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程贤章小说中客家地区民风民情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_me_the_m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程贤章是广东梅州客家地区本土作家的代表,创作了一大批极具客家特色,流淌着客家情怀的小说作品,被称为“客家文学的擎旗人”,他在创作小说时,除了对客家历史进行详尽阐述以外,还将客家文化、客家民风民俗融入了文学作品中,由此为客家文学增添了更深的文化底蕴。本论文将立足于小说文本,分析程贤章小说中包含的客家地区淳朴实在、团结向上、不忘根本的民风。
   关键词:程贤章 客家人 客家民俗 客家文学
  程贤章是广东梅州客家地区本土作家的代表,创作了一大批极具客家特色,流淌着客家精神的小说作品。按照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一书的序言中所概括的“客家精神”概念来看,客家精神有三点:“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精神”、“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团结协作、海纳百川精神”。①客家人的吃苦耐劳、正义感、“根”的观念等团结向上的人文精神,是程贤章小说所要表现的一大重点。
  一.客家人的朴素正义感和互助之风
  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区南迁至粤闽等地的,如《围龙》开头所述,整个客家人群体迁徙、播种生根需要一个过程,这既耗时耗力,又磨人心志。要克服南迁之路上的重重困难,客家人必须要有团结的精神,这样才能把劲往一处使。围龙屋的建造,最初目的是防御外敌,粮食的来源也是自给自足。当时的客家人处在一个比较孤立的境地,为了抵挡这种孤立带来的不安,团结互助、守望相助的民风便逐渐形成了。
  《胭脂河》里这样描写客家地区的互助民风:“胭脂河的山民就在这样称心如意的房屋里生男育女,传宗接代。儿女养大了,就来个‘婚连两姓,缘结百家’,谁家闺女出嫁,全村姐妹嫂子就送彩礼,赠花粉……从中午喝到太阳下山,从太阳下山饮到月挂山头,才各自踏着踉跄的脚步,打着饱嗝,手里捏着一包吃后分下的肉块,痛痛快快地回家给小孩们做‘等路’的礼物。”②带“等路”,指的是客家地区出门归来时给老人、小孩带礼物的风俗。寻亲访友,不能空手登门;外出归来,不能空手回家,这样“等路”者才会皆大欢喜。③透过文中对客家地区人际关系和风俗的描写,邻里的和睦、人情的温暖得以融入人心。
  除直接描写,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朴素的正义感和互助的风气。《神仙·老虎·狗》中,内战时期牛皋受伤,十八岁的地下交通员龙霞常常要给他洗伤口。伤口位置处在盆骨,龙霞不顾男女大防悉心照顾牛皋,只因“这是革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体现在这个年轻的客家姑娘身上。《胭脂河》中,胭脂女为民除害,枪杀了胡一虎,又释放监狱里的无辜民众。《挽水西流》中,“烈女”娟妹愿意和田氏一同抚养私生子。其丈夫梁酋生为将孩子留在家,顶下巨额罚款,毅然“过番”下南洋。两夫妻为了亲戚之子,甘愿就此分离,忍受清贫和相思之苦,可谓高风亮节。程贤章笔下的人物,在命运的艰难之下仍不失铮铮铁骨,秉承着一颗良心,树立起了“大写的客家人”形象。
  二.客家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客家人的吃苦耐劳,从大迁徙的历史中就可见一斑。在《围龙》中描写的大迁徙里,客家人要从建业(今南京)徒步跋涉到广东梅州,其路途之遥远,注定了遷徙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程旼率领族人迁徙时,要带上先人骸骨,扶老携幼,用牛车马车拉着衣物细软、锅碗瓢盆、鸡犬牲口,一路南行。”经历了种种艰难才扎根在广东梅州的客家人,必然具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精神。
  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鲜明体现在日常农耕劳作之中。台湾客家文化著名学者陈运栋曾写道:“由于客家人住的都是穷地方,大家都有地,但大家地都不多,所以没有专门‘请’别人耕田而自己享福的人,也没有专门被人‘请’去耕田的人,大家都要自食其力。”④小农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是客家乡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妇女每天都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任务,但小说中的客家人们并不以为苦,反而能从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农业经”。《围龙》中,娟妹常对天送、醒莲兄妹说:农家有三宝,菜园是菜篮子,地是油钵子,猪圈是小钱柜。在无青壮年男性的家庭里,两兄妹亦小小年纪就开始替母亲分担劳动任务。正当天送给番茄施肥时,醒莲过来抢了粪勺子帮哥哥的忙。两人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在劳动中生出的智慧:“一定要在两株苗之间施肥。”“不可以靠近番茄田浇肥吗?离太远,肥料是否可以吸收?”“茄根四面延伸,施下的肥当然可以吸收。”⑤《姐姐明天出嫁》中,秋生哥认为多施肥、用除草剂造成“增产不增收”是不好的,但这与生产队的大局相悖。姐姐内心经过几度动摇,最后还是站在秋生哥一边,不当“女县令”,文末两人一同为亲手栽的沙田柚树锄草施肥,共诉爱语。客家人耐劳、爱劳,在劳动中获得了口中的粮食和智慧的果实。
  对客家人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忍受苦难的能力,程贤章在文中也予以褒扬。《小癞子和“不列级牛”》中,主人公小癞子可谓是客家地区的保尔·柯察金。他为救羊受地主殴打迫害,又深受风湿性关节炎的困扰。他对自己不能劳动耿耿于怀,流泪道:“倒霉也不该在这节骨眼上,人人都干得热火朝天,我却成了废物!”⑥但他的意志力十分顽强,每日吟诵保尔的“生命诗”。病愈后,他认养了一匹瘦弱的“不列级牛”,每日放牛割草。因生病,他放夜草总是十分困难,须得一瘸一拐地到牛棚去;洪水浸村时,他拖着病躯把耕牛抢救出来,为此腿受水泡,瘸腿更加严重。但他说:“哪有不受风吹雨打的花木?不经风吹雨打太阳晒,花不红,果不甜。”⑦小癞子的这番话,把一个笑对苦难的客家人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然而,换一个角度去理解程贤章小说中客家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其情感色彩就会从单纯的颂扬,转向隐含的批判和反思。他的小说中带有人道主义色彩,表现为对弱者的深刻同情和对他们命运的思考。程贤章作品里的人物都承受着来自生活的不同重压,按照性别来简单区分,大部分男性人物,如程武、璨烂、龙种、大野等,承担的是保卫山河这一类带有使命感的宏伟任务;而妇女,如田氏、娟妹、胭脂女们等,承担的却是来自封建世俗和日常生活的琐碎重担,以及更深刻意义上的生命悲剧。客家文化,忠实地传承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男尊女卑等腐朽观念。文氏、田氏这两位妇女丧偶后寡居,一个靠数铜钱度过长夜,一个和养子做出背德之事后不断遭受灾厄。天送得以出生,是以母亲田氏委身于族长熊虎为代价换来的。胭脂女们虽富正义感,力图除暴安良,却仍要赔着笑讨官老爷们的欢心,她们终究无法摆脱男人玩物这一身份。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客家妇女的吃苦耐劳,逆来顺受,也是她们对客家文化中男权话语的自觉认同。作者一方面赞颂她们的高贵,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高贵反衬出她们实际地位的低下。   程贤章在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劳作和所受苦难时,态度是同情和褒扬皆有之的。正是客家人的这种吃苦耐劳精神,使他们以“客”的身份成功扎根在中国南方,继而把客家地区建设成今天的模样。
  三.客家人“根”的观念
  认祖归宗,“不忘本”,这本就是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源自中原地区的客家民族自然也继承了这一点。《围龙》中的老农袁来福,在日本妻子信子得以回国时,同样收到了去日本定居的邀请,但他不为所动:“我也不阻拦你们去日本寻亲,日本是你们的祖国,但中国却是我的祖国。”⑧天送、醒莲的四个孩子,分别叫广辉、东辉、省辉、韩辉,加上未出生的两个孩子,连起来便是“广东省韩江水”。“根”在客家人心中胜过一切金银财宝。
  要更深刻地理解客家人“根”的观念,必须结合他们过去的生存环境来进行思考。客家地区曾有民谚:“宁愿出门做到死,不愿在家吃老米。”被维持温饱的艰难逼出国门,选择“过番”的客家年轻男子大有人在。他们离乡是现实需要,但爱国爱家、怀乡恋乡的心理需要亦因此蓬勃生长,他们的“落叶归根”,归的是现实中的土地之根,也是心灵之根。出人头地之后归来报效家乡,是许多客家人的做法。《云彩国》中,当年出生在云彩国的璨烂,躲避灾祸之后,又回到云彩国当起了开发区主任;他的发小梅华,带着伤痛出走香港后再归乡时,除了返寻“陈三味”,还捐了二百万港元以建设家乡的残疾人服务业。大野本是日本人,但他和姑妈信子蒙袁来福照顾,在客家地区生长多年,他身上早已具有了客家人的优良品质,因而他也算是客家人。大野发誓:“我只要有本钱,就一定回中国投资。”日后他果然兑现了承诺,和天送、醒莲的儿子韩辉一同在中国投资办厂。程贤章通过书写客家人心中“根”的观念,以及他们寻根、反哺的行为,深化了对客家人怀乡、恋乡、爱乡的表现。客家人虽一开始身为“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客家人的一代代繁衍,他们所到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家园,他们的文化也在此生长,这就是他们的“根”。
  参考文献
  [1]程贤章.程贤章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廖红球,周义,刘日知.广东文坛常青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3]罗可群.广东客家文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4]钟俊昆.客家社会与文化研究:客家文学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谭元亨.文学人类学与客家书写.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6]周晓平.土风·民情·方言——论程贤章《神仙·老虎·狗》等小说的民间书写[J].嘉应学院学报,2018,36(03):21-25.
  [7]周晓平.历史印记与文化确认——粤东客家人血泪“过番”与程贤章《挽水西流》[J].嘉应学院学报,2017,35(03):12-18.
  [8]陈利群.程贤章长篇小说与客家文化传统[J].学术研究,1998(12):105-109.
  注 释
  ①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②程贤章:《胭脂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③胡希張:《客家文化面面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1页.
  ④陈运栋:《客家人》,台北:联亚出版社,1981年版,第332页.
  ⑤程贤章:《围龙》,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09页.
  ⑥程贤章:《桃花渡》,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⑦程贤章:《桃花渡》,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⑧程贤章:《围龙》,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94页.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作为怪谈文学,《高野圣》这部作品当中透露出的“神秘性”和“妖魔要素”与《聊斋志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一文更是与《高野圣》有着一定的相似,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聂小倩”与“妇人”更是在形象刻画上存在共同点。   关键词:《高野圣》 《聂小倩》 女性形象  《聂小倩》和《高野圣》作为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其文学背后的内涵与理念固然有所不同,但对于女性角
内容摘要:在汉语直播课堂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时,融合互动化、游戏化、任务型教学理念来重新设计直播教学流程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我们尝试将互动游戏教学理念融入线上汉语直播课堂教学,利用微信接龙功能重新设计游戏教学内容,通过微信设计了汉字接龙、词语接龙、词汇网络接龙、话题问答接龙、语句续写接龙等简便易行的接龙游戏。运用微信接龙游戏是为了辅助汉语教学,设计要简单易行,游戏过程中注意相机点评学生语言差错,适
内容摘要:“音乐诗人”李健的歌声清澈空灵,别致淡雅;曲风清新飘逸,自然纯粹;歌词生动唯美,意境悠远。李健音乐作品充溢着文学色彩,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更好地品味课文的意象意境。   关键词:散文教学 初中 李健 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要达到以下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
内容摘要:随着一个不足十秒的视频意外走红的丁真,因其黝黑的皮肤与甜美的笑容形成强烈反差,被网友唤作“甜野男孩”。而后当地政府抓住这一时机,邀请丁真成为四川甘孜理塘的旅游形象大使,借势推出四川甘孜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该宣传片上线仅五天,播放量就已破亿。紧随其后的是“理塘”搜索率的暴涨。本文将从符号学角度对该宣传片进行分析,明确影片各部分内容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符号学 《丁真的世界》
内容摘要:彭家煌在小说写作上有着两幅不同的笔墨,其市井小说的写作和乡土小说的写作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市井小说的写作与同时期作家差异不大,乡土小说的写作则独具匠心,刻画出了独特的乡土风情。   关键词:彭家煌 两幅笔墨 比较 方言  彭家煌(1898-1933),中国现代作家,字蕴生,别字韫松,又名介黄,曾用韦公作笔名。茅盾评价彭家煌“是一个有成就的但在文学史上尚未得到应有的评价的作家”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之根。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解决策略有:以高校校园为主阵地,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以传统节日为重要依托,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基因;以网络平台为媒介,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路径;以教育基地为火种,点燃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热情。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素养 提升策略  高校作为新时
内容摘要:本文以《环球时报》关于女性的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建语料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关键词、索引等语料库工具,揭示了近期国内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構。研究发现《环球时报》倾向于报道反映女性社会地位提高、自我意识觉醒等正面话题,但对女性陷入困境的原因没有深入分析。在报道中,女性既是弱势群体,又拥有巨大力量。总体上,《环球时报》对女性的态度还是偏向积极的。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
内容摘要:一代翻译巨擘杨宪益,一生译著颇丰,曾被赞誉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他对外国诗歌汉译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不应被忽视。本文以杨宪益的外诗汉译作品及其本人创作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深入文本具体分析他的诗歌翻译特色,并探究他诗人一生与外诗汉译之间的关系,以期升华他在诗歌翻译与创作上表现出的比较文学间的对话与融合。   关键词:比较文学 写诗 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