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株型驯化研究进展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类不断地对野生植物进行选择和驯化,形成了当前的主要农作物。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介入,主要农作物在驯化过程中株型发生显著变化。相关研究表明,主要作物株型的驯化通常是由一些关键基因表达量或基因型的改变所引起。本文对玉米、水稻和小麦株型驯化相关基因和遗传位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理想株型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为探明大草蛉对梨瘿蚊的捕食作用,研究在2.6 L饲养空间下不同温度(19、21、23、25、27、29、31℃)及在(25±1)℃下不同饲养空间(1.3、4.6 L)对大草蛉捕食梨瘿蚊3龄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草蛉3龄幼虫对梨瘿蚊3龄幼虫捕食能力大于成虫,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公式。大草蛉3龄幼虫和成虫对梨瘿蚊3龄幼虫的捕食上限(1/Th)和搜寻效应(S)均与温度呈二次函数关系,高峰值出现在25℃和27℃;对梨瘿蚊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a′)、捕食上限(1/Th)和搜寻效应(S)随试验空间
以番茄圣尼斯7845为试材,探讨椰糠、菇渣、草炭、珍珠岩、蛭石5种基质不同配比水肥一体化对设施内番茄生长发育和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椰糠∶菇渣∶珍珠岩=5∶4∶1为复合基质栽培时,番茄植株生长特性、产量、根区溶液EC值、根际基质微生物含量最优,显著优于其它复合配比基质。
为探索小麦-玉米集约化、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小麦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选择大面积种植的济麦22(J)和藁优5766(G)为材料,以当地传统播期和播量为对照,设置晚播10天、15天和20天共4个播期处理,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匹配各播期处理的适宜播量,研究其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晚播降低两个品种小麦的出苗率、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数;晚播并合理增加播量能够不显著影响有效穗数,两品种与对照比其波动幅度分别在-4.63%~10.49%和-4.71%~4.51%之间。两品种晚播处理千粒重表现
本试验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授粉后不同间隔时间降雨(用人工喷水模拟降雨)对玉米产量以及籽粒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后降雨显著降低玉米产量,相较于对照分别降65.82%(0 h)、54.36%(1 h)、42.07%(2 h)、35.75%(6 h)、29.49%(12 h)和12.03%(24 h),显著降低穗长和穗粗。较对照,授粉后降雨果穗结实性降低,百粒重提高,籽粒蛋白质相对含量提高3.4个百分点(0 h),籽粒淀粉相对含量降低3.35个百分点(0 h)。可见授粉后降雨对玉米产量以及籽粒性状产生显
以高氮效玉米品种新玉156、先玉335和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不施氮(对照)、80%施氮量、100%施氮量(正常施氮量)对高氮效玉米品种干物质累积分配与籽粒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80%施氮量处理能够增加3个高氮效品种的株高、茎粗,显著影响成熟期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且表现为先玉335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郑单958向穗的分配比重明显高于新玉156、先玉335。新玉156、郑单958施氮处理籽粒含水量均低于不施氮处理,且以80%施氮量处理最低,先玉335施氮处理籽粒含水量虽略有增
玉米青枯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土传病害,在世界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玉米青枯病的病原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差别很大。本研究连续3年(2014—2016年)对山东省6市玉米种植区青枯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发现山东省玉米青枯病主要为镰孢菌属(Fusarium spp.)和腐霉属(Pythium spp.)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不同年份和地点的主要致病菌组成有一定差异。镰孢菌属病原菌主要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
为探究盐胁迫对怀玉山三叶青2个栽培种(‘怀玉1号’‘怀玉2号’)试管苗生理特性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为其大棚基质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设置不同质量浓度(0、2、4、6、8、10 g·L-1)的NaCl胁迫处理,分析其对怀玉山三叶青2个栽培种试管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盐胁迫(2~4 g·L-1)时,怀玉山三叶青2个栽培种试管苗无死亡,对株高和植株干质量无显著影响;中高盐胁迫(6~10 g·L-1)时,2个栽培种试管苗的死
2018—2020年对山东一规模化驴场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目前驴养殖最大的病害是细菌病,其中大肠杆菌感染最为严重,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并发现了缺失K88、K99等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通过不同防治方案的效果比对,发现短小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等驴源肠道的益生菌对治疗与调理细菌导致的腹泻效果显著。本研究明晰了集约化驴场细菌感染和流行状况,可为驴场细菌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策略。
为明确夏玉米花粒期鳞翅目害虫的种群动态,于2019年和2020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对夏玉米花粒期鳞翅目害虫进行田间幼虫调查和测报灯下成虫监测。结果表明,漯河市夏玉米花粒期鳞翅目害虫分属2科6种,其中夜蛾科主要包括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螟蛾科主要包括亚洲玉米螟
本研究以济麦22为材料,采用培养皿及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黄腐酸对镉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g/L CdCl2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适宜浓度的黄腐酸可以缓解镉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随着黄腐酸浓度的升高,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0 mg/L黄腐酸对镉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最好。适宜浓度黄腐酸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幼苗的抗逆性,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估分析得出,在50 mg/L CdCl2胁迫下黄腐酸最适浓度为100 mg/L。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