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阳县鼢鼠的发生概况,分析了鼢鼠的发生原因,并运用物理空间阻隔法对彭阳县鼢鼠进行防治。结果表明,采取物理空间阻隔法进行鼢鼠防治的地段,鼠口密度控制在4.5只/hm2以下,林木被害率控制在5%以下,林木被害死亡率低于3%,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鼢鼠;发生原因;物理空间阻隔防治法;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4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124-02
1 鼢鼠发生概况
彭阳县现有林地13.59万hm2,其中未成林4.87万hm2,占 35.9%;中幼林4.00万hm2,占29.4%。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及人工林的增加、封山禁牧和林草间作政策的落实,彭阳县生态逐步得到改善,同时也为鼢鼠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017年,彭阳县鼢鼠发生面积3.28万hm2,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发生面积分别为2.01万、1.14万、0.13万hm2,成灾面积0.07万hm2,完成鼢鼠防治面积1.80万hm2,捕打鼢鼠3.2万只。鼢鼠在退耕地、荒山、荒沟造林地均有发生,尤其是油松、樟子松、杏树造林地发生危害较为严重,对新栽植的苗木造成严重的危害[1]。工程造林整地破坏了原有地被植物,鼢鼠的取食目标明确,致使未成林地、中幼林地遭受不同危害,幼树平均被害株率18.5%,严重的高达30%以上,特别是山杏、油松、樟子松造林地受害严重。退耕还林地的鼢鼠种群密度为8~15只/hm2,高于其允许水平(4.5只/hm2)。每年鼢鼠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300万元,严重影响了彭阳县经济发展。
2 鼢鼠发生原因
2.1 气象因素
鼢鼠适宜在干旱环境中生活,其生活环境相对湿度为62%,过多的降水会增加土壤和植物的含水量,使鼢鼠洞道内湿度过大,所吃食物水分含水量过高,增加鼢鼠(尤其是雌性)的死亡率。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带,为鼢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自然死亡率低,种群数量波动小,繁殖力强[2]。
2.2 林分构成
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带,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林种单一,山杏、山桃、刺槐、油松、樟子松等树种为主栽品种,而这些树种都为鼢鼠喜食品种。因此,苗木难以存活,造林成功率低。
2.3 鼢鼠生物学特性
一是世代平均寿命长。鼢鼠期望寿命和世代平均寿命均较长,会出现多代个体同时繁殖的现象,因为当年所产的部分幼仔第2年就有生殖能力,世代交替严重;同时较长的世代平均寿命能够保持种群的稳定发展[3]。二是生活环境相对稳定。鼢鼠终生营地下洞道生活,较少受到天敌危害和人类干扰。三是增长潜力强。鼢鼠的数量增长虽较一般鼠类稍慢,但如果不加以控制,2年后数量即可加倍;鼢鼠的净生殖率为2.4,即经过1个世代每只雌鼠平均可生产2.4只雌性幼鼠,这表明鼢鼠种群仍有较强的增长潜力;鼢鼠多代个体同时参加繁殖,有利于种群增长[4]。四是具有较强的扩散蔓延危害性。鼢鼠营独居生活,具有地域性、攻击性,在食物短缺或食物源不丰富时,会扩大地域范围取食。
3 物理空间阻隔法防治鼢鼠
彭陽县采取联防联治的措施防治鼢鼠。一是退耕地鼢鼠防治严格贯彻执行“谁退耕,谁防治,谁受益”的政策。二是在悦龙山、大沟湾、南山等重点公益林区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区,组织捕鼠能手防治鼢鼠,划定山头地块,明确防治目标、任务、资金兑现办法,签订防治鼢鼠合同。三是各乡镇组建防治专业队在生态提升工程造林区进行巡回防治。四是与全县护林员签订鼢鼠防治责任书,明确捕打数量和防治任务。经过全县努力防治,预计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大沟湾等部分流域经过连续3年以上的防治,苗木被害率降到5%以下,达到了有鼠不成灾的目的。防治鼠害有多种方法,笔者采用物理空间隔离法对彭阳县的鼢鼠进行防治,具体方法和防治效果介绍如下。
3.1 防治方法
根据物理空间隔离原理,利用铁丝网与造林定植坑结合隔离防治鼢鼠,预防效果98%,有效期8年。首先裁剪出网孔1.5~2.0 cm2、网粗0.2~0.3 mm、网高70~80 cm的镀锌铁网,然后将铁网围在定植坑四周,直径60 cm,网上缘距离地表5~10 cm,并用底肥固定,回填表土至苗木规定的定植深度。苗木定植时,把苗木放在铁网正中央,回土至3/4时轻轻上提苗木,并把网内外填土压实,把土填至距离地表3~5 cm处,外部留3~5 cm高的阻隔网。
3.2 防治效果
采用样株调查法,将标准地(面积1 hm2)大致分为10~15块样方,从中随机确定3块,要求样方内林木株数不少于100株。调查结果表明,采取物理空间阻隔法进行鼢鼠防治的地段,鼠口密度控制在4.5只/hm2以下,林木被害率控制在5%以下,林木被害死亡率低于3%,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
4 结语
彭阳县在鼢鼠防治过程中,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防控、分类施策、依法监管”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物理空间隔离法能将鼠口密度控制在4.5只/hm2以下,林木被害率控制在5%以下,林木被害死亡率低于3%,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适宜运用于鼢鼠的防治工作中。但鼢鼠不能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防治,彭阳县相关部门必须综合应用自然天敌控制、物理空间隔离、化学毒饵等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林地鼠害[5-6]。
5 参考文献
[1] 李慧.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2014(5):40-41.
[2] 马颖凌.青海省民和县未成林造林地高原鼢鼠危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53.
[3] 刘自林.宁夏海原县鼢鼠生物学习性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6(20):26-27.
[4] 杨晓慧.青海省草地鼠害防治及高原鼢鼠食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5] 胡永飞,周蕾.志丹县鼢鼠防治综合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3):81-83.
[6] 刘立锴.浅谈青海省高原鼢鼠防治[J].青海草业,2013(2):36-38.
关键词 鼢鼠;发生原因;物理空间阻隔防治法;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4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124-02
1 鼢鼠发生概况
彭阳县现有林地13.59万hm2,其中未成林4.87万hm2,占 35.9%;中幼林4.00万hm2,占29.4%。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及人工林的增加、封山禁牧和林草间作政策的落实,彭阳县生态逐步得到改善,同时也为鼢鼠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017年,彭阳县鼢鼠发生面积3.28万hm2,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发生面积分别为2.01万、1.14万、0.13万hm2,成灾面积0.07万hm2,完成鼢鼠防治面积1.80万hm2,捕打鼢鼠3.2万只。鼢鼠在退耕地、荒山、荒沟造林地均有发生,尤其是油松、樟子松、杏树造林地发生危害较为严重,对新栽植的苗木造成严重的危害[1]。工程造林整地破坏了原有地被植物,鼢鼠的取食目标明确,致使未成林地、中幼林地遭受不同危害,幼树平均被害株率18.5%,严重的高达30%以上,特别是山杏、油松、樟子松造林地受害严重。退耕还林地的鼢鼠种群密度为8~15只/hm2,高于其允许水平(4.5只/hm2)。每年鼢鼠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300万元,严重影响了彭阳县经济发展。
2 鼢鼠发生原因
2.1 气象因素
鼢鼠适宜在干旱环境中生活,其生活环境相对湿度为62%,过多的降水会增加土壤和植物的含水量,使鼢鼠洞道内湿度过大,所吃食物水分含水量过高,增加鼢鼠(尤其是雌性)的死亡率。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带,为鼢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自然死亡率低,种群数量波动小,繁殖力强[2]。
2.2 林分构成
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带,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林种单一,山杏、山桃、刺槐、油松、樟子松等树种为主栽品种,而这些树种都为鼢鼠喜食品种。因此,苗木难以存活,造林成功率低。
2.3 鼢鼠生物学特性
一是世代平均寿命长。鼢鼠期望寿命和世代平均寿命均较长,会出现多代个体同时繁殖的现象,因为当年所产的部分幼仔第2年就有生殖能力,世代交替严重;同时较长的世代平均寿命能够保持种群的稳定发展[3]。二是生活环境相对稳定。鼢鼠终生营地下洞道生活,较少受到天敌危害和人类干扰。三是增长潜力强。鼢鼠的数量增长虽较一般鼠类稍慢,但如果不加以控制,2年后数量即可加倍;鼢鼠的净生殖率为2.4,即经过1个世代每只雌鼠平均可生产2.4只雌性幼鼠,这表明鼢鼠种群仍有较强的增长潜力;鼢鼠多代个体同时参加繁殖,有利于种群增长[4]。四是具有较强的扩散蔓延危害性。鼢鼠营独居生活,具有地域性、攻击性,在食物短缺或食物源不丰富时,会扩大地域范围取食。
3 物理空间阻隔法防治鼢鼠
彭陽县采取联防联治的措施防治鼢鼠。一是退耕地鼢鼠防治严格贯彻执行“谁退耕,谁防治,谁受益”的政策。二是在悦龙山、大沟湾、南山等重点公益林区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区,组织捕鼠能手防治鼢鼠,划定山头地块,明确防治目标、任务、资金兑现办法,签订防治鼢鼠合同。三是各乡镇组建防治专业队在生态提升工程造林区进行巡回防治。四是与全县护林员签订鼢鼠防治责任书,明确捕打数量和防治任务。经过全县努力防治,预计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大沟湾等部分流域经过连续3年以上的防治,苗木被害率降到5%以下,达到了有鼠不成灾的目的。防治鼠害有多种方法,笔者采用物理空间隔离法对彭阳县的鼢鼠进行防治,具体方法和防治效果介绍如下。
3.1 防治方法
根据物理空间隔离原理,利用铁丝网与造林定植坑结合隔离防治鼢鼠,预防效果98%,有效期8年。首先裁剪出网孔1.5~2.0 cm2、网粗0.2~0.3 mm、网高70~80 cm的镀锌铁网,然后将铁网围在定植坑四周,直径60 cm,网上缘距离地表5~10 cm,并用底肥固定,回填表土至苗木规定的定植深度。苗木定植时,把苗木放在铁网正中央,回土至3/4时轻轻上提苗木,并把网内外填土压实,把土填至距离地表3~5 cm处,外部留3~5 cm高的阻隔网。
3.2 防治效果
采用样株调查法,将标准地(面积1 hm2)大致分为10~15块样方,从中随机确定3块,要求样方内林木株数不少于100株。调查结果表明,采取物理空间阻隔法进行鼢鼠防治的地段,鼠口密度控制在4.5只/hm2以下,林木被害率控制在5%以下,林木被害死亡率低于3%,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
4 结语
彭阳县在鼢鼠防治过程中,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防控、分类施策、依法监管”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物理空间隔离法能将鼠口密度控制在4.5只/hm2以下,林木被害率控制在5%以下,林木被害死亡率低于3%,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适宜运用于鼢鼠的防治工作中。但鼢鼠不能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防治,彭阳县相关部门必须综合应用自然天敌控制、物理空间隔离、化学毒饵等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林地鼠害[5-6]。
5 参考文献
[1] 李慧.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2014(5):40-41.
[2] 马颖凌.青海省民和县未成林造林地高原鼢鼠危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53.
[3] 刘自林.宁夏海原县鼢鼠生物学习性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6(20):26-27.
[4] 杨晓慧.青海省草地鼠害防治及高原鼢鼠食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5] 胡永飞,周蕾.志丹县鼢鼠防治综合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3):81-83.
[6] 刘立锴.浅谈青海省高原鼢鼠防治[J].青海草业,2013(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