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到世界上来一次,总得做点事、做点有意义的事。”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李金泉经常这样对自己说。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诠释着自己的科研理想,其研发的产品覆盖了以特种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多行业智能装备——既有军工生产装备,也有民用装备;既有单机设备,也有用于批量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他开玩笑地说:“我研发的产品横跨陆空两界,涉及了地上跑的农用车及其生产设备和天上飞的航空器的制造、检测装备。”
将研究之根深深扎在社会的建设一线,面向国之所需、民之所需,这是李金泉的科研源泉,也是他的奋斗目标。数十年如一日的原创研发坚持,皆源于他的一片赤子之心——“我是从产业一线走出来的科研人,如果研究成果能让国家与人民受益,便是我最快乐的事。”他说。
从产业一线走出的科研人
科学的根应该扎在哪里?从事科研以来,李金泉从未放弃对研究领域的思考,而他一切科研思想的根源,又与他6年的企业经历密不可分,多年在产业一线工作对他的科研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2年,李金泉本科毕业之后进入国家定点生产农用车的大型骨干企业——山东巨力集团,他加入时正值该公司的高速发展时期,几年内他负责设计、安装调试了多条农用车后桥、总装、覆盖件喷涂等大型生产线及其专用装备。
农用车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针对半轴断裂这一行业通病,李金泉进行了深入研究,经他优化后的半轴,每年的半轴断裂数量由原先的2000多根下降为不到20根,这意味着对应的车祸数量也由每年2000多起降为不到20起,为企业和社会节约了巨大的财富。此外,李金泉设计的975A/950A/650A三个系列多种型号的新型农用车后桥,几年间累计产值超过了15亿元人民币。
在企业工作的多年间,李金泉实现了“自己研发的产品在自己设计、调试的生产线上进行批量生产”的目标。
为国而研,为民而创的科研攻关
“人生就是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才不会后悔。”不管是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李金泉一直在发掘着自身的无限可能。多年在企业积累的研究经验,让他逐步认识到:想要实现更大的科研抱负,就要立足于更为广阔的科研天地,开拓视野、汲取营养。
1999年,工作7年之后的李金泉通过全国统考进入北京理工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在此期间,他成功完成了BKX-I型并联机床的设计及天眼FAST预研项目的50米缩比模型中6自由度并联平台的设计。随后,李金泉进入清华大学精仪系机器人及自动化实验室跟随陈恳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这段经历为其后来进行智能装备的原创研发奠定了基础。
北京邮电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优秀研究生育人导师、爱心使者,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便是他一滴滴汗水孕育的成果:他能够用自己的工资设立学业导师奖学金-李明泽奖学金,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奖励和引导;他能够花费很多时间在微信上对素不相识的学生进行规劝和帮助;他能够带领大规模学生远赴京外实习多年无事故,让实习成为低年级同学的期盼和毕业同学回忆的源泉;他能够为了制订自己的培养方案而调研几十家兄弟院校的培养方案。对于他来说,用自己的力量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做一些贡献,便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积极的心态与精气神,伴随着李金泉的科研之路的成长与蜕变。他深知:“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发展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为国而研,為民而创,前路任重而道远。李金泉仍使命在肩,初心依旧。
将研究之根深深扎在社会的建设一线,面向国之所需、民之所需,这是李金泉的科研源泉,也是他的奋斗目标。数十年如一日的原创研发坚持,皆源于他的一片赤子之心——“我是从产业一线走出来的科研人,如果研究成果能让国家与人民受益,便是我最快乐的事。”他说。
从产业一线走出的科研人
科学的根应该扎在哪里?从事科研以来,李金泉从未放弃对研究领域的思考,而他一切科研思想的根源,又与他6年的企业经历密不可分,多年在产业一线工作对他的科研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2年,李金泉本科毕业之后进入国家定点生产农用车的大型骨干企业——山东巨力集团,他加入时正值该公司的高速发展时期,几年内他负责设计、安装调试了多条农用车后桥、总装、覆盖件喷涂等大型生产线及其专用装备。
农用车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针对半轴断裂这一行业通病,李金泉进行了深入研究,经他优化后的半轴,每年的半轴断裂数量由原先的2000多根下降为不到20根,这意味着对应的车祸数量也由每年2000多起降为不到20起,为企业和社会节约了巨大的财富。此外,李金泉设计的975A/950A/650A三个系列多种型号的新型农用车后桥,几年间累计产值超过了15亿元人民币。
在企业工作的多年间,李金泉实现了“自己研发的产品在自己设计、调试的生产线上进行批量生产”的目标。
为国而研,为民而创的科研攻关
“人生就是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才不会后悔。”不管是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李金泉一直在发掘着自身的无限可能。多年在企业积累的研究经验,让他逐步认识到:想要实现更大的科研抱负,就要立足于更为广阔的科研天地,开拓视野、汲取营养。
1999年,工作7年之后的李金泉通过全国统考进入北京理工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在此期间,他成功完成了BKX-I型并联机床的设计及天眼FAST预研项目的50米缩比模型中6自由度并联平台的设计。随后,李金泉进入清华大学精仪系机器人及自动化实验室跟随陈恳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这段经历为其后来进行智能装备的原创研发奠定了基础。

北京邮电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优秀研究生育人导师、爱心使者,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便是他一滴滴汗水孕育的成果:他能够用自己的工资设立学业导师奖学金-李明泽奖学金,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奖励和引导;他能够花费很多时间在微信上对素不相识的学生进行规劝和帮助;他能够带领大规模学生远赴京外实习多年无事故,让实习成为低年级同学的期盼和毕业同学回忆的源泉;他能够为了制订自己的培养方案而调研几十家兄弟院校的培养方案。对于他来说,用自己的力量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做一些贡献,便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积极的心态与精气神,伴随着李金泉的科研之路的成长与蜕变。他深知:“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发展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为国而研,為民而创,前路任重而道远。李金泉仍使命在肩,初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