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品牌形象的不断提升,将会对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和地位产生积极影响,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国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一直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学者们尝试从原产地效应、民族中心主义、国货意识、对他国品牌的敌意等概念进行解释,而业界则往往用国民“崇洋媚外”心态抱怨本国消费者偏好外国品牌的行为。实际上,所有的概念都与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良好的整体品牌形象有关。国家整体品牌形象所产生和发挥的作用被称为“国家品牌效应”。国家品牌效应与一个国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跨国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正相关,而企业的品牌形象应该也具有叠加效应。想象一下,如果美国消费者所接触的中国企业的品牌都是正面、健康形象,经过长时间的体验,美国消费者会逐渐对来自中国企业的品牌持有一种更加信任的态度和观念。
为了使一个国家的品牌效应最大化,树立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品牌形象就非常必要了。国家品牌的特殊性决定了肩负这一重要使命的主体只能是政府或行业协会。从2009年11月23日起,由商务部四家行业协会(中国广告协会商会、商务部机械和电子产品进出口商会、商务部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商务部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共同发起、制作和投放的时长30秒、以“中国制造”为主线的形象广告,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美国频道、美国头条新闻频道和国际亚洲频道正式登台亮相,不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被学界认定是中国政府启动国家品牌形象宣传的“首映式”。
国家品牌营销启航
科特勒先生认为,一个伟大的品牌核心是伟大的产品和出色的营销支持。因此,政府对国家品牌的宣传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政府和本国消费者对本国制造的产品有充分的自信,同时,也深信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会从这些产品中受益。经过60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已具备了国际化竞争能力,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已在许多国家的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富有创意的营销支持,中国的国家品牌将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在短短30秒的广告里,从运动员脚上的跑鞋、日常使用的电器、时尚人士手中的MP3、模特身上的时尚服饰,再到翱翔于蓝天之中的飞机,几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中国制造”的印记。与这些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产品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高新科技、欧洲的家居风尚和法国的时尚品牌等。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最近在国内热映的灾难片《2012》。影片中,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拯救了世界。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看来,当初我们把方舟放在中国建是对的,因为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工作。”引起不少人拍手叫好。在电影《2012》中,一张“诺亚方舟”的船票价值高达10亿欧元。也许,中国人真的可以造出所谓的“诺亚方舟”,在现实社会中,“中国制造”也被认为是未来数十年内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之一。就如广告中所强调的那样,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的理念,仿佛告诉世人:“中国制造”属于世界。
在现今全球经济复苏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如此高调地在海外投放国家形象广告,算是首次。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早已被证明,在《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Eugene D.Jaffe和Israel D.Nebenzahl著)一书中,作者指出,一国的国家形象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该国制造的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方式。
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评价是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重要内容,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海外拓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国际社会舆论围剿“中国制造”事件时有发生。《华盛顿邮报》曾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中国食品恐慌中品出种族主义》的文章,文中谈到:“中国现在正被(一些美国媒体)描绘成一个对卫生视而不见的国家,而且似乎对最近有关食物污染的报道漠不关心。这样的描述会在外国消费者心中强化‘肮脏的食品源于肮脏的文化’的概念。”文章还指出,这种“食品诽谤”现象正在渗透到美国的文化意识中。可见,一国的国家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构建,也是本国自我界定和他国界定博弈的结果。
我国政府近年来也逐渐意识到掌握舆论的话语权的重要性。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抛开广告内容不说,广告片投放本身就展现了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新做派’,表现了中国在加强国际公关工作上的努力,意在减少世界对中国的误会和误读。”所以,中国政府要为“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上树立“合作、进取、创造、开放”的新形象,消除国际社会因为中国贸易的迅速发展而引起的恐慌与焦虑。
国家品牌效应
研究表明,当消费者对产品不太了解时,会把产品的原产地国家品牌形象作为决策参考。这种情况下,国家品牌效应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跨国转移,产品的价值链日趋国际化和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大多数产品是以一种混合产品的形式存在,即产品的设计国、制造国、组装国和品牌来源国等,往往不是同一个国家。例如,日本就是以顶级耐用的消费品制造商闻名,这给其产品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此次商务部主导的国家广告就特别强调“MADE WITH CHINA”,翻译成汉语就是:携手中国制造,突出说明产品是由全球共同研发、共同制造、共同使用的,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合作的精神。这就相当于是在向消费者传递着一个信息:“中国制造”具有全球性、合作性、可靠性的特点,全世界的消费者的生活都离不开“中国制造”。而此时的消费者就会发现,“中国制造”确实是无处不在,而且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
一国企业一旦成为优质品牌的制造商,这个国家的企业品牌就会和地理品牌(国家品牌)一起推动双方在国际市场上良好评价和声誉的形成,以此积累彼此的品牌资产,并形成逐步上升的良性循环。纵观那些具有成熟国家形象的发达国家,无论是以先进技术著称的美国、以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机械能力闻名的德国、还是以浓郁文化气息为代表的法国,不难看出,一国的积极国家品牌形象,会增加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好感,促进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信任,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从而为企业的成功营销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个好的国家品牌,首先必须在产品安全和质量方面令世界消费者无可挑剔。据一家世界著名的广告机构进行的调查,在20个国家的消费者中,有39.5%的被调查者认为日本生产的制成品的品质“绝顶”或“很好”;排在第二位的是德国(36%)、美国名列第三(34.3%)、英国名列第四(21.9%);名列较后的是西班牙(10.3%)、中国大陆(9.2%)、中国台湾(9%)。可见,我们的产品首先要克服“中国制造”在海外遇到的信任危机,最重要的是从质量做 起,靠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最近,连续发布了15个年度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在美国纽约揭晓,100个中国消费类品牌进入最终榜单,显示了金融危机下中国品牌独有的生命力。其中,海尔、联想、国美、五粮液、中国一汽、美的、TCL、茅台、青岛啤酒、重庆长安汽车分列1~10位,成为“最有价值”的中国品牌的海尔集团公司以812亿人民币身价连续第8年位居首位。有研究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企业与众多依靠国外订单加工的企业相比,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除汽车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外,家电行业品牌发展基本持平,与衣食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则增长近两成。这表明国家品牌形象和个体品牌这两个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百尺杆头:国家品牌形象的追求
成功的国家品牌形象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单个企业更具有可信度。同时,每个国家的品牌形象都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众所周知,诸如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如韩国、日本的国家品牌形象都曾经有过不知名、不如人意的时期,但是,经过努力,这些国家的品牌形象都得到很大提升,甚至成为全世界消费者偏好的国家品牌形象。可见,国家品牌形象需要不断提升。因此,国家品牌形象宣传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此次“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广告,虽然是对中国产品形象的积极宣传,但也可能让许多国家的消费者产生一种刻板的印象,即中国企业的优势只是生产和制造,而少有出色的设计和产品品牌。这种形象一旦确立,对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塑造优秀的产品品牌反而会起到妨碍作用。
在这次短短的30秒广告里,几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中国制造”的印记,但与这些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高新科技、欧洲的家居风尚和法国的时尚品牌,这种结合突出了“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但对于提高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形象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尽管如此,就目前阶段而言,改变负面评价,还原“中国制造”的本来面目,仍然是首要的任务。
由于“中国制造”的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组装加工环节,以低成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竞争优势,国际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消极方面的居多。以2007年Interbrand在网上的访问结果为例,被访问的商务人士要求发表对当今中国品牌的各种描述的看法,在21个印象描述中仅有两个属性得到了正面认可,即“低价格”和“实惠”,而其他属性如高质量、安全性、有创意等均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可见,“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缺少坚实的信任基础,不但限制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赢得消费者的潜力,同时构成了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国际化的重要障碍。
国家品牌形象:企业品牌的政府背书
在国际市场上,每当消费者提起某一国家的时候,总会想起某一个大类的产品。例如古巴雪茄、瑞典家具、瑞士钟表、意大利皮鞋、法国香水、德国轿车和美国电脑等。国家品牌效应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品牌形象对某个企业的品牌形象产生的影响。2009年9月21日,美国《商业周刊》和Interband国际品牌顾问公司联合公布了“2009年全球百大品牌榜单”,中国品牌榜上无名。单个公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或者有意识地在消费者大脑中形成一种形象,但对于国家品牌形象来讲,单个公司显然无能为力,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是一国产业国际势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民族素质和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因此,很多国家政府都为树立自己的整体国家品牌形象而努力。
商务部此次投放的以“中国制造”为主角的形象广告,公众给予高度评价,原因之一是此次事件所具有的“开创性”,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政府的角色对国家品牌形象进行宣传,然而,对国家品牌形象进行宣传也要强调创新,由国家领导人率领的国际经贸活动、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产品博览会、各国文化交流活动等都是一个国家宣传本国产品的良好时机。广告作为国家品牌沟通的主要方式,具有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显著效果。许多国家利用广告十分流畅的拍摄手法、新奇的创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积极地宣传,来达到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许多国家都精心策划了国家品牌宣传活动,甚至国家元首也会亲自上阵摇旗呐喊。
早在1994年,苏格兰政府为了促进贸易、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启动了国家品牌计划。苏格兰成立了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整个品牌化项目,成员来自文化艺术、餐饮业、制造业、金融业以及体育界,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带动了民间各种力量投身国家品牌建设的积极性,被业界人士认为是政府与民间合作无间的典型范例。2003年,旅游产业发展欠佳的日本提出把“观光立国”战略确定为21世纪的国家战略。为此,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亲自上电视为日本旅游业担任形象代言人,小泉在电视录像中用英语热情邀请人们来日本旅游,体验传统文化,还特别推荐了日本最著名的菜肴。这段电视广告在日本所有国际航班上进行热播,还在海外包括美国、欧洲以及韩国等国家的很多商业电视频道播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电视里为本国产业做广告的日本首相。据统计,2007年到日本旅游的外国人数比前一年增加13.8%,比2003年日本政府刚推出旅游宣传计划时增加了60%。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总统金大中为了挽救本国经济,也亲自出马为韩国旅游业做广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2006年4月,马其顿政府在CNN电视台播放宣传广告,内容为该国自然风光和名胜。30万欧元广告费,播出253次,换来的是马其顿显著增长的旅游收入。新西兰政府一直以来也在多种场合以各种方式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宣传其国家形象,其中一个国家形象广告是以新西兰独有的土著民族毛利人表达友好的礼仪方式为其国家的独特销售主张和视觉表现形式的,强调这是“100%纯正的新西兰”方式。西班牙政府部门使用“三层次品牌推广”模式也在为树立整体国家品牌形象而努力,结束了长达36年的佛朗哥独裁统治,西班牙重获自由,逐步摆脱经济负增长。近年来,西班牙拥有许多知名品牌,比如LittleKiss、LOEWE、ZARA等,经济也已连续多年保持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欧盟第五大经济强国。
国家品牌效应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启动了国家品牌营销战略,相信通过持续的宣传,中国的国家品牌形象将不断得到提升,对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和地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也会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国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一直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学者们尝试从原产地效应、民族中心主义、国货意识、对他国品牌的敌意等概念进行解释,而业界则往往用国民“崇洋媚外”心态抱怨本国消费者偏好外国品牌的行为。实际上,所有的概念都与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良好的整体品牌形象有关。国家整体品牌形象所产生和发挥的作用被称为“国家品牌效应”。国家品牌效应与一个国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跨国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正相关,而企业的品牌形象应该也具有叠加效应。想象一下,如果美国消费者所接触的中国企业的品牌都是正面、健康形象,经过长时间的体验,美国消费者会逐渐对来自中国企业的品牌持有一种更加信任的态度和观念。
为了使一个国家的品牌效应最大化,树立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品牌形象就非常必要了。国家品牌的特殊性决定了肩负这一重要使命的主体只能是政府或行业协会。从2009年11月23日起,由商务部四家行业协会(中国广告协会商会、商务部机械和电子产品进出口商会、商务部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商务部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共同发起、制作和投放的时长30秒、以“中国制造”为主线的形象广告,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美国频道、美国头条新闻频道和国际亚洲频道正式登台亮相,不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被学界认定是中国政府启动国家品牌形象宣传的“首映式”。
国家品牌营销启航
科特勒先生认为,一个伟大的品牌核心是伟大的产品和出色的营销支持。因此,政府对国家品牌的宣传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政府和本国消费者对本国制造的产品有充分的自信,同时,也深信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会从这些产品中受益。经过60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已具备了国际化竞争能力,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已在许多国家的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富有创意的营销支持,中国的国家品牌将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在短短30秒的广告里,从运动员脚上的跑鞋、日常使用的电器、时尚人士手中的MP3、模特身上的时尚服饰,再到翱翔于蓝天之中的飞机,几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中国制造”的印记。与这些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产品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高新科技、欧洲的家居风尚和法国的时尚品牌等。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最近在国内热映的灾难片《2012》。影片中,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拯救了世界。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看来,当初我们把方舟放在中国建是对的,因为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工作。”引起不少人拍手叫好。在电影《2012》中,一张“诺亚方舟”的船票价值高达10亿欧元。也许,中国人真的可以造出所谓的“诺亚方舟”,在现实社会中,“中国制造”也被认为是未来数十年内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之一。就如广告中所强调的那样,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的理念,仿佛告诉世人:“中国制造”属于世界。
在现今全球经济复苏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如此高调地在海外投放国家形象广告,算是首次。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早已被证明,在《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Eugene D.Jaffe和Israel D.Nebenzahl著)一书中,作者指出,一国的国家形象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该国制造的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方式。
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评价是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重要内容,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海外拓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国际社会舆论围剿“中国制造”事件时有发生。《华盛顿邮报》曾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中国食品恐慌中品出种族主义》的文章,文中谈到:“中国现在正被(一些美国媒体)描绘成一个对卫生视而不见的国家,而且似乎对最近有关食物污染的报道漠不关心。这样的描述会在外国消费者心中强化‘肮脏的食品源于肮脏的文化’的概念。”文章还指出,这种“食品诽谤”现象正在渗透到美国的文化意识中。可见,一国的国家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构建,也是本国自我界定和他国界定博弈的结果。
我国政府近年来也逐渐意识到掌握舆论的话语权的重要性。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抛开广告内容不说,广告片投放本身就展现了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新做派’,表现了中国在加强国际公关工作上的努力,意在减少世界对中国的误会和误读。”所以,中国政府要为“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上树立“合作、进取、创造、开放”的新形象,消除国际社会因为中国贸易的迅速发展而引起的恐慌与焦虑。
国家品牌效应
研究表明,当消费者对产品不太了解时,会把产品的原产地国家品牌形象作为决策参考。这种情况下,国家品牌效应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跨国转移,产品的价值链日趋国际化和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大多数产品是以一种混合产品的形式存在,即产品的设计国、制造国、组装国和品牌来源国等,往往不是同一个国家。例如,日本就是以顶级耐用的消费品制造商闻名,这给其产品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此次商务部主导的国家广告就特别强调“MADE WITH CHINA”,翻译成汉语就是:携手中国制造,突出说明产品是由全球共同研发、共同制造、共同使用的,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合作的精神。这就相当于是在向消费者传递着一个信息:“中国制造”具有全球性、合作性、可靠性的特点,全世界的消费者的生活都离不开“中国制造”。而此时的消费者就会发现,“中国制造”确实是无处不在,而且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
一国企业一旦成为优质品牌的制造商,这个国家的企业品牌就会和地理品牌(国家品牌)一起推动双方在国际市场上良好评价和声誉的形成,以此积累彼此的品牌资产,并形成逐步上升的良性循环。纵观那些具有成熟国家形象的发达国家,无论是以先进技术著称的美国、以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机械能力闻名的德国、还是以浓郁文化气息为代表的法国,不难看出,一国的积极国家品牌形象,会增加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好感,促进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信任,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从而为企业的成功营销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个好的国家品牌,首先必须在产品安全和质量方面令世界消费者无可挑剔。据一家世界著名的广告机构进行的调查,在20个国家的消费者中,有39.5%的被调查者认为日本生产的制成品的品质“绝顶”或“很好”;排在第二位的是德国(36%)、美国名列第三(34.3%)、英国名列第四(21.9%);名列较后的是西班牙(10.3%)、中国大陆(9.2%)、中国台湾(9%)。可见,我们的产品首先要克服“中国制造”在海外遇到的信任危机,最重要的是从质量做 起,靠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最近,连续发布了15个年度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在美国纽约揭晓,100个中国消费类品牌进入最终榜单,显示了金融危机下中国品牌独有的生命力。其中,海尔、联想、国美、五粮液、中国一汽、美的、TCL、茅台、青岛啤酒、重庆长安汽车分列1~10位,成为“最有价值”的中国品牌的海尔集团公司以812亿人民币身价连续第8年位居首位。有研究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企业与众多依靠国外订单加工的企业相比,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除汽车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外,家电行业品牌发展基本持平,与衣食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则增长近两成。这表明国家品牌形象和个体品牌这两个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百尺杆头:国家品牌形象的追求
成功的国家品牌形象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单个企业更具有可信度。同时,每个国家的品牌形象都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众所周知,诸如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如韩国、日本的国家品牌形象都曾经有过不知名、不如人意的时期,但是,经过努力,这些国家的品牌形象都得到很大提升,甚至成为全世界消费者偏好的国家品牌形象。可见,国家品牌形象需要不断提升。因此,国家品牌形象宣传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此次“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广告,虽然是对中国产品形象的积极宣传,但也可能让许多国家的消费者产生一种刻板的印象,即中国企业的优势只是生产和制造,而少有出色的设计和产品品牌。这种形象一旦确立,对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塑造优秀的产品品牌反而会起到妨碍作用。
在这次短短的30秒广告里,几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中国制造”的印记,但与这些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高新科技、欧洲的家居风尚和法国的时尚品牌,这种结合突出了“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但对于提高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形象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尽管如此,就目前阶段而言,改变负面评价,还原“中国制造”的本来面目,仍然是首要的任务。
由于“中国制造”的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组装加工环节,以低成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竞争优势,国际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消极方面的居多。以2007年Interbrand在网上的访问结果为例,被访问的商务人士要求发表对当今中国品牌的各种描述的看法,在21个印象描述中仅有两个属性得到了正面认可,即“低价格”和“实惠”,而其他属性如高质量、安全性、有创意等均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可见,“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缺少坚实的信任基础,不但限制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赢得消费者的潜力,同时构成了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国际化的重要障碍。
国家品牌形象:企业品牌的政府背书
在国际市场上,每当消费者提起某一国家的时候,总会想起某一个大类的产品。例如古巴雪茄、瑞典家具、瑞士钟表、意大利皮鞋、法国香水、德国轿车和美国电脑等。国家品牌效应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品牌形象对某个企业的品牌形象产生的影响。2009年9月21日,美国《商业周刊》和Interband国际品牌顾问公司联合公布了“2009年全球百大品牌榜单”,中国品牌榜上无名。单个公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或者有意识地在消费者大脑中形成一种形象,但对于国家品牌形象来讲,单个公司显然无能为力,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是一国产业国际势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民族素质和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因此,很多国家政府都为树立自己的整体国家品牌形象而努力。
商务部此次投放的以“中国制造”为主角的形象广告,公众给予高度评价,原因之一是此次事件所具有的“开创性”,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政府的角色对国家品牌形象进行宣传,然而,对国家品牌形象进行宣传也要强调创新,由国家领导人率领的国际经贸活动、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产品博览会、各国文化交流活动等都是一个国家宣传本国产品的良好时机。广告作为国家品牌沟通的主要方式,具有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显著效果。许多国家利用广告十分流畅的拍摄手法、新奇的创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积极地宣传,来达到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许多国家都精心策划了国家品牌宣传活动,甚至国家元首也会亲自上阵摇旗呐喊。
早在1994年,苏格兰政府为了促进贸易、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启动了国家品牌计划。苏格兰成立了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整个品牌化项目,成员来自文化艺术、餐饮业、制造业、金融业以及体育界,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带动了民间各种力量投身国家品牌建设的积极性,被业界人士认为是政府与民间合作无间的典型范例。2003年,旅游产业发展欠佳的日本提出把“观光立国”战略确定为21世纪的国家战略。为此,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亲自上电视为日本旅游业担任形象代言人,小泉在电视录像中用英语热情邀请人们来日本旅游,体验传统文化,还特别推荐了日本最著名的菜肴。这段电视广告在日本所有国际航班上进行热播,还在海外包括美国、欧洲以及韩国等国家的很多商业电视频道播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电视里为本国产业做广告的日本首相。据统计,2007年到日本旅游的外国人数比前一年增加13.8%,比2003年日本政府刚推出旅游宣传计划时增加了60%。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总统金大中为了挽救本国经济,也亲自出马为韩国旅游业做广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2006年4月,马其顿政府在CNN电视台播放宣传广告,内容为该国自然风光和名胜。30万欧元广告费,播出253次,换来的是马其顿显著增长的旅游收入。新西兰政府一直以来也在多种场合以各种方式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宣传其国家形象,其中一个国家形象广告是以新西兰独有的土著民族毛利人表达友好的礼仪方式为其国家的独特销售主张和视觉表现形式的,强调这是“100%纯正的新西兰”方式。西班牙政府部门使用“三层次品牌推广”模式也在为树立整体国家品牌形象而努力,结束了长达36年的佛朗哥独裁统治,西班牙重获自由,逐步摆脱经济负增长。近年来,西班牙拥有许多知名品牌,比如LittleKiss、LOEWE、ZARA等,经济也已连续多年保持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欧盟第五大经济强国。
国家品牌效应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启动了国家品牌营销战略,相信通过持续的宣传,中国的国家品牌形象将不断得到提升,对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和地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也会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