被告知说交通与通讯技术革命已经消弭了边界,让世界变得更小。从跨国监管者网络,国际公民社会组织到多边机构,新的治理模型正在超越并取代那些只为单一国家服务的立法者。而据说各国国内的政策制定者们在面对全球市场之时也相当软弱无力。  但全球金融风暴却粉碎了这一谬论。是谁救助了银行,注入流动性,启动财政刺激计划,为失业者们提供了社会安全网
中国1978年以来发生的这场改革,已经进行了34年有余。到目前为止,这场大变革的最大成功在于解放了劳动,解放和发展了劳动生产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新找到了在传统计划经济中失去了很久的自由和权利,从而使得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仿佛魔力般地从地下被呼唤了出来。  权利,这个与个人自由几乎是同义语的语词,它的失而复得,成为劳动解放的集中的象征。权利首先是财产权,是财产的让占为已有的机会。劳动者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