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儿童诗心的“《诗经》生活”微课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时代,是一个生活即诗、诗即生活的时代。如果要让一年级的孩子重归《诗经》时代,特别需要保护“诗的生态”。在教学中,要通过“诗趣生活”“诗意畅想”和“诗情养护”等系列微课程来营造浓郁的诗歌氛围,让诗歌和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养护儿童的诗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拥健康、优美、卓越的心灵与精神。
  [关键词]《诗经》生活 儿童诗心 诗化哲学 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12
  《诗经》的时代,是一个诗歌全民化的时代。这是诗歌和普通人贴得最近的时代。然而现在,这一时代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诗经》时代的远去,的确是“古典之殇”!面对古典之殇,每一个热爱民族文化的人,都会追问:《诗经》的时代真的如雪人一般消融了,再也无法重返了吗?
  能否重返,首要的问题是恢复《诗经》时代的生态。《诗经》时代,是一个生活即诗、诗即生活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之所以会迎来这样“诗时代”,是因为有一个全民爱诗、以诗生活的文化生态。如果要让一年级的孩子重归《诗经》时代,就要特别需要保护“诗的生态”——营造浓郁的诗歌氛围,让诗歌芬芳的音韵飘荡在教室里、操场上,飘荡在每个孩子的心里;让诗歌和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养护孩童的诗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马斯洛所说的“尤赛琴”——健康、优美、卓越的心灵与精神,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开花的树”,从而为一代人创造出一个可能的现代《诗经》时代。
  一、“诗趣生活”微课程:助力“幽默化”解嘲,保护孩童的“绿色心态”
  诗心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绿色的心态——对整个世界有仁爱之心,对所有的遭遇葆有一种温情与善意,对所有的遭遇都能乐观地面对,对未来的每一天都充满希冀。事实上,爱,总能以某种神奇的力量,让人变得出类拔萃。因此,我们要养护儿童的诗心,带领他们进入《诗经》时代,就需要“绿化”他们的心态。即使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完美,也能够凭借幽默的力量加以化解,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释放一种正能量。
  (一)童质幽默,能够孵化快乐
  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鼓励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能够多一份自我解嘲与幽默,更加乐观地去面对学校生活。幽默之心,即诗心。有了诗心,儿童就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化无奈的尴尬为有趣的表演,化普通的生活为闪光的日子,化伤心的麻烦为快乐的享受。儿童有了这种绿色的心态,他们的生活就会向诗的世界开放,他们的童年时代也就化为《诗经》时代。
  (二)助力幽默,自然提取成诗
  尽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但缺乏“诗”的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担当起“诗的守护神”的角色,默默地耐心等候童诗的来临。尤其是在“搞笑”的时刻,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去年下半年,我担任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午的时候,教师需要陪同学生就餐。刚进校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在打饭的时候,他们常常洋相百出。这本来是很不顺心的事情。但是,儿童天生乐观,而且习惯于采用恩戈麦的方式来即时地表达自我的存在。因此,他们总会夸张地表演并且开心地自言自语。对此,我乐于做一个观察者,不加以干预,尽量让一切自然地生长与成熟。有一次,“薄嘴唇”小琴又打饭又盛汤,忙得不亦乐乎。由于她顾此失彼,一只煮熟的虾“跳”到地上,被踩在脚底。有意思!我“喀”的一声抓拍了这个镜头。就在此时,“薄嘴唇”开腔了:“我左手要托盘子,右手要端汤,啊呀,脚底还踩了一只虾。”好!够幽默的!我马上给她补了一句:“你实在是太忙了!”逗得全班同学大笑不已。那清脆的笑声,让我找到一种《诗经》时代的感觉。于是,我马上将照片做成ppt,用电子白板播放出来,同时配上刚才浑然天成的一首童诗《我太忙》(使用拼音呈现):
  我左手托着大大的盘子,
  右手端着满满的汤,
  脚底踩着一只逃跑的虾。
  哈哈,手脚全都用上了!
  我真忙啊!
  能像哪吒那样三头六臂,
  就好了!
  我让“薄嘴唇”现身说“诗”,带着全班同学“说”这首诗,分享她的那一份绿色的幽默与忙碌的快乐。这种分享,让孩童知道诗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绿色的心态,有幽默的素质,就可能创造诗的生活和生活的诗,自然而然地“说”出属于儿童的诗。
  (三)审美自嘲,自然反转成诗
  所谓“自嘲”,就是运用嘲讽的语气和口吻嘲笑自己。要很好地达到心理调适的效果,就需要儿童的自嘲走向审美、走向智慧。也就是说,我们提倡的是一种美丽的自嘲,反转的自嘲——通过自嘲,让原本丑陋的东西变成美丽的,让可恶的变成可爱的,让难过的变成开心的。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化作快乐的养料,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过生活。事实上,儿童的自嘲是真诚的,往往能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实现情感的“逆袭”。同时,儿童式的自嘲还能营造幽默的氛围,提升整个班级的情绪指数。像班上的一个小女生在回学校途中忽然下起一阵大雨,把头发淋湿了,十分狼狈。进门的时候,眼泪汪汪的。我一边帮她擦拭雨水,一边安慰道:“小朋友,你应该开心才是。云姐姐喜欢你,送了那么多的珍珠给你呀!看,脖子上还挂着一串珍珠项链呢!”小姑娘听了,笑起来,比彩虹还要绚丽。因为一种审美反转的感受方式在她的心里开了花、闪着光。这不,过了几天,她在操场上摔了一跤,她不再哭,而是乐呵呵地向我“报告”:
  我在操场上摔了一跤,
  泥巴黏着我,
  在我身上,
  画了一朵黑色的花。
  好“一朵黑色的花”,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花。这是开在孩子心田里的美丽的花。当摔跤也能摔成一首诗,也能用诗歌来表现并成为美丽的存在,《诗经》时代是否就已经回来了?因为用诗的方式来快乐的生活并表明自己的存在。   二、“诗意畅想”微课程:绽放一百种语言,养护孩童的“彩虹语态”
  儿童,是本能的缪斯,都具有足够的艺术潜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神奇的本领——畅想。对于刚刚走进校园的孩子来说,畅想就是一种难得的财富。正如玛莎·努斯鲍姆所言,畅想是一种能够把一件事情看做是另一件事物,能够从一件事物中看到另一件事物的能力。畅想的语言,可以说是一个灵活的和杂耍般的马戏团,一种令人吃惊的丰富的想象。它是一年级的孩子进入《诗经》时代的通行证。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正是他们畅想中的一个深层的要素。我鼓励孩子们充分运用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去嬉乐玩耍,以游戏、娱乐的方式去看待生命中的所有相遇。嬉乐化的畅想能让冰冷的世界重新温暖起来,让定式的思维重新灵动起来。我们发展儿童的畅想力,就是在保护他们的一百种语言。
  (二)陌生化观察,放飞一百种诗想
  陌生化,是对常识、常规的偏离,给予平常的事物一种不平常的气氛,变常见为新异,传递鲜活的感受,从而获得惊喜的发现。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尽情想象。陌生化畅想就是制造未知的新奇感觉,引发更自由、更神奇的想象。
  螃蟹是一年级孩子所喜爱的小动物。因为熟悉,他们会对螃蟹有趣的地方视而不见。为了帮助学生重新找回新鲜的感觉,我就带着他们进行陌生化观察。我先着重引导学生把螃蟹当做陌生的事物,当做是与其第一次见面,甚至忘记它原来的“身份”,恢复螃蟹这种熟悉的小动物在大自然中“未知的尊严”;然后,展开童话式的畅想。我启发学生去想“螃蟹有那么多特长,那么多精良的装备,它做什么工作最有趣、最合适?”这种陌生化的处理,使得熟悉的螃蟹得以“变形”与“转身”,足以引发学生的自由畅想——“螃蟹适合当饭店里的厨师。可以用两只大钳子灵活地切菜,熟练地做刀削面。”“螃蟹应该去当理发师,它的两把大剪子锋利无比,三两下,就能为顾客理出一个时尚的发型。”……在畅想中,他们把螃蟹当做人类,让嬉乐成为工作。畅想的空间被充分地推进而敞开。
  (二)多焦点切换,绽放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在儿童畅想的过程中,角度一变,境界大开。正如林焕章在《童诗二十五讲》所写的那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想,会有不同的结果。”要让一年级孩子的畅想如同天空的彩虹一般绚丽,就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变换观察和思考的角度,用一双复眼去看世界。
  狗尾巴草,是一年级孩子喜欢的玩具。但要一年级学生再有新的诗意的发现似乎就很困难了。怎么办?我尝试着引导他们不断地去变换身份、变换眼光、调整焦距,用一百种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用一百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我带着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农场里的大片狗尾巴草丛中穿梭、追逐,努力从不同身份的人们的角度去观赏狗尾巴草,去寻找那如万花筒般变幻、如彩虹般绚丽的一百种诗想。我首先为狗尾草“引荐”了一个朋友——酷似狗尾草穗子的毛毛虫:“狗尾草和小黄狗在认亲,毛毛虫可着急了!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也用童话的方式来解释?”这一点拨,立即就诞生了一首认亲的小诗:“狗尾草,等一等;//狗尾草,别着急,//仔细看看我是谁?/我毛毛虫才是你的亲兄弟!”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像生物学家那样观察:“你们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位生物学家,顺着小猫的心理去观察翠绿的狗尾草,会有什么奇特的发现呢?”视野一切换,诗语的泉眼就打开:
  奇怪,
  盆里长出了绿色的鱼儿;
  奇怪,
  盆里爬出了绿色的老鼠;
  奇怪,
  鱼和老鼠不再怕我,
  都大胆地和我握手。
  三、“诗情养护”微课程:分享原配童诗,聚焦儿童的“缪斯情态”
  一年级的孩子具有一种原始的单纯。他们富有诗心,是本能的缪斯。如果我们能够始终激发儿童的缪斯情感,推动生活化的分享,让童诗创写成为儿童生命的表现与存在的重要方式,那我们就重造了一个《诗经》时代,就帮助孩子们重新回到他们本该回到的《诗经》时代。
  (一)保持强烈指向,提升浸入化指数
  《诗经》时代,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诗天然地和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面对何种生命境遇,都能保持一种诗的虔诚、柔情与神秘。也就是说,诗的表达是每个人生活的第一反应。一年级的孩子,能否重回《诗经》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指向意识是否强烈。认识到这一点,我就常常将孩子们的注意点引导到诗歌的表达上来。我的口头禅就是:“说来听听,这里面有什么诗?”“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在我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口头禅:“我有一首诗!”“我今天又有了一首诗!”“这算是一首诗吗?”渐渐地,诗的表达成为一年级孩子的第一关注,只要可能就在想诗、写诗、说诗。我们班数学老师的孩子有很强的诗歌指向。早上,他坐妈妈的摩托车上学。可是这辆摩托车有个怪脾气。每次都无法直接启动。只有先按一下喇叭,才能启动。于是,他眨眨眼睛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到了一首诗——‘摩托车很听话,一按喇叭,它就飞快地跑起来’。”
  (二)促进合作分享,提升愉悦化指数
  创写儿童诗是用来分享的。只有通过合作分享,才能更充分地体味到写诗的无穷乐趣,进而让写诗成为一种自觉的生命活动。只有通过合作分享,才能体会自己特别是他人诗作中的精妙之处,才能激发起更强烈的写诗冲动与更奇美的诗想。在孩子们写出了“螃蟹儿童诗”之后,我就鼓励他们合作分享,相互倾听,提升诗歌的精度。
  1.在“童诗工作坊”中,师生合作提升童诗的妙趣。对那些较为平淡的想法,师生合作进行转化,让童诗更有味道。例如,有个孩子写了这样的一首小诗:“螃蟹的背很有趣,圆圆的,大大的。它背着一个‘椭圆’。”伙伴们觉得“背着一个椭圆”比较有意思。我就启发他们用音乐的眼光来观察,学生就有“架子鼓的发现”;再启发他们去找一找乐队成员,他们就发现了“潮水“;最后,小诗人对诗歌作了修改,并取题为《敲鼓手》:“我的身子是一面鼓,//走起来就是架子鼓。//潮水来了,//我们一起演奏。//咚咚咚,//咚咚咚。”通过师生的合作修改,写成更有味道的诗。朗读和倾听这样的童诗,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2.在“网络大诗园”中,生生合作提高童诗的人气。一年级的孩子都比较情绪化,他们极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发挥相互关注的积极效应,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建设“童诗大花园”。有个学生根据“螃蟹是吹泡的高手”这个诗想,写了一首诗:“螃蟹喜欢吹泡泡,从早吹到晚,练成了一位高手。”我指导他把小诗发到班级的“童诗大花园”里,再发动其他的孩子去阅读这首诗,并进行评论。有的“小网友”刚提出螃蟹可能是在享受完美餐之后才吐泡泡的,马上就有人贴出了小诗《刷牙》:“我的牙齿特别好,//吃饭特别香,//因为我特别讲卫生,//吃完东西都刷牙。//噗噗噗,噗噗噗。”刚有人认为螃蟹是在潜入水中后才吹泡泡的,随即就有人写出了《珍珠泉》:“螃蟹在水里吹泡泡,//泡泡排着队伍往上跑,//咕嘟咕嘟,//吹动了一河的珍珠。”……一个晚上,这首小诗就“火”了。这样的诗不仅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目光,还受到了本校乃至周边学校小学生的关注。这是螃蟹的节日,这是童诗的狂欢。网络的人气越高,卷入的人越多,更多的孩子就会进入《诗经》时代。
  (三)推动高频运用,提升常态化指数
  《诗经》时代,写诗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要让一年级的孩子进入《诗经》时代,就要强化他们运用童诗进行表达的习惯。无论是自己创作的童诗,还是别人的作品,都要活化为自我生命的表现与存在方式,而且要做到能用就用。在这个方面,我们就是让学生把所有的故事都要写成诗发布出来。下雨天,蝴蝶闯进了教室。我马上让孩子们用《闯进教室的蝴蝶》来表达对一个小生命的关切:“外面下着大雨,我们正在上课。一只蝴蝶闯了进来,飞到东,飞到西。请问你是不是进来躲雨的?”小伙伴们纷纷换牙了,小男孩有些羡慕,有些急切。他用《愿望》来表达自己奇怪的愿望:“我的牙齿,掉下来吧!//我希望你,//快快地掉下来,//像老奶奶那样才好。//因为别人该掉的牙齿都掉了,//我的牙齿也不能落后呀!”……如此童诗成为儿童生活的必需品。如此,一年级的孩子永远成为缪斯,一年级的所有日子都成为童诗的节日,一年级也就自然地成为《诗经》的时代。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眉飞色舞”地学古诗,高兴地读、驰骋想象地读、带着色彩去读、带着情感去读,这样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古诗词 低年级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2
[摘 要]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写话教学不可忽视,关系着学生习作素养直至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依照《新课标》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要求,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及写话现状,从课内教材到课外阅读,从课堂指导到家长引领,从评价激励到全科训练,全方位指导学生写话,打好习作基础。  [关键词]写话;策略;习作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
[摘 要]重视语用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语用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鉴赏中关注语言、在对话中发展语言、在仿创中锤炼语言、在讲述中活化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语用和审美深度融合,有效发展儿童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用 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42  在基于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学生涂鸦的现象,这是他们自主学习的自然表现。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支持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技巧性引导,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鼓励涂鸦、展示涂鸦、引导涂鸦,让涂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势必能够换来巨大的学习成长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涂鸦;发布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教师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作文,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桎梏。这是习作教学的无序造成的。对此,教师要顺序而为,注意横向思考,纵向联系,将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有话可说。  [关键词]习作教学 写人 顺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76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语文教学的
苏教版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材编排:课文、习作、练习,课文占比重最大。现以《拉萨的天空》一课为例,谈谈语文教师如何简约教学流程,由问题导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抛出大问题,学会感知  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阅读自然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才能准确地析词辨句,理解作品内容。  (生轻声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随作者来到拉萨,静静地望着拉萨的天空,第一感觉
[摘 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单一的古诗教学无法使学生有效地对古诗中蕴含的情趣、理趣、人文、意蕴进行深入体味。因此,要加强同类诗的组合,即进行组诗教学,强化学生对一类古诗的深入探究与玩味,使学生领悟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不同的表达方法,领悟其各具特色的艺术之美,更好地感悟古诗的魅力,从而获得文学艺术素养与个性情操的涵养。  [关键词]组诗 情景 想象 涵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理解“率先、颓丧、震惊、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伫立、悲叹”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4.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要学习好,必须在解构中发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发现学科的基本结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革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认识和把握语文教学的新变化、新特点,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在解构中破茧化蝶。现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的教学作解构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语用交际,它是规范化的语用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规范化的语用活动”体现在几方面:语用学视野下教学目标的确定——由“解码”走向“编码”;语用学视野下语境策略的运用——准确把握语体,达成理解目标;语用学视野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情境设置与教学活动设计的相依相融。  [关键词]语用学 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语境策略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