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zh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951年到2016年长江中下游的气候与土壤数据,采用冗余分析与蒙特卡洛检验方法,分析其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60 a的气候趋向暖干,即气温平均每10 a上升约0.1℃,降水平均每10 a下降34 mm.该趋势导致降水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每10 a的降幅为15.68 kg·hm-2,其他生产潜力整体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气候生产潜力平均每10 a上升88.30 kg·hm-2,蒸散生产潜力和标准气压生产潜力平均每10 a均上升96.86 kg·hm-2.从分布看,气候生产潜力从西南到东北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土层厚度、有机质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递减的趋势;土壤密度、土壤pH值、速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从西南到东北呈递增的趋势.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土壤因子对其气候生产潜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层厚度、有机质与气温生产潜力;土壤pH与降水生产潜力均呈正相关性.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各气候生产潜力均呈负相关性.其中,速效钾是影响长江中下游气候生产潜力的主导因子(P<0.05).单从气候因子估算长江中下游植被生产潜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考虑土壤因子的影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