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小说中对干将莫邪故事的改写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1021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将莫邪故事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体现出经典故事的独特生命力。干将莫邪在《三王墓》中发展为完整的故事模式,对后代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故事题材,干将莫邪在不同时代都得到发展,从明清小说对干将莫邪传说的改编中,讨论该故事带有的时代印记和成因,分析干将莫邪的明清版本,更彰显了干将莫邪传说故事的原典性。
  而近几十年关于干将莫邪传说的研究状况主要分为铸剑说和“剑”意象说,前者以剑为主体,研究铸剑师身份、剑器考等,后者将“剑”的意象与武侠文学、复仇主题等相结合进行探究,但这些研究与干将莫邪故事本身从文学角度的探索有所偏离,也就是说目前关于干将莫邪的研究中,以干将莫邪传说的文学性的改编为专题的专门性研究不多,较少从文学史的角度纵向贯通和以历史、文学、哲学、神话、宗教等多重视角的横向关照。基于前人的成果,笔者考究干将莫邪传说在明清小说中的发展与变化,讨论其中变化的成因。
  一、论干将莫邪传说在明清小说中的嬗变及成因
  (一)情节或人物的改变
  干将莫邪传说自形成到成熟,以及在各朝代的发展都有模仿、改编,虽然从晋代以后的改写本一直沿袭大体的情节,但经过作者的取舍后该传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明清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和《说岳全传》第十一回都对干将莫邪传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和重写,与传说定型版本《搜神记》里的《三王墓》做比较:
  《东周列国志》是作者对东周各国事件的记述,所以其对古籍记录干将莫邪传说的脉络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第七十四回中,作者把楚王改为吴王,铸剑过程与《吴地记》基本一样,以《晋书·张华传》中张华、雷焕发现宝剑与双剑延平津落水化龙之事结尾,中间无眉间尺和客向君王复仇一事,改为“莫邪沐浴断发剪爪,立于炉傍,使男女复鼓橐,炭火方烈,莫邪自投于炉,顷刻销铄,金铁俱液,遂泻成二剑”和“后吴王知干将匿剑,使人往取,如不得剑,即当杀之,干将取剑出观,其剑自匣中跃出,化为青龙,干将乘之,升天而去,疑已作剑仙矣”这两个情节—莫邪献身铸剑和干将乘飞剑仙去。从总体来看,故事情节基本按照历史所记载的即“铁匠为王铸剑”,但故事人物少了眉间尺和客,情节少了重要部分—复仇。
  《说岳全传》记载的故事与《搜神记》描述的情节轮廓大致相同,但把剑师名改为欧阳冶善,其妻子无名,冶炼的三把宝剑之一叫作“湛卢”。改变显著的是把“客”变作“道人”,道人为“无父儿”报仇的戏法是“道人说:‘可取油锅两只,把头放下去。油滚一刻,此头愈觉唇红齿白;煎至二刻,口眼皆动;若煎三刻,拿起来供在桌上,能知满朝文武姓名,都叫出来;煎到四刻,人头上长出荷叶,开出花来;五刻工夫,结成莲房;六刻结成莲子,吃了一颗,寿可活一百二十岁。’”把少年的头结成长生不老药—莲子,以引诱楚王。这个故事在《说岳全传》中与其他故事一起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性,夸张地突出了岳飞的形象。
  可见,干将莫邪传说发展到明清时期,“剑”这个符号已成为重要的叙述主体,如《东周列国志》中干将乘着化成龙的剑升天,并且这一主体被赋予玄幻色彩。《说岳全传》为了给湛卢剑增添神秘色彩,改编为“要能飞起杀人的雌雄二剑”,与明清小说中常见的飞剑、铸剑的神秘描写相一致,可见其与明清剑侠小说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在主题内容上,由于删减“复仇”情节或增添神秘色彩等因素,干将莫邪传说发展到明清时期成为缺乏反抗性、斗争性和严肃意义的题材。
  (二)干将莫邪传说嬗变的成因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思想上对百姓厉行文化专制,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加强用儒学教化百姓,佛、道二教却因受到抑制而走向衰微。尽管如此,佛、道教不断进行内部调整,如大力宣扬孝道伦理、善恶是非判断等,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又与民间巫教、民间信仰结合,相对来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而儒、释、道形成互融、互渗、互补的格局。在此文化背景下,文人志士处于消极的入世状态,于是在枯燥的古籍校勘等之外追求虚幻的文学创作,此时的剑侠、神魔、世情等小说空前繁榮,达到顶峰。因此,该时期、干将莫邪传说嬗变的主要因素可归为以下两点:
  第一,受到剑侠文学时代创作潮流的影响。上文已提到,“剑”逐渐成为干将莫邪传说的主角,而这“剑”被赋予一种神异功能—“飞”,在民间传说中多体现了这种特性,江苏苏州《试剑石》:“过了几年,吴越两国打了起来,莫邪双手捧着‘干将’剑,跟它说话‘宝剑呀宝剑,你主人的冤仇该怎么报你替我想想办法吧’。干将宝剑好像有了灵性,‘铮铮’响了两声,呼的一声从剑鞘里飞了出去。几天后,传来了消息,说吴王在这次打仗中,被飞来的一支神剑射中,没几天便死了。”可以想象,“剑”这一符号成为大众喜好的阅读对象。明清剑侠小说中有一个重要标志—“剑”,小说中的剑侠一般都有自己的神兵利器,或出自上古名匠之手,或经仙师炼造而成,或托言化外仙家所赐。《说岳全传》中借“欧阳冶善”名匠、“湛卢”名剑来另造故事,这个“编造”过程可体现出作者创作的无意识,是受到剑侠文学创作潮流的影响。
  第二,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东周列国志》虽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但不少事实还有待从其他典籍来考证,比如干将莫邪的传说,除了《吴地记》,还有《列士传》《孝子传》《吴越春秋》等可参考,然而作者却偏偏选了出现较晚的《吴地记》中的记载作为依据,《吴地记》中“莫邪闻语,投入炉中,铁汁出,遂成二剑”极端的做法,和当时道教文化影响的药鼎炼剑有莫大联系,道教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影响从《红楼梦》贾敬修丹炼汞可见一斑,因而这种道教文化氛围在作者创作的题材选择上有一定影响。《说岳全传》中“道人”替代“客”的改编和“道人”现场把复仇少年的头炼成结莲子的长生不老药,更体现出道教文化影响着作者的改编创作,由于《说岳全传》专门为人物作传,相较于《东周列国志》具有更大的虚构空间,也更能体现出宗教文化对作者作品创作的影响。
  二、干将莫邪故事的文学性
  与某个作品是否经典的论争一样,干将莫邪故事也存在是否是经典的争议。我们知道,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经过时间和空间的淘洗,多年之后仍然保持着长久的艺术生命力,首先是因为这些作品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蕴含着永恒的内在的艺术魅力。而干将莫邪传说从产生到发展到干宝的《三王墓》,才显现出其经典性,这背后体现的正是作品的文学性。   首先,干宝的《三王墓》是前朝各代杂文中干将莫邪传说的集大成者,兼取民间说法集成主流的故事模式,把传说集合成一个著名文本是其成就之一;这篇《干将莫邪》表现出同时重视人物刻画和情节结构,比之前的版本进一步文学艺术化,其艺术提炼和剪裁在魏晋六朝是少有的,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特别是文言短篇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其次,晋以后各代不乏对干将莫邪传说的模仿和改编者,但其文化和精神内涵被大大削减。如《东周列国志》将干将莫邪传说从长篇章回小说的文本中割裂,单独分析,并留下超出虚幻合理性的、神秘色彩和近乎美好的结局,而铸剑和复仇故事中的反抗性、斗爭性和严肃意义却消失殆尽,其历史价值和现实色彩愈来愈弱,侧重故事性和神异性。《说岳全传》虽然与《东周列国志》中的情节基本一致,但最后的“道人”代替“客”和长生不老药的改编,不仅没有增强复仇故事的反抗意义,反而增强了文本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还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所以《说岳全传》的局限性也体现在过度的虚构上。但到了近现代,在中国文学批评与创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前代瑰丽的文化宝典,包括干将莫邪这个故事,得到了后代人的肯定与追述,如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铸剑》,不仅其故事结构形式继承了《三王墓》,而且故事中的“复仇”主题融入了“反抗”,成为鲁迅文学世界里的主动脉,这是对经典文化故事有所创新的继承,因而比明清小说更值得人们称许。
  三、结语
  从明清小说对干将莫邪传说的改编中,我们看出这个故事带有明清时代的印记,找出了改编的成因,并对比前代《三王墓》、近现代作家鲁迅的《铸剑》,更凸显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贺麟先生曾说过:“在思想和文化的范围里,现代决不可与古代脱节。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文化或历史虽然不免经外族的入侵和内部的分崩瓦解。但也总必有或应有其连续性。”自从鲁迅的故事新编《铸剑》广为传播,古代《三王墓》也由此演变为现代版的故事模式,而干将莫邪的故事重新深入人心。总体上来看,人类审美取向中的干将莫邪传说更多的是取自《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此故事有其原典性并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纯孝”思想、“侠义”之气和“至诚”精神,正是传统的忠、孝、义三者的关系引起了无数人深刻的思考,也留给后代人无限思考的空间,这也是其进入古典美学殿堂的独特生命力。
其他文献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活跃于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因为过于反叛和追求享乐,后期唯美主义逐渐走向衰落,颓废堕落的风格变得更加明显。作为大正时期的活跃作家,佐藤春夫被称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最后亮点。佐藤春夫纤细敏感的神经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世纪末的感伤颓废。佐藤春夫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起点后转向散文,他的作品大多感叹人生的空虚和命运的无奈,并运用西方唯美主义的风格来描写日本式的风流和颓废。佐藤春夫的忧郁颓废意识贯穿
遥望乌江 那承载苦难的乌江山体  将古老纖道 挤压成一线缝隙  我眼中反复幻现  是你弓形弯曲的身姿  拽着 长长的纤绳  背负 沉重的苦难和巴盐  攀爬绝壁 缓缓喘息  亦步 亦趋  苍凉悲壮的船号  漫浸 一船一船盐巴里  苦涩 乌江之水变咸海的汹涌浪袭  深沉 低吟  时而闲云 时而野鹤的你  信步于乌江浪滩 行吟乌江  召唤 漫天飞翔的群鸟  宛如 乌江翻卷跳跃的肥鱼  衔着花开花落 已逝
芥川龙之介的很多作品都是基于“善恶一体论”的条件下创作的。“善惡一体论”是芥川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他认为善恶都来自人的本质,善恶为一如,并不相反而是相承。芥川生活的时代正逢新旧社会体制的交替时期,人们开始对现有知识理论体系产生怀疑。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这种怀疑主义倾向体现于其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  芥川龙之介擅长短篇创作,取材角度灵活独特,常
酌酒窗前闻细雨,无边思绪落杯中。  吟诗常恨多情墨,把盏谁怜旧梦空。  半卷唐风霜两鬓,几行宋韵泪双瞳。  孤飛鸿雁鸣悲语,饮尽三秋醉野翁。   蝶恋花·岁暮吟  把酒填词梳五味。择韵东篱,冷月残星坠。  情寄纸笺心不悔。诗流笔下三山醉。  玉宇晨光多妩媚。梦里芳菲,皆是菱花美。  半榻清风辞旧岁。梧桐雁影春江水。
摘 要:作为男性作家,余华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基于男性视角叙述的。长期以来,他的创作一直难逃男性中心主义的窠臼,呈现出强烈的父权文化意识。笔者依据余华的创作观和女性观,将其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群体:温顺善良的苦难女性、冷漠残酷的男性帮凶、自私风流的无耻荡妇。  关键词:余华小说;女性形象;类型;女性观  作者简介:王彦珍(1997-),女,汉族,新疆库车人,长江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一、引言  在中外文学史上,女扮男装的故事一直以一种独特的身份悬念而别具魅力: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中国南北朝民歌《木兰辞》、徐渭杂剧《女状元辞凰得凤》、清代弹词《再生缘》等作品塑造了一群勇于通过易装冲破性别陈规、争取独立和自由的女性形象,备受历代中外读者的欢迎。在以男性为主的历史叙述中,女性话语一直被弱势的性别身份遮蔽。女扮男装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挣脱了女性在
清風 轻抚一湖丽景  满目波澜不兴  一碧如玉的清澈 倒映缤纷的靓影  也许湖心有激流暗涌  湖岸的花丛 已没有错季的凋零  晨露的晶莹  那是一种穿心的剔透  步履轻盈 悦耳的软语胜过歌声  一声远方的鸟鸣  惊鸿忘我的懵懂
霜降杀百草 枝头飘落的秋叶  挥泪告别 所有关于春天的记忆  和秋的斑斓  剥茧抽丝的冷风 起早贪黑地  搅乱了溫馨的梦呓 以及  一朵菊花的阴谋  深藏心底的秘密 在夜色中闪烁着  淡淡的忧伤 被寒气包裹的爱  以落雪的写意深情倾诉  夜长昼短 地冻天寒  霜降 一个最适合思念的节气  趁我酣睡的时候  将他的影子装进梦境里摇晃  黎明 我热烈地亲吻初霜  以飞翔的姿势  抛开一切烦忧  坦然地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種子从远处飘回  太阳从西边升起  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炎炎夏日旭东升,昼夜时差渐变更。  麦熟归仓苗黍旺,菜蔬盈市圃园菁。  荷塘菡萏迎风靓,桃李连枝照眼明。  月上梢头亭阁坐,举杯畅饮喜蛙鸣。  夜 雨  夜来风雨扰清梦,晨起庭墀一地红。  無奈难留春意尽,芙蓉出水笑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