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是
想流浪
数着自己的脚步
踏着陌生的土地
好奇的笑脸
简单的眼神接触
温暖
在彼此间流淌
总是
想流浪
热诚的心
陌生的国土
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咖啡色皮肤
我的传奇
别人的故事
漫不经心地擦肩而过
槟城
槟城这名字,来自当年遍布在该岛上的槟榔树,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北岸,是东方城市中最如诗如画及最浪漫的城市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唯一的自由港、第二大城市。首府乔治市(Georgetown)位于槟榔岛屿的东北,背山靠海,港面宽阔,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具有古老历史文化的大城市,华、印移民和当地的马来同胞的文化聚集一堂。
可触摸的历史
来槟城,是件很偶然的事,一直忙忙碌碌,等我抬起头来,才惊觉春节长假已经开始,急急忙忙地定了张机票,急急忙忙地整理行装,急急忙忙地和家人告别,1月22目,终于登上了飞往吉隆坡的航班。
没有同伴,没有装备,对行程一片茫然,陪伴我的 一本书,一个半人高的背包,和一袋打算散发给小朋友的糖果。
本来想去热浪岛,看过电影《夏日嬷嬷茶》的人,都应该记得那片漂亮的海滩,以及海滩上的美丽故事。谁知道天公不作美,正碰上东海岸季风季节,海水淹没了沙滩,也没有渡轮公司愿意上岛。
槟城,自然就变成了我行程的首选。
踏上陆地,脚步竟然有些漂浮。抬头一看,白色的欧式钟楼,静静地注视着一片低矮的旧房子,沿着狭窄的道路,看着两边古旧的两层小楼,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当时的许多年轻人,因为战乱,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漂洋过海下南洋,来到这里。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种,陌生的语言……面对的将会是怎样的惶恐?怕是我们这一辈永远也感受不到的了。他们勤勤恳恳地开荒,不分昼夜地打拼,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外来者,慢慢地扎下根,盖了房,娶了妻,生了子,渐渐形成了街道,再建起自己的寺庙,有了自己的信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发展成现在颇具规模的唐人街,个中辛酸和艰苦,能与谁道?
尽管正是中国的寒冬季节,可这里依然是35cC的高温,阳光很毒,晃得人睁不开眼。看着这样的路面,总觉得该有佝偻着的背影,汗渍浸黄的布短褂,看不出颜色的汗巾,赤着脚,在滚烫的砖石地面上,拉着黄包车跑得飞快。
现在,年轻人要么搬到了更适合生活的现代化新区,要么去了吉隆坡甚至国外发展,唐人街几乎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以及遍地可触摸的历史。
槟城是一个挺有趣的地方,各种族和睦共处。五分钟前,你还走在古旧的中国城里,黄皮肤的商贩,中国式寺庙,讲着华语、粤语、闽南语,而转过一个街角,突然你会发觉自己已经来到了印度,差不多的房子,差不多的格局,不过满眼都是印度的商品,纱丽、香料、满耳的印度歌曲,满街黝黑皮肤的印度商贩和后裔,连寺庙,也一样是印度式的清真寺,再走走,你又来到了本地人聚居地、缅甸街……
在这里,连寺庙都融合了三种民族的风格,槟城最大的寺庙“极乐寺”,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融合:塔座,是纯中国式的,四方形塔座,中国式圆拱,翘起的屋脊和黄色的琉璃瓦;中部,却采用了八边形的建筑布局,印度式的拱券,印度式的雕花和屋檐处理;塔部,又完全是缅甸佛塔的风格,圆形的塔体,黄色的外墙彩式,一圈圈的雕饰,以及高高的塔尖。
固守的传统和信仰
游子在外,也许为了寄托乡思,更多的中国传统和信仰,被一辈辈地传承下来。
大年初一,零点时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清晨起来,家家户户门前烧着高香;老人们穿着唐装,拿着一沓沓的利市,散发给路过的行人,金发碧眼的姑娘小伙,不可思议地拿着红包,困惑不解地推搪着:小孩子们红头绳扎个“冲天炮”,红色的对襟套装,可爱又漂亮;平时离开唐人街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都回到老人们的身边,一家人摆着果碟,泡壶茶,欢欢乐乐地聚集在一起。
国内很少见到的舞狮子,这里却不时能碰到。有时候两头狮子狭路相逢,震天的锣鼓,腾跃的狮王,时不时还会上演一把“狮王争霸赛”,吵得耳朵里很久都是一遍嘈杂声。
和一位潮州的阿伯聊天,说起找不到潮州菜是不是忘本了?阿伯激动得面红耳赤,气呼呼地驾着摩托车,一定要请客吃饭,走了几条街,就为了证明他们还保存着中国原汁原味的美食。
回头想想,其实是我错了。潮州菜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是用料考究、价格昂贵、制作精良的代名词,发展到现在,燕窝、鱼翅、龙虾也不是普通老百姓时时能享受到的,所以以此来衡量是否忘本,是不精准的。
传统和信仰,还体现在房屋建筑上,尤其是传统的寺庙、祠堂和会所。比如潮州会馆的大门,东龙西虎,门扇上还绘制有左右门神;书店也陈列着《易经》等系列丛书,到处摆放着房屋风水学;小小的观音堂,香火旺盛,求签的、问卦的,虔诚地跪拜,喃喃地许下新一年的愿望,香烟缭绕,熏得我眼泪汪汪。
就连信仰,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那一张张相同的面孔,熟悉的表情,感动了心底的某个角落,尽管我们远隔千里,尽管我们隔着高山和海洋,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以及游子的思念。
兰卡威
渡轮上的慵懒时光
从槟城到兰卡威,渡轮需要三个半小时,船不大,坐满了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肤色的游客。很喜欢坐渡轮,小小的渡轮,想想,也不过是大海里的一片浮萍。
年轻人总是不甘被困于小小隅,甲板,就成了人们聚集的地方。
光影很强,晃得人看不清楚周围,如是便有了梦境的感觉,一切都不真实起来。找个合适的位置,或倚、或靠、或躺,抓本书,可心根本不在书上。眯眼看看旁人,海鸥追着浪花起舞,飞溅的水花伸个懒腰,书和满眼的阳光竟然都成了道具。心也跟着放松下来,忘了那些纷纷扰扰的昨天,甚至,都忘了现在,忘了该去哪里,也忘了该回哪里,只觉得简单地存在着,完完全全地放松着。
水花飞溅着,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一道彩虹,一直陪伴着我的旅程。把脚丫伸向蓝天,脚踏蓝天白云,呵呵,彩虹,也不过在我脚底。远处,白色的海鸥,时而俯冲,时而翱翔。看着茫茫的大海,总是忍不住担心:那么娇小的身躯,那么广阔的大海,要是累了倦了,哪里才是它们落足的地方?
猪样的3S生活
经常被朋友骂是猪,其实猪很好!猪样的3S生活更好!
何谓3S生活?Sun(阳光),Sand(沙滩),Sea(大海)!
从兰卡威码头打了个车,来到珍南海滩,背着包,扫视着一排排的旅馆和酒店,掂量着价格和环境,合眼的再去一家家询问。因为不喜喧哗,最后放弃了珍南海滩,而选择了离它只有五分钟路程的无名海滩。
海滩中间最好的位置,被某个银行家占据。一大 片房子,绿树成荫,标准的游泳池,除了花匠和仆人,看不到其他人影。尽管旅店被挤到海滩一角,却正合我意安静到有点过分的海滩,沙子又白又滑,看不到半点垃圾,海水清澈见底,卷着小小的浪花,一路追逐着人的脚步。
猪样的3S生活正式拉开序幕。
找块合意的海滩,铺好地毡,把带来的法宝个个掏出来:浮潜三宝、沙滩鞋、一条纱丽、一个泳圈,外加本张小娴的书。这些东西,足够把日子盛得满满的。想想远在国内的朋友都还穿着棉袄,在寒风呼啸中瑟瑟发抖,我却可以穿着泳衣,晒着阳光,在海水里打滚,多么幸福。
基本上除了吃喝拉撇,海滩就变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想动了,迎着阳光,踩着浪花,挥动双臂,朝着大海奔去。更多的时候,是趴在海边,浪花温柔地抚摸着我,慢慢地随波逐浪,任它把我推向岸边或海洋,或者趴在沙滩上,阳光暖暖地打在背上,枕着张小娴的低语,舒服得让人昏昏欲睡。有时也戴上浮潜装备,追逐着在面前游来游去的鱼,累了,就静静地趴在海面,听着自己的心跳,假装自己也是一条鱼。
一切都慢了下来。
偶尔,也会去海边的酒吧坐坐,找个靠海的位置,一瓶啤酒,就着舒缓的音乐,慢慢地一口口抿着,翻翻杂志,抱个抱枕,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群,猜测他们来自哪里,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偶尔视线相遇,一声简单的问候,再低头继续自己的心事。
夜泳小插曲
旅行之前看朋友的博客,说到晚上裸泳时回归大自然的感受,当时就下定决心, 定要找机会试试。
本来天时地利都很好,可临到关头,怎么也褪不下中国人传统的羞涩,怎么也扒不下身上的泳衣。
锁定较近的点灯火作为目标,奋力游向大海深处。
不同于白天的艳丽,除了波涛声,还是波涛声,放眼望去,远远的游轮上的几点灯火,在黑暗中闪烁,回头看看,海滩在路灯的照射下片昏暗。海面很静,除了手臂拍打水面的声音,就只剩下呼吸声。
偶尔不知是鱼还是什么,从腿上滑过,引起一阵战粟。呼吸越来越粗重,心底竟然开始害怕,越来越害怕,总觉得黝黑的海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神秘:可怕鲨鱼々异形生物?飘荡的有毒海母?张大了嘴等我自投罗网的鲸?史前怪物从海底伸展而来的巨大触须……
猛然折回身子,拼命地划动胳膊和双腿,等到终于能踏到海滩,竟然有了再回人世的惶恐。
九天的假期结束,我成功地获取了一身健康的小麦色。相信下一次的旅行,会更精彩!
想流浪
数着自己的脚步
踏着陌生的土地
好奇的笑脸
简单的眼神接触
温暖
在彼此间流淌
总是
想流浪
热诚的心
陌生的国土
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咖啡色皮肤
我的传奇
别人的故事
漫不经心地擦肩而过
槟城
槟城这名字,来自当年遍布在该岛上的槟榔树,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北岸,是东方城市中最如诗如画及最浪漫的城市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唯一的自由港、第二大城市。首府乔治市(Georgetown)位于槟榔岛屿的东北,背山靠海,港面宽阔,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具有古老历史文化的大城市,华、印移民和当地的马来同胞的文化聚集一堂。
可触摸的历史
来槟城,是件很偶然的事,一直忙忙碌碌,等我抬起头来,才惊觉春节长假已经开始,急急忙忙地定了张机票,急急忙忙地整理行装,急急忙忙地和家人告别,1月22目,终于登上了飞往吉隆坡的航班。
没有同伴,没有装备,对行程一片茫然,陪伴我的 一本书,一个半人高的背包,和一袋打算散发给小朋友的糖果。
本来想去热浪岛,看过电影《夏日嬷嬷茶》的人,都应该记得那片漂亮的海滩,以及海滩上的美丽故事。谁知道天公不作美,正碰上东海岸季风季节,海水淹没了沙滩,也没有渡轮公司愿意上岛。
槟城,自然就变成了我行程的首选。
踏上陆地,脚步竟然有些漂浮。抬头一看,白色的欧式钟楼,静静地注视着一片低矮的旧房子,沿着狭窄的道路,看着两边古旧的两层小楼,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当时的许多年轻人,因为战乱,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漂洋过海下南洋,来到这里。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种,陌生的语言……面对的将会是怎样的惶恐?怕是我们这一辈永远也感受不到的了。他们勤勤恳恳地开荒,不分昼夜地打拼,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外来者,慢慢地扎下根,盖了房,娶了妻,生了子,渐渐形成了街道,再建起自己的寺庙,有了自己的信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发展成现在颇具规模的唐人街,个中辛酸和艰苦,能与谁道?
尽管正是中国的寒冬季节,可这里依然是35cC的高温,阳光很毒,晃得人睁不开眼。看着这样的路面,总觉得该有佝偻着的背影,汗渍浸黄的布短褂,看不出颜色的汗巾,赤着脚,在滚烫的砖石地面上,拉着黄包车跑得飞快。
现在,年轻人要么搬到了更适合生活的现代化新区,要么去了吉隆坡甚至国外发展,唐人街几乎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以及遍地可触摸的历史。
槟城是一个挺有趣的地方,各种族和睦共处。五分钟前,你还走在古旧的中国城里,黄皮肤的商贩,中国式寺庙,讲着华语、粤语、闽南语,而转过一个街角,突然你会发觉自己已经来到了印度,差不多的房子,差不多的格局,不过满眼都是印度的商品,纱丽、香料、满耳的印度歌曲,满街黝黑皮肤的印度商贩和后裔,连寺庙,也一样是印度式的清真寺,再走走,你又来到了本地人聚居地、缅甸街……
在这里,连寺庙都融合了三种民族的风格,槟城最大的寺庙“极乐寺”,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融合:塔座,是纯中国式的,四方形塔座,中国式圆拱,翘起的屋脊和黄色的琉璃瓦;中部,却采用了八边形的建筑布局,印度式的拱券,印度式的雕花和屋檐处理;塔部,又完全是缅甸佛塔的风格,圆形的塔体,黄色的外墙彩式,一圈圈的雕饰,以及高高的塔尖。
固守的传统和信仰
游子在外,也许为了寄托乡思,更多的中国传统和信仰,被一辈辈地传承下来。
大年初一,零点时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清晨起来,家家户户门前烧着高香;老人们穿着唐装,拿着一沓沓的利市,散发给路过的行人,金发碧眼的姑娘小伙,不可思议地拿着红包,困惑不解地推搪着:小孩子们红头绳扎个“冲天炮”,红色的对襟套装,可爱又漂亮;平时离开唐人街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都回到老人们的身边,一家人摆着果碟,泡壶茶,欢欢乐乐地聚集在一起。
国内很少见到的舞狮子,这里却不时能碰到。有时候两头狮子狭路相逢,震天的锣鼓,腾跃的狮王,时不时还会上演一把“狮王争霸赛”,吵得耳朵里很久都是一遍嘈杂声。
和一位潮州的阿伯聊天,说起找不到潮州菜是不是忘本了?阿伯激动得面红耳赤,气呼呼地驾着摩托车,一定要请客吃饭,走了几条街,就为了证明他们还保存着中国原汁原味的美食。
回头想想,其实是我错了。潮州菜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是用料考究、价格昂贵、制作精良的代名词,发展到现在,燕窝、鱼翅、龙虾也不是普通老百姓时时能享受到的,所以以此来衡量是否忘本,是不精准的。
传统和信仰,还体现在房屋建筑上,尤其是传统的寺庙、祠堂和会所。比如潮州会馆的大门,东龙西虎,门扇上还绘制有左右门神;书店也陈列着《易经》等系列丛书,到处摆放着房屋风水学;小小的观音堂,香火旺盛,求签的、问卦的,虔诚地跪拜,喃喃地许下新一年的愿望,香烟缭绕,熏得我眼泪汪汪。
就连信仰,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那一张张相同的面孔,熟悉的表情,感动了心底的某个角落,尽管我们远隔千里,尽管我们隔着高山和海洋,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以及游子的思念。
兰卡威
渡轮上的慵懒时光
从槟城到兰卡威,渡轮需要三个半小时,船不大,坐满了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肤色的游客。很喜欢坐渡轮,小小的渡轮,想想,也不过是大海里的一片浮萍。
年轻人总是不甘被困于小小隅,甲板,就成了人们聚集的地方。
光影很强,晃得人看不清楚周围,如是便有了梦境的感觉,一切都不真实起来。找个合适的位置,或倚、或靠、或躺,抓本书,可心根本不在书上。眯眼看看旁人,海鸥追着浪花起舞,飞溅的水花伸个懒腰,书和满眼的阳光竟然都成了道具。心也跟着放松下来,忘了那些纷纷扰扰的昨天,甚至,都忘了现在,忘了该去哪里,也忘了该回哪里,只觉得简单地存在着,完完全全地放松着。
水花飞溅着,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一道彩虹,一直陪伴着我的旅程。把脚丫伸向蓝天,脚踏蓝天白云,呵呵,彩虹,也不过在我脚底。远处,白色的海鸥,时而俯冲,时而翱翔。看着茫茫的大海,总是忍不住担心:那么娇小的身躯,那么广阔的大海,要是累了倦了,哪里才是它们落足的地方?
猪样的3S生活
经常被朋友骂是猪,其实猪很好!猪样的3S生活更好!
何谓3S生活?Sun(阳光),Sand(沙滩),Sea(大海)!
从兰卡威码头打了个车,来到珍南海滩,背着包,扫视着一排排的旅馆和酒店,掂量着价格和环境,合眼的再去一家家询问。因为不喜喧哗,最后放弃了珍南海滩,而选择了离它只有五分钟路程的无名海滩。
海滩中间最好的位置,被某个银行家占据。一大 片房子,绿树成荫,标准的游泳池,除了花匠和仆人,看不到其他人影。尽管旅店被挤到海滩一角,却正合我意安静到有点过分的海滩,沙子又白又滑,看不到半点垃圾,海水清澈见底,卷着小小的浪花,一路追逐着人的脚步。
猪样的3S生活正式拉开序幕。
找块合意的海滩,铺好地毡,把带来的法宝个个掏出来:浮潜三宝、沙滩鞋、一条纱丽、一个泳圈,外加本张小娴的书。这些东西,足够把日子盛得满满的。想想远在国内的朋友都还穿着棉袄,在寒风呼啸中瑟瑟发抖,我却可以穿着泳衣,晒着阳光,在海水里打滚,多么幸福。
基本上除了吃喝拉撇,海滩就变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想动了,迎着阳光,踩着浪花,挥动双臂,朝着大海奔去。更多的时候,是趴在海边,浪花温柔地抚摸着我,慢慢地随波逐浪,任它把我推向岸边或海洋,或者趴在沙滩上,阳光暖暖地打在背上,枕着张小娴的低语,舒服得让人昏昏欲睡。有时也戴上浮潜装备,追逐着在面前游来游去的鱼,累了,就静静地趴在海面,听着自己的心跳,假装自己也是一条鱼。
一切都慢了下来。
偶尔,也会去海边的酒吧坐坐,找个靠海的位置,一瓶啤酒,就着舒缓的音乐,慢慢地一口口抿着,翻翻杂志,抱个抱枕,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群,猜测他们来自哪里,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偶尔视线相遇,一声简单的问候,再低头继续自己的心事。
夜泳小插曲
旅行之前看朋友的博客,说到晚上裸泳时回归大自然的感受,当时就下定决心, 定要找机会试试。
本来天时地利都很好,可临到关头,怎么也褪不下中国人传统的羞涩,怎么也扒不下身上的泳衣。
锁定较近的点灯火作为目标,奋力游向大海深处。
不同于白天的艳丽,除了波涛声,还是波涛声,放眼望去,远远的游轮上的几点灯火,在黑暗中闪烁,回头看看,海滩在路灯的照射下片昏暗。海面很静,除了手臂拍打水面的声音,就只剩下呼吸声。
偶尔不知是鱼还是什么,从腿上滑过,引起一阵战粟。呼吸越来越粗重,心底竟然开始害怕,越来越害怕,总觉得黝黑的海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神秘:可怕鲨鱼々异形生物?飘荡的有毒海母?张大了嘴等我自投罗网的鲸?史前怪物从海底伸展而来的巨大触须……
猛然折回身子,拼命地划动胳膊和双腿,等到终于能踏到海滩,竟然有了再回人世的惶恐。
九天的假期结束,我成功地获取了一身健康的小麦色。相信下一次的旅行,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