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德怀元帅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抗美援朝,戎马一生,打过无数硬仗、恶仗。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威名远播,功高盖世。然而,他鲜为人知的三次婚恋,竟以三次悲剧结束,给这位元帅和世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青梅竹马 难结连理
湖南省湘潭县苍翠的乌石山下,有一个用石头和泥土垒成的彭家围子,住着一位忠厚贫苦的农民彭民信。公元1898年10月24日,就在这偏僻而闭塞的穷山沟,彭德怀诞生了,小时候他的名字叫彭德华,乳名叫钟伢子。8岁时母亲受不了旧社会的重压,贫病交加迫使她离开了人世。这时,他的父亲因生活贫困和操劳过度,年纪不大就患上了哮喘病,元钱医治,丧失了劳动力。家里还有风烛残年的老祖母、叔祖父和3个幼小的弟弟,最小的弟弟在他母亲去世后不久也因饥饿死去。彭德华在家是老大,他砍柴、放牛、种菜,稍大一点就给人家当挑夫,默默地承受着一家人的生活重担。
彭德华的母亲周氏,也是一个穷苦人,娘家在离乌石乡不远的景泉冲,慈祥的舅父见3个外甥没有娘,很是同情,常常起早贪黑翻山越岭来到彭家围子,帮助苦命的甥儿挖土、挑粪,干些重活。每次干完,茶水都没喝一口,又打起飞脚往回赶。舅父有一个女儿叫瑞莲,聪明、可爱、勤劳善良,与彭德华同庚,只小月份,是表妹。有时农活忙不过来,舅舅还带着瑞莲一块儿来彭家帮忙。彭德华从小不爱讲话,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村里的人都觉得他是木头脑壳,给他取个绰号叫“真木人”。说也怪,但只要表妹一到,他便感到高兴,不但同表妹有说有笑,而且干活的劲头更足。他带表妹上山砍柴,逗她玩。处处关心她,保护她。彭德华虽然只读了两年书,但他勤奋好学,记忆力强,知道的事很多,便常常给表妹讲一些道理和故事,瑞莲瞪着黑亮亮的眼睛,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他心中有什么事也只同表妹讲,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表妹能理解自己,所以无论是痛苦或高兴,愤怒或忧伤,都向表妹倾诉。瑞莲善解人意,总是认真地听着,她富于表情的脸上分享着他的欢乐、痛苦与忧愁。他们共同在劳动中成长,情谊越来越厚。渐渐地,表妹也特别舍不得表哥,过年过节自己那点儿好吃的东西,都悄悄藏起来,等到同表哥在一起时愉快地共同受用。
表哥家祖母年迈,没有女性。瑞莲稍大一点儿就经常自行到表哥家,帮助缝补浆洗。两间茅草房子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她还学会了织土布,给表哥缝制衣服。他则帮舅舅插秧、打禾,乡亲们都觉得这对表兄妹,情投意合,日后定能结为秦晋之好,白头偕老。村里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在父亲和舅父的撮合下,彭德华和瑞莲的婚事已正式定了下来。
那时,湘军正在长沙招兵买马,彭德华第二天便赶到长沙,被湘军顺利录取,由于他能吃苦耐劳,打仗勇敢又机灵,深得官兵喜爱,不出3年,当上了连长。湘军是旧军队,长官们吃喝嫖赌,什么都来。彭德华有了薪水,十分节省又不贪财,更不近女色,只思念着表妹瑞莲,他除了自己最简朴的生活所需,按月寄钱回家,还月月资助“救贫会”,以微薄的收入,支撑几方生活。
1921年新春,彭德华已经23岁,打算回家和瑞莲结婚,家里有个女人也好照顾老人和弟弟。岂料人未成行,噩耗传来,舅舅被财主逼债身亡,财主仍不罢休,要卖掉瑞莲去抵债。瑞莲宁死不从,趁机逃跑,财主带人追赶,瑞莲被逼到一个悬崖上,前无去路,后有人追,无奈之下她横下一条心,仰天大喊:“真木人,表哥,此生无缘,来世在一起吧!”接着,纵身向山下跳去。当人们赶到崖下时,她已气绝人亡。
彭德华听到这个消息,没说一句话,气得两眼发直,拳头捏出了火星。他遥望家乡的方向,把悲伤化作仇恨,在心里暗暗发誓:这个万恶不平的社会,总有一天要砸烂它!
劳燕分飞 好梦难圆
彭德华秘密杀掉华容县地主欧盛钦,几个月后被人告密,彭德华被捕。一天,在押往长沙途中,彭德华行至偏僻的高山密林中,说是方便一下。趁着两个兵丁在吸烟时,猛地从袋子里掏出一包事先准备的辣椒粉向他们的头部撒去,然后闪身钻入密林,伺机逃脱,回到家乡。
他的突然归来,令全家喜出望外。当时,他家5口人,二弟金华学做手艺,在外边捻棕绳,三弟荣华在家种地,82岁高龄的祖母卧病在床,50多岁的父亲,仍然旧病缠身。急需要个女人在家理事。他日出而作,戴月而归,沉默不语。一天,卧病的祖母把他叫到床前,说:“钟伢子,你今年24岁了,不能老打单身,该讨个堂客了,你父亲身体不好,我也卧床动弹不得,家中没个女人照应,乱七八糟的,不像个家呀!再说你是我的长孙。我要活着看到我的长孙媳妇,也不能让我死不闭眼呵!”
彭德华很理解祖母的心情,于是他同意对亲。但他提出。不能完全由父辈包办,自己看中了才行。老辈们知道孩子心事,同意由他自己选择。
他堂嫂的父亲俞桥老倌也来给彭德华提亲,妹子姓刘,小名满妹子,家住桃木冲。不仅长得聪明伶俐,而且爱劳动,做家务更是有板有眼,待人接物也很得体。俞桥老倌一说,彭德华就同意了。
不久,俞桥老倌正式去刘家说媒,刘母终于同意了,但提出要明媒正娶。
彭家答应了女方的要求,1922年农历三月初七。彭家吹吹打打,用花轿把满妹子接过去,和彭德华拜堂成亲。
当时彭德华已有24岁,而满妹子才12岁,悬殊很大。成亲的当晚,彭德华送走客人,回到洞房,见满妹子满脸通红,羞羞答答坐在床沿上,不知如何是好。他走过去,坐在她的身旁,温和地说:“你不要怕,把我当你的大哥就是了。不过,我这个人脾气暴,我发脾气的时候,你就让一点,好啵?”满妹子扑闪着眼睛,天真而调皮地说:“你不晓得,我的脾气也好大咧!在家我爷我娘都让我三分哩。”
彭德华哈哈大笑:“那好吧,我来脾气时你让我,你发脾气时我让你,站开点,就不会吵嘴了哕,好不好?”
满妹子笑着点了点头。这是彭德华第二次对女孩子的无言许诺,他深知其中份量。所以当夜他们虽同床但未圆房,他要等到满妹子长大成人之后,才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夫妻,而现在他只是她的“大哥哥”。
当时彭德华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一天晚上,他对她说:“我给你起个名字吧。”彭德华说:“起名字有讲究呢。古人说,男者为乾,女者为坤,你日后要立志当女中的模范,就叫坤模吧,好不好?”满妹子听了,高兴地说:“要得,这个名字蛮有意思。”他又对她说:“你要成为女中模范,就要有知识,要有知识就要读书识字,你愿意学习吗?”她连连点头。
第二天一大早,彭德华甩开大步,走了20多里山路,到石潭街上买了一本小学习字课本,在封面上工整地写上刘坤模的名字,然后翻开书本,认真地教她。同时,还给她讲许多好听的故事,如古代卓文君、花木兰,现代的秋瑾等等,还说广州那边的女子不裹脚,什么事都能干啦,这使满妹子眼界大开,懂得了许多的 道理。并且也放了脚。
这年7月,彭德华接到好友黄公略、李灿的来信,相约去报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学堂,这正合彭德华的心意。因为他早就想到战场上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为了避免杀欧盛钦事件的影响,他改名彭德怀。他们三人都录取了,彭德怀回到家里,把照顾祖母和父亲的事安排给两个弟弟,又把刘坤模送到自己的启蒙老师、姨父肖云樵的家里,请他收为学生,用心课教。肖老先生从未收过女生,却从姨外甥彭德怀的身上看到了男子汉大丈夫的气质,破例收下第一个女学生,并表示一定要教好他的妻子,让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理想追求中去。
临别时,彭德怀反复叮嘱刘坤模说:“学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停下来。”
刘坤模牢牢记住彭德怀的话,学习很刻苦。很快,她就能写简单的信了。此后,写信成了他们联络感情的唯一方式。
1924年夏,彭德怀的祖母去世,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又离开了人世。这时,他也从讲武学堂毕业,在湘军任连长,具备了带家属的条件,他便把刘坤模接出来。让她走出偏僻的乡间。首先来到湘潭,他不要她在家侍候他。而是送她到女子职业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缝纫、刺绣技术。后来,刘坤模随着彭德怀的调动,到过靖港、南县、华容,每到一处地方,彭德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刘坤模去当地读书。
1928年6月。彭德怀所在的湘军独立五师奉命开赴平江“剿匪”。彭德怀对刘坤模说:“部队要打仗了,你回湘潭去吧,高小已读完了,下半年去长沙考女子中学。只要你好好读书,我节下钱来,供你上中学、大学。”
刘坤模就要离开彭德怀,心情怅然若失,他们两人都难舍难分,但军务紧急,只有匆匆忍痛分别。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哪知一别就是整整10年。
1928年7月22日,风云突变,彭德怀在平江率部起义,给了蒋家王朝当头一棒。蒋介石愤怒已极,悬赏10万大洋买彭德怀的人头,同时要抓他的亲属,派兵到彭家围子抓人,封门,挖祖坟,闹得鸡犬不宁,幸而有人事先报信,彭德怀的亲戚们才得以逃脱。
这时,彭德怀带兵上了井冈山,同毛泽东打游击。刘坤模住在娘家桃木冲,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视她为眼中钉的“共匪婆”。她东躲西藏,吓得提心吊胆,没睡个安稳觉,后来稍微平静一点,她化名刘飞,进了长沙南华女子中学读书,没多久,被人认出,她连夜逃离,潜回湘谭,在石潭小学教书,她悄悄打听彭德怀,却始终不见他的消息。
1931年彭德怀率红五军攻打长沙。匆匆写了一封信给刘坤模,信中说:“刘坤模,我们快要胜利了,我们快要见面了……”可是,红五军攻打长沙失利,部队很快退出了长沙,上了井冈山。
刘坤模接到彭德怀的信后,高兴万分,她日也盼,夜也盼,等呵等,哪知彭德怀卷入了多次反“围剿”战斗,接着进行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转战延安,出生入死,那时延安被敌人封锁得如同铁桶一般,根本无法与刘坤模取得联系。正是多年艰苦困难的战争磨练,彭德怀在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名震中外。但他的感情越来越朴实、真挚,当时不少仰慕他的女战友,甚至外国女记者对他倾心,但他的感情之舟牢牢地系在原定的港湾。有谁能从他的心中将满妹子的形象抹去呢!
1937年,国共迎来了第二次合作,出现了共同抗日的大好局面,国民党也暂时撤出对解放区的封锁。彭德怀马上给家中写信,要弟弟彭金华和刘坤模一块赴延安上抗大学习,投身革命。彭金华接到哥哥的信后,立即通知嫂嫂,一起动身去延安。于是,刘坤模怀着无限情怀与旧爱,踏上了北去的寻夫之路。这时的彭德怀,已是八路军副总司令,繁忙的工作,他多么需要一个贤内助照顾自己的生活呵,他盼望他的刘满妹早日来到他的身边,同他一起学习,生产和打仗。
当彭金华和刘坤模到达延安时,彭德怀正好从山西八路军总部回延安开会。他听说妻子、弟弟和侄儿都来了,欣喜若狂。此时此刻,这对离别10年重逢的夫妻,怎不情思澎湃,惊喜万分!他们久久拥抱在一起。
然而,他细细打量刘坤模时,却出乎意料地如同浇了一盆冷水。刘坤模身穿艳丽旗袍,足登高跟鞋,烫了卷卷头发,神态很不自然,完全不是过去那种天真纯朴的刘满妹了,更与延安的艰苦战斗环境相悖。彭德怀不由惊问:“这些年你是怎么生活过来的?”
刘坤模细声问答:“我靠讨米过日子。”
“你这身打扮不像讨米的样子嘛!”
彭德怀说着,他因公务繁忙,让警卫员安排他们去接待处休息,还带去一件羊皮大衣和一床驼绒被给刘坤模,这是他一直为她收藏着的。
晚上。彭德怀把彭金华叫到自己的住处,兄弟俩互诉分别后的情况,既难过又高兴。后来他问刘坤模的情况,彭金华只悦她在石潭小学教过书,别的就不知道了,最后他吞吞吐吐地说:“大家告诉我,说她登报与你离婚,但我没有看到过报纸。”彭德怀听后沉默未语,当晚与弟弟同床共寝。
这次重逢给彭德怀和刘坤模都没有带来喜悦,失望和痛苦扰得彭德怀彻夜难眠,刘坤模也在接待处的床上翻来覆去地折腾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刘坤模发现彭金华不在接待处过夜,便来到彭德怀的住处,发现彭金华正在这里。她千里迢迢奔向延安,却是独宿接待处,蓦地使她感到彻骨的寒冷,浑身打着哆嗦,不禁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哭着问彭德怀:“我们是夫妻,你不留我住,却与弟弟住在一起,难道夫妻感情还不如兄弟吗?”彭德怀有些黯然。难过地说:“你不是登报与我离婚了吗?那就不是夫妻了。”
刘坤模抹着眼泪,否认道:“我没有,那是国民党造谣,不能相信。”
彭德怀说;“国民党造谣,登假报是很有可能的,但我是个共产党员,做事不能随便,必须把事情弄清楚,这样对你和我都有必要。”
刘坤模马上放声大哭,诉起苦来,说她为了彭德怀,东躲西藏,无处安身,受了很多苦楚,为了掩护自己,不得不改换装束。
彭德怀听得很是难过,但他马上就要去山西前线。他只好把她同弟弟安排去抗大学习。
去山西的路上,吉普车颠颠簸簸,彭德怀的心情极不平静。疑团丛丛:从她的一身装束来着,同当时的反动的贵族隔得很近,莫非……他不愿意再想下去了。
严肃认真,是彭德怀的一贯作风。12月的一天,彭德怀从前线回到延安。他没有来得及调查刘坤模的情况,但却自动反映到了他的案头,原来他收到一封从武汉寄来的信。他忙让人把刘坤模叫来,生气地说:“你应该对我说实话,既然你已同别人结婚生了孩子,为什么还在瞒着我呢?”
刘坤模企图否认,彭德怀缓缓地打开抽屉,从里拿出一封信和一张照片摆在桌子上,说:“你自己看吧,像片上的小孩很像你嘛!”
刘坤模看过信,一时哑口无言。原来,她在武汉与人合居,后夫叫徐任吾,知道她去延安找彭德怀去了,亲笔实情相告,这照片是她来延安之前在武汉和后夫 抱着他们的女儿的合照。刘坤模泪流满面,血肉横飞的年代,没有非凡的意志与过人的机智,是很难守志的。她吞吞吐吐地说:“我是走投无路呀!”
彭德怀木然地坐在椅子上,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平静地说:“我们的夫妻关系已经结束了,你也不用哭了。”
“我不!我不……”刘坤模反复地说着,更加放声大哭起来。彭德怀站起来,安慰她说:“你为了我受苦了,我对不起你。这件事我不怪你,我们虽然不再是夫妻,但还是革命同志嘛。”
悔恨、痛苦充塞了刘坤模的胸膛,知道这回破镜不能重圆了,她仍然大哭不止。彭德怀劝慰道:“不要哭了,你已经有了孩子,细伢子不能没有娘呵,没娘崽好造孽呵,你还是回到孩子身边去吧!”
此时,刘坤模更进一步认识了彭德怀的伟大人格,认识到自已同彭德怀骨子深处的差距。也平静下来,说:“我要参加革命,我不回去了!”彭德怀说:“你要参加革命很好,也可以要你丈夫来延安嘛。”刘坤模说:“我已想好了,决定同他分手。”彭德怀说:“你们夫妻之间的事我不能干预。但共产党不共妻,你已是别人的妻子了,我不能共人家的妻子。”
刘坤模没有回武汉去,也没有要徐任吾来延安,后来他们都同另外的人结了婚,但彭德怀还是像大哥哥一样关心刘坤模。一次他在延安遇见了她,仍然关心地嘱咐她“好好学习,努力上进”。她也没有辜负彭德怀的愿望,在抗大刻苦学习成长,忠心耿耿为党工作了大半辈子。建国以后,她丈夫成长为一位高级领导干部,自己也当上哈尔滨市政协委员。
1953年,彭德怀的弟媳及侄女彭秀兰。到北京看望他,一起吃饭时谈起刘坤模,他感叹地对她们说:“那时环境太恶劣了,她也不容易,不能怪她。”
陈赓用计 巧结良缘
1938年,彭德怀已是40岁了,由于前妻刘坤模有负于他,他曾说过决不再娶,仍是孤身一人。加上他那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威名,许多想为他牵线做媒的好心人在碰了几回钉子之后,都敢想而不敢提。
时局的发展,根据地每个指战员面临的工作越来越繁重。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其他高级领导,对彭德怀的婚事都给予热忱关心。1938年初秋的一天,彭德怀从前线回到延安开会,会议结束后,正准备起程,只见毛泽东满脸笑容地迎面走来,一边抽烟,一边嚷道:
“老彭,今天我们都放松,好不好?”接着,他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呀?你看,八路军的将军哪个没成家的。”
“主席,你也替我着急!”彭德怀(口扑)哧一笑,继续幽默地说:“尝尝和尚的滋味,也好嘛!”
毛泽东哈哈大笑:“不至于,不至于,会有人替你操心的。”
霎时,热乎乎的暖流涌上彭德怀的心头。随后,他快马加鞭,又风尘仆仆地奔向八路军总司令部。
当年,身为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确实有些女革命青年盯上了他,但他都是流水无心。尤其是一位造访延安的西方未婚的女记者史沫特来,这位洋姑娘竟坦诚热烈地向他表达过求爱之心。在丁玲等人的陪同下她除在延安做过大量的采访外,还几次去前线采访过彭德怀。她从采访中了解到彭大将军的赫赫战功,认为彭德怀是反侵略战争的民族英雄,从心里敬佩他、爱慕他。夜晚,她一进入梦乡,彭德怀那威武不屈的高大英雄形象,便出现在她的身边。那时候,彭德怀患胃溃疡病,史沫特来穿过漫长而白皑皑的雪野,将她自己治胃病和养胃的西药,专程送给彭德怀,并当面向他倾吐了火辣辣的爱情,坦率地说:“我爱你!”彭德怀动情地问答:“你爱我,我很感激,但是我不爱你。”
彭德怀的老战友、老部下为彭德怀的婚姻干着急,又束手无策。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陈赓来了。陈赓是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他不仅足智多谋而且诙谐幽默,他毛遂自荐当彭总的红娘。可彭德怀举止端庄,不苟言笑,除了打仗和工作之外别的无暇顾及。怎样才能引起彭老总的兴趣呢?这颇让陈赓费了一番思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彭老总喜欢打球,何不组织一场女子排球赛,给他一个挑选的机会?
其时正是彭德怀从前线回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次会议。闭幕那天,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正与彭德怀在办公室谈话,陈赓跑进来,说:“老总,今天有场精彩的球赛,你是不是去看看?”
“我没时间,你代我看吧!”
陈赓向李富春挤眉弄眼,然后说:“彭总,你不去,我可要在生活会上提意见,说你官僚主义,架子大,下级请都请不动!”
李富春会意,也在一旁帮腔:“抽空去看看吧,盛情难却嘛。”
这一激,彭德怀立即站起身,说:“我有什么架子呢?走!”
比赛开始了。彭德怀正沉浸在兴奋之中,陈赓密切地注意到,彭德怀那对瞪得老大的眼睛,时不时被一位个子比较高的女青年球员逮着转。那位姑娘,球艺精,形象不同一般,白皙的脸蛋,泛着红晕,那身段更是秀美。这时陈赓见老首长那般傻样子,心里暗叫:“嘿,有门了!”便趁热打铁;“首长,怎么样?”
“精彩极了。”
“你看哪个队员好?”
“那个戴眼镜的细高个不错。”
“噢,她叫浦安修,北师大学生,现在陕北公学教书,学问、人品样样都好……”
“胡扯,谁要你介绍这些?”彭德怀似乎意识到什么。
“我是介绍人嘛!”陈赓哈哈大笑,彭德怀也笑了。
球赛结束时,陈赓又巧施妙计,请彭德怀接见球员。彭德怀和那位姑娘握手时,显得很有力度,并热情地赞扬:“你呀,球打得不错,还好好练练!”敏感的姑娘,羞涩地低下了头。
在陈赓的精心导演下,彭德怀终于有兴趣了解浦安修的情况。她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时,便到山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年初被派到延安。她上高中时就参加了党的外围织织,大学时入了党,才21岁已经有了3年党龄,担任地下交通工作。身为大学生,她的生活并不娇贵,少时失母,父亲续弦,她由两个边读大学边教小学的姐姐抚养,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又懂得生活艰苦的人。当时人们评价,浦安修是延安当时屈指可数的美人和才女。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彭德怀和浦安修见面了,她眉清目秀,仪态文静,给彭德怀的第一印象不错。他们在延河边一面散步,一面交谈。彭德怀率直地向浦安修介绍自己,他的经历、性格、追求以及和表妹的第一次爱情,与刘坤模的婚姻,全都和盘托出。她也把自己的情况向他作了介绍。
1918年浦安修出生在上海嘉定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两个姐姐叫浦洁修、浦熙修。浦熙修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进步记者。也是中国最大的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的重要干部。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以犀利的笔墨,同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浦安修受两位姐姐的影响,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读中学时便走向街头,参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加入共产党,一面读书,一面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作。“七·七”事变后,她按照党组织的安 排,走出学校,来到延安,在陕北公学教书。
又一天,他们在延河边散步时,彭德怀对她说:“我是个打柴棍子出身的大老粗,能配上你这个大学生吗?”
“不!你首先是受人们爱戴的大将军,你的英雄业绩,是我所仰慕和祟拜的。”
“我修养不到家,爱发脾气。我命苦,你跟着我是要受苦的。”
“革命总是要吃苦的,我情愿。”
这样的心声倾吐有多少次,他们也记不清。一次次畅谈,一回回交心,像是最佳的粘合剂,把两颗纯朴、真诚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彭德怀给浦安修惟一一份情书很特别:“我爱你,也爱你的家乡,愿与你同归……”
这一年的10月10日,彭德怀和浦安修在延安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窑洞里:一张粗糙的桌子,几条木凳,一副木板床,两床延安土布做的被子,这便是他们结婚的全部家当。然而在这简陋的窑洞里,在这大喜的时刻,却是出乎意外的热闹,彭总部下,浦安修的同事和同学,能来的几乎都来了。小小的窑洞里,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象,荡漾出一片庆贺的欢声笑语
这时,浦安修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妇女科工作。稍后,她又分配在八路军总部,和彭总在一起。彭总一贯严格要求自己,他和妻子商量,战争环境艰苦,很多营、团干部都不能结婚,结了婚的也不能在一起。我们能一起在前方,已经很令人羡慕了,你是不是不在总部工作为好。浦安修理解丈夫,于是转到北方局工作。由于战争,两个单位常常不在一个村子里,浦安修每到周末吃过晚饭,便独自踏着坎坷泥泞的小路,去八路军总部和彭德怀团聚。更多的时间,他们连周末都没有,根本无法相聚。而且,浦安修的供应关系不在总部。她不能在总部吃一顿饭。第二天一早就回到北方局。
1942年,抗战形势进入了极为困难的阶段,日寇频繁地封锁和扫荡,使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在一段时间里,抗日军民几乎没有盐吃,没有布做衣服,甚至连吃饭也成了问题。彭德怀也一样,生活极端艰苦,连衬衣都没有穿了。有一天,浦安修左找右找,找不到一块布料,只好把彭德怀的破蚊帐剪了两件衬衣,她从小就念书,而不会做针线活,却精心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了起来。只用了两个晚上,她就把两件“蚊帐”衬衣做好了。彭德怀穿上这种纱网衬衣,开怀大笑,连声说好,将另一件送给了警卫员。
彭德怀越来越欣慰地感到,他的妻子虽然是大学生。却具有艰苦朴素的美德。她对他的事业是多么地理解,并严格地要求自己,默默的支持,是一个真正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他们的生活是和谐、幸福的,但也有互相冲突的时候。
那是在太行山,有一次彭德怀要求浦安修自己背着包回到她的工作地点去,浦安修说她怕在几里路长的山沟里遇上野兽,希望他派战士送她一程。他却取笑她,并且断然拒绝:“等你自己有警卫员的时候自然会有人送你的!”结果她哭了,并赌气说以后再不到他这儿来,后来,彭德怀还是主动地把她接了过来。
还是在太行山,那次鬼子扫荡,把彭德怀夫妇冲散了。后来浦安修回到总部,听人说,彭老总这几天常常念叨:“我的天,她死了不要紧,可不要落到敌人的手里呵!”她听了哭起来,骂他没良心。他笑着解释:“要说你特殊,就特殊在这个地方,你是八路军副总司令的老婆,你不能当俘虏,你当俘虏丢的是八路军的脸。”
矛盾归矛盾,争吵归争吵,但夫妻二人仍然情深意笃,互相关心。浦安修的体质弱,艰苦的生活使她越来越瘦。周末见面,彭老总总是端详妻子的脸色,如果脸红润一些,他便笑了;如果消瘦苍白,他就皱着眉头,心痛地说:“看,你又瘦了。”他没有买什么东西来照顾妻子,只有把自己每月的一点津贴费,全留着给妻子买点营养品。他买来核桃,事先砸开,剥好,等妻子一来就拿给她吃。或用茶缸在火上为她熬点红枣汤,或在坑灰中煨几个土豆给她吃,在那时的环境下,他只能做到这些。
他虽然深爱自己的妻子,但严酷的战争环境和他肩负的重任,以及他严格要求自己的性格,使他们聚少离多。在他们结婚的20多年中,只有一次因浦安修生重病,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可以算作他们烽火中的蜜月了。
政治悲剧 遗恨千古
全国解放了,他们好不容易在西安安了一个家,住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的一间小房子里,一桌一床两把椅子,再要上两张大地图,彭德怀在这里休息一宿或半宿之后,离家总是多日。他在熟悉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有事情不办妥不回家的习惯。这种生活刚好过了一年,他们便没能好好享受这个“家”,朝鲜战争爆发了。1950年10月4日,他离开了西安。过了整整一个月,浦安修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奉命率军抗美援朝,而且取得了第一个战役的胜利。
彭德怀在异国的烽火战场,浦安修十分牵挂,写信问他:“是否需要我到朝鲜去?”
他没有来信回答。
后来,组织上通知浦安修赴朝,她高兴得彻夜难眠,她觉得应该与他共历危险,战斗在一起,肩负着国际使命。当她踏上朝鲜的土地,就遇到敌机轰炸,真没想到。她头上包着绷带在志愿军司令部见到了他。谁知丈夫不但没有抚慰。反而批评她说:“司令员的老婆来了,100万志愿军的老婆怎么办?”
她理解他,正因为他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领着百万大军打败了侵略者,屡立奇功。但也感到委屈,嘤嘤地哭了,仅在朝鲜住了3天,便裹着绷带回国了。
她又等了几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彭德怀凯旋归来,他们把家安进了中南海的永福堂,是个四合院。算一个像模像样的家。可彭德怀的工作负担更重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家防务每时都在遇到和解决新问题,他的神经仍像打仗一样绷紧,要么外出时间长,回到家里也有看不完如同小山似的文件,呕心沥血呵。浦安修恨自己帮不上他的忙。
对家庭而言,更不幸的是彭德怀抓国防,却又关注经济建设。他的胸怀、追求决定了1958年底的故乡之行和后来的秉公直谏。
1959年庐山会议,由于毛泽东护短和认识上的失误,也由于彭德怀急躁、耿介的性格,对他进行了错误的批判和斗争,随即撤销了他的国防部长职务,并给他加上许多可怕的罪名:“反党集团的首领”、“军事俱乐部的主帅”、“右机机会主义分子”……一心为党为国的布衣元帅,凭空遭此不白之冤,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他在周围的冷漠和白眼中,多么希望得到妻子的理解呵!
从小在地下交通员的浦安修,对党一片忠诚。这一次,她对彭德怀无法理解,彭德怀却说:“我这个人毛病很多,但决没有反党,没有反毛主席,更没有组织什么军事俱乐部。”
浦安修冷静想,丈夫是不会反党的,但党组织为什么说他反党呢?该相信谁呢?她陷入了矛盾与恐惧之中。她埋怨丈夫说:“你是管军事的,为什么要去管经济上的事呢?引火烧身呵!”他大声反抗:“我是共产党员,为什么明摆着看到经济上的严重损失不应该说真话?”
1959年9月,他们从中南海搬到北京西郊颐和园 附近的挂甲屯吴家花园。他在这里离群索居,每日劳动、学习和思过。这实际上也是与浦安修分居,因为她住进了北师大宿舍,她是学校党委副书记。她的精神压力也是彭德怀难以想象的。她成了一个“不祥”的人,人们都躲着她,好像和她接近就会染上什么瘟疫似的。她隔两周去一次吴家花园,夫妻间不论谈什么,都会谈到庐山问题上来。彭德怀一肚子疑问,问她:“你说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整我,我和他是老战友了,从井冈山以来,同生共死30多年,这一次无非提了些意见,为什么这样来整我?”
她又能去问谁呢?谁又能回答她呢?她无法分清事非,唯有以泪洗面和埋怨。心心相印走过了20多年艰难历程的夫妻,被政治旋风刮得无所适从,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维谷。他们下好大决心才能一见。每次相见都以伤心告别。
后来,彭德怀“反党集团”之外又有了一个可怕的罪名——“里通外国”,原因是1960年7月中苏关系破裂之前彭德怀曾访问过一次苏联。这对浦安修震动很大,回到家中,她质问彭德怀:“你和赫鲁晓夫到底说些什么?为什么人家会冤枉你?”
彭德怀愤怒地回答妻子:“杀了我也没有,我一句外国话都不懂,能和他说什么?”
浦安修越来越迷惘。回到学校,学校要她揭发彭德怀的罪行,而她实在没什么可揭发的,不可能无中生有。
由此,招至对她无端批评,罪名是:和右倾反党集团划不清界限。她被取消了听党内传达的资格,除去了党委副书记职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前后的一段时间,浦安修很少回吴家花园。一天,彭德怀在卧室里翻书,发现浦安修的一个专用书柜差不多已经空了,检查了一下,她的用品也没有了,而自己的书柜还留在那儿。他回想、分析,确认她是星期日回家逐渐搬走的。
空空的书柜伤了彭德怀的心,而彭德怀的做法和态度也同样使浦安修伤心。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浦安修回家。晚饭后,彭德怀坐在桌旁拿起一个梨,削了皮,把梨切成两半,递一半给坐在桌旁另一侧的她,说:“你要想分离的话,咱们就分梨(离),这个梨,我吃这一半,你吃那一半。”
说完,他把梨送到嘴边,浦安修也拿起那半个梨,和着泪水吃了。
彭德怀已决心不再连累她,因为她才44岁。
浦安修回到学校。不得不在党和丈夫之间做了痛苦的选择,她噙着泪水写了离婚报告,以为离了婚,就划清了界限,就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就能回到党的怀抱。然而,她错了,巨大的厄运还在后头。
浦安修向学校交了离婚报告,后由北京市委呈送中央,结论是:“党不管这家务事”。
事情被搁置下来。彭德怀知道了浦安修写离婚报告的事,他久久地坐在沙发上,双目紧闭,脸上的肌肉微微颤抖。过了很久,他才站起来对侄女彭梅魁说:“我的问题没有结束,她的压力太大了,这几年她随着我遭了不少的罪:她受不了这个苦。唉!离就离吧,这也是迫不得已,是政治需要,她只好这样选择了。”
又是一个星期天下午,浦安修回家了。开始夫妻二人强装笑颜,寒喧几句。晚饭后,彭德怀故作平静地说:“你要走就走吧,我理解你,是我连累了你。请你以后多保重……”
浦安修心头一颤,背过脸去,哭成了泪人。良久,她才转过头来,哽咽着说:“老彭,我对不起你,我希望你能理解我,我以后还会来看你的……”
1965年9月,毛泽东亲自委派彭德怀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提起庐山的事,毛泽东说:“真理也许在你身边。”
去成都任职之前,彭德怀要彭梅魁送信给浦安修,希望能见一面。她来到吴家花园,说;“待你去那里工作安顿后,我去那里工作。”这本是夫妻团圆的转折点,却不能实现,“文革风暴”彻底毁灭了他们的愿望。
十年动乱之始,彭德怀又成了被重点批斗的对象,关押在北京,受了无穷的非人的折磨。当然,浦安修的日子也不会好过。1966年8月,她被一伙红卫兵关押到校内教学楼前参加批斗,猛然间,她看到人群围着的一辆三轮车上押着一个老人,纵然是面貌全非,她还是一眼认出了是他——分别两年的彭德怀。
批斗会开始了,在一大串“打倒”之后,一个红卫兵头头宣布了下一批斗议程:“现在由彭德怀的臭老婆浦安修交代、揭发彭德怀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滔天大罪。”
浦安修站定了,她似乎很乐意地说:“好!行!”我说,我要说说这些年,我气他、恼他、恨他……她又一次泣不成声,在咽下几口泪水之后,接着又说,“那是因为我不理解他,虽然我们合不来,但我从没有发现他有一点反党言行,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她终于嚎啕大哭。有人把她推到一旁,许多人朝她挥拳、吼叫,以后她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她后来听说,当别人向她进攻的时候,彭德怀说过:“你们不要这样对她。她没有责任……”
1974年9月的一天,彭德怀专案组两名成员来到北师大,找到浦安修,对她说:“彭德怀病重住院,你是否去看他,由你决定。”
“他的病怎样?”浦安修说。
“病危。”
她浑身颤栗,机械地摇着头,她害怕。她想起彭德怀去三线前,她经过批准去看他,后来因此被斗得死去活来。
她想起自己因为上身藏了一张彭德怀的照片,一天不小心,照片掉了下来,她被绑在树上鞭打。
她终于没有去见上最后一面,未能给生命垂危的彭德怀送去最后的慰藉。为此失去了最后的机会,留下了终生悔恨……
青梅竹马 难结连理
湖南省湘潭县苍翠的乌石山下,有一个用石头和泥土垒成的彭家围子,住着一位忠厚贫苦的农民彭民信。公元1898年10月24日,就在这偏僻而闭塞的穷山沟,彭德怀诞生了,小时候他的名字叫彭德华,乳名叫钟伢子。8岁时母亲受不了旧社会的重压,贫病交加迫使她离开了人世。这时,他的父亲因生活贫困和操劳过度,年纪不大就患上了哮喘病,元钱医治,丧失了劳动力。家里还有风烛残年的老祖母、叔祖父和3个幼小的弟弟,最小的弟弟在他母亲去世后不久也因饥饿死去。彭德华在家是老大,他砍柴、放牛、种菜,稍大一点就给人家当挑夫,默默地承受着一家人的生活重担。
彭德华的母亲周氏,也是一个穷苦人,娘家在离乌石乡不远的景泉冲,慈祥的舅父见3个外甥没有娘,很是同情,常常起早贪黑翻山越岭来到彭家围子,帮助苦命的甥儿挖土、挑粪,干些重活。每次干完,茶水都没喝一口,又打起飞脚往回赶。舅父有一个女儿叫瑞莲,聪明、可爱、勤劳善良,与彭德华同庚,只小月份,是表妹。有时农活忙不过来,舅舅还带着瑞莲一块儿来彭家帮忙。彭德华从小不爱讲话,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村里的人都觉得他是木头脑壳,给他取个绰号叫“真木人”。说也怪,但只要表妹一到,他便感到高兴,不但同表妹有说有笑,而且干活的劲头更足。他带表妹上山砍柴,逗她玩。处处关心她,保护她。彭德华虽然只读了两年书,但他勤奋好学,记忆力强,知道的事很多,便常常给表妹讲一些道理和故事,瑞莲瞪着黑亮亮的眼睛,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他心中有什么事也只同表妹讲,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表妹能理解自己,所以无论是痛苦或高兴,愤怒或忧伤,都向表妹倾诉。瑞莲善解人意,总是认真地听着,她富于表情的脸上分享着他的欢乐、痛苦与忧愁。他们共同在劳动中成长,情谊越来越厚。渐渐地,表妹也特别舍不得表哥,过年过节自己那点儿好吃的东西,都悄悄藏起来,等到同表哥在一起时愉快地共同受用。
表哥家祖母年迈,没有女性。瑞莲稍大一点儿就经常自行到表哥家,帮助缝补浆洗。两间茅草房子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她还学会了织土布,给表哥缝制衣服。他则帮舅舅插秧、打禾,乡亲们都觉得这对表兄妹,情投意合,日后定能结为秦晋之好,白头偕老。村里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在父亲和舅父的撮合下,彭德华和瑞莲的婚事已正式定了下来。
那时,湘军正在长沙招兵买马,彭德华第二天便赶到长沙,被湘军顺利录取,由于他能吃苦耐劳,打仗勇敢又机灵,深得官兵喜爱,不出3年,当上了连长。湘军是旧军队,长官们吃喝嫖赌,什么都来。彭德华有了薪水,十分节省又不贪财,更不近女色,只思念着表妹瑞莲,他除了自己最简朴的生活所需,按月寄钱回家,还月月资助“救贫会”,以微薄的收入,支撑几方生活。
1921年新春,彭德华已经23岁,打算回家和瑞莲结婚,家里有个女人也好照顾老人和弟弟。岂料人未成行,噩耗传来,舅舅被财主逼债身亡,财主仍不罢休,要卖掉瑞莲去抵债。瑞莲宁死不从,趁机逃跑,财主带人追赶,瑞莲被逼到一个悬崖上,前无去路,后有人追,无奈之下她横下一条心,仰天大喊:“真木人,表哥,此生无缘,来世在一起吧!”接着,纵身向山下跳去。当人们赶到崖下时,她已气绝人亡。
彭德华听到这个消息,没说一句话,气得两眼发直,拳头捏出了火星。他遥望家乡的方向,把悲伤化作仇恨,在心里暗暗发誓:这个万恶不平的社会,总有一天要砸烂它!
劳燕分飞 好梦难圆
彭德华秘密杀掉华容县地主欧盛钦,几个月后被人告密,彭德华被捕。一天,在押往长沙途中,彭德华行至偏僻的高山密林中,说是方便一下。趁着两个兵丁在吸烟时,猛地从袋子里掏出一包事先准备的辣椒粉向他们的头部撒去,然后闪身钻入密林,伺机逃脱,回到家乡。
他的突然归来,令全家喜出望外。当时,他家5口人,二弟金华学做手艺,在外边捻棕绳,三弟荣华在家种地,82岁高龄的祖母卧病在床,50多岁的父亲,仍然旧病缠身。急需要个女人在家理事。他日出而作,戴月而归,沉默不语。一天,卧病的祖母把他叫到床前,说:“钟伢子,你今年24岁了,不能老打单身,该讨个堂客了,你父亲身体不好,我也卧床动弹不得,家中没个女人照应,乱七八糟的,不像个家呀!再说你是我的长孙。我要活着看到我的长孙媳妇,也不能让我死不闭眼呵!”
彭德华很理解祖母的心情,于是他同意对亲。但他提出。不能完全由父辈包办,自己看中了才行。老辈们知道孩子心事,同意由他自己选择。
他堂嫂的父亲俞桥老倌也来给彭德华提亲,妹子姓刘,小名满妹子,家住桃木冲。不仅长得聪明伶俐,而且爱劳动,做家务更是有板有眼,待人接物也很得体。俞桥老倌一说,彭德华就同意了。
不久,俞桥老倌正式去刘家说媒,刘母终于同意了,但提出要明媒正娶。
彭家答应了女方的要求,1922年农历三月初七。彭家吹吹打打,用花轿把满妹子接过去,和彭德华拜堂成亲。
当时彭德华已有24岁,而满妹子才12岁,悬殊很大。成亲的当晚,彭德华送走客人,回到洞房,见满妹子满脸通红,羞羞答答坐在床沿上,不知如何是好。他走过去,坐在她的身旁,温和地说:“你不要怕,把我当你的大哥就是了。不过,我这个人脾气暴,我发脾气的时候,你就让一点,好啵?”满妹子扑闪着眼睛,天真而调皮地说:“你不晓得,我的脾气也好大咧!在家我爷我娘都让我三分哩。”
彭德华哈哈大笑:“那好吧,我来脾气时你让我,你发脾气时我让你,站开点,就不会吵嘴了哕,好不好?”
满妹子笑着点了点头。这是彭德华第二次对女孩子的无言许诺,他深知其中份量。所以当夜他们虽同床但未圆房,他要等到满妹子长大成人之后,才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夫妻,而现在他只是她的“大哥哥”。
当时彭德华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一天晚上,他对她说:“我给你起个名字吧。”彭德华说:“起名字有讲究呢。古人说,男者为乾,女者为坤,你日后要立志当女中的模范,就叫坤模吧,好不好?”满妹子听了,高兴地说:“要得,这个名字蛮有意思。”他又对她说:“你要成为女中模范,就要有知识,要有知识就要读书识字,你愿意学习吗?”她连连点头。
第二天一大早,彭德华甩开大步,走了20多里山路,到石潭街上买了一本小学习字课本,在封面上工整地写上刘坤模的名字,然后翻开书本,认真地教她。同时,还给她讲许多好听的故事,如古代卓文君、花木兰,现代的秋瑾等等,还说广州那边的女子不裹脚,什么事都能干啦,这使满妹子眼界大开,懂得了许多的 道理。并且也放了脚。
这年7月,彭德华接到好友黄公略、李灿的来信,相约去报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学堂,这正合彭德华的心意。因为他早就想到战场上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为了避免杀欧盛钦事件的影响,他改名彭德怀。他们三人都录取了,彭德怀回到家里,把照顾祖母和父亲的事安排给两个弟弟,又把刘坤模送到自己的启蒙老师、姨父肖云樵的家里,请他收为学生,用心课教。肖老先生从未收过女生,却从姨外甥彭德怀的身上看到了男子汉大丈夫的气质,破例收下第一个女学生,并表示一定要教好他的妻子,让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理想追求中去。
临别时,彭德怀反复叮嘱刘坤模说:“学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停下来。”
刘坤模牢牢记住彭德怀的话,学习很刻苦。很快,她就能写简单的信了。此后,写信成了他们联络感情的唯一方式。
1924年夏,彭德怀的祖母去世,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又离开了人世。这时,他也从讲武学堂毕业,在湘军任连长,具备了带家属的条件,他便把刘坤模接出来。让她走出偏僻的乡间。首先来到湘潭,他不要她在家侍候他。而是送她到女子职业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缝纫、刺绣技术。后来,刘坤模随着彭德怀的调动,到过靖港、南县、华容,每到一处地方,彭德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刘坤模去当地读书。
1928年6月。彭德怀所在的湘军独立五师奉命开赴平江“剿匪”。彭德怀对刘坤模说:“部队要打仗了,你回湘潭去吧,高小已读完了,下半年去长沙考女子中学。只要你好好读书,我节下钱来,供你上中学、大学。”
刘坤模就要离开彭德怀,心情怅然若失,他们两人都难舍难分,但军务紧急,只有匆匆忍痛分别。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哪知一别就是整整10年。
1928年7月22日,风云突变,彭德怀在平江率部起义,给了蒋家王朝当头一棒。蒋介石愤怒已极,悬赏10万大洋买彭德怀的人头,同时要抓他的亲属,派兵到彭家围子抓人,封门,挖祖坟,闹得鸡犬不宁,幸而有人事先报信,彭德怀的亲戚们才得以逃脱。
这时,彭德怀带兵上了井冈山,同毛泽东打游击。刘坤模住在娘家桃木冲,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视她为眼中钉的“共匪婆”。她东躲西藏,吓得提心吊胆,没睡个安稳觉,后来稍微平静一点,她化名刘飞,进了长沙南华女子中学读书,没多久,被人认出,她连夜逃离,潜回湘谭,在石潭小学教书,她悄悄打听彭德怀,却始终不见他的消息。
1931年彭德怀率红五军攻打长沙。匆匆写了一封信给刘坤模,信中说:“刘坤模,我们快要胜利了,我们快要见面了……”可是,红五军攻打长沙失利,部队很快退出了长沙,上了井冈山。
刘坤模接到彭德怀的信后,高兴万分,她日也盼,夜也盼,等呵等,哪知彭德怀卷入了多次反“围剿”战斗,接着进行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转战延安,出生入死,那时延安被敌人封锁得如同铁桶一般,根本无法与刘坤模取得联系。正是多年艰苦困难的战争磨练,彭德怀在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名震中外。但他的感情越来越朴实、真挚,当时不少仰慕他的女战友,甚至外国女记者对他倾心,但他的感情之舟牢牢地系在原定的港湾。有谁能从他的心中将满妹子的形象抹去呢!
1937年,国共迎来了第二次合作,出现了共同抗日的大好局面,国民党也暂时撤出对解放区的封锁。彭德怀马上给家中写信,要弟弟彭金华和刘坤模一块赴延安上抗大学习,投身革命。彭金华接到哥哥的信后,立即通知嫂嫂,一起动身去延安。于是,刘坤模怀着无限情怀与旧爱,踏上了北去的寻夫之路。这时的彭德怀,已是八路军副总司令,繁忙的工作,他多么需要一个贤内助照顾自己的生活呵,他盼望他的刘满妹早日来到他的身边,同他一起学习,生产和打仗。
当彭金华和刘坤模到达延安时,彭德怀正好从山西八路军总部回延安开会。他听说妻子、弟弟和侄儿都来了,欣喜若狂。此时此刻,这对离别10年重逢的夫妻,怎不情思澎湃,惊喜万分!他们久久拥抱在一起。
然而,他细细打量刘坤模时,却出乎意料地如同浇了一盆冷水。刘坤模身穿艳丽旗袍,足登高跟鞋,烫了卷卷头发,神态很不自然,完全不是过去那种天真纯朴的刘满妹了,更与延安的艰苦战斗环境相悖。彭德怀不由惊问:“这些年你是怎么生活过来的?”
刘坤模细声问答:“我靠讨米过日子。”
“你这身打扮不像讨米的样子嘛!”
彭德怀说着,他因公务繁忙,让警卫员安排他们去接待处休息,还带去一件羊皮大衣和一床驼绒被给刘坤模,这是他一直为她收藏着的。
晚上。彭德怀把彭金华叫到自己的住处,兄弟俩互诉分别后的情况,既难过又高兴。后来他问刘坤模的情况,彭金华只悦她在石潭小学教过书,别的就不知道了,最后他吞吞吐吐地说:“大家告诉我,说她登报与你离婚,但我没有看到过报纸。”彭德怀听后沉默未语,当晚与弟弟同床共寝。
这次重逢给彭德怀和刘坤模都没有带来喜悦,失望和痛苦扰得彭德怀彻夜难眠,刘坤模也在接待处的床上翻来覆去地折腾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刘坤模发现彭金华不在接待处过夜,便来到彭德怀的住处,发现彭金华正在这里。她千里迢迢奔向延安,却是独宿接待处,蓦地使她感到彻骨的寒冷,浑身打着哆嗦,不禁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哭着问彭德怀:“我们是夫妻,你不留我住,却与弟弟住在一起,难道夫妻感情还不如兄弟吗?”彭德怀有些黯然。难过地说:“你不是登报与我离婚了吗?那就不是夫妻了。”
刘坤模抹着眼泪,否认道:“我没有,那是国民党造谣,不能相信。”
彭德怀说;“国民党造谣,登假报是很有可能的,但我是个共产党员,做事不能随便,必须把事情弄清楚,这样对你和我都有必要。”
刘坤模马上放声大哭,诉起苦来,说她为了彭德怀,东躲西藏,无处安身,受了很多苦楚,为了掩护自己,不得不改换装束。
彭德怀听得很是难过,但他马上就要去山西前线。他只好把她同弟弟安排去抗大学习。
去山西的路上,吉普车颠颠簸簸,彭德怀的心情极不平静。疑团丛丛:从她的一身装束来着,同当时的反动的贵族隔得很近,莫非……他不愿意再想下去了。
严肃认真,是彭德怀的一贯作风。12月的一天,彭德怀从前线回到延安。他没有来得及调查刘坤模的情况,但却自动反映到了他的案头,原来他收到一封从武汉寄来的信。他忙让人把刘坤模叫来,生气地说:“你应该对我说实话,既然你已同别人结婚生了孩子,为什么还在瞒着我呢?”
刘坤模企图否认,彭德怀缓缓地打开抽屉,从里拿出一封信和一张照片摆在桌子上,说:“你自己看吧,像片上的小孩很像你嘛!”
刘坤模看过信,一时哑口无言。原来,她在武汉与人合居,后夫叫徐任吾,知道她去延安找彭德怀去了,亲笔实情相告,这照片是她来延安之前在武汉和后夫 抱着他们的女儿的合照。刘坤模泪流满面,血肉横飞的年代,没有非凡的意志与过人的机智,是很难守志的。她吞吞吐吐地说:“我是走投无路呀!”
彭德怀木然地坐在椅子上,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平静地说:“我们的夫妻关系已经结束了,你也不用哭了。”
“我不!我不……”刘坤模反复地说着,更加放声大哭起来。彭德怀站起来,安慰她说:“你为了我受苦了,我对不起你。这件事我不怪你,我们虽然不再是夫妻,但还是革命同志嘛。”
悔恨、痛苦充塞了刘坤模的胸膛,知道这回破镜不能重圆了,她仍然大哭不止。彭德怀劝慰道:“不要哭了,你已经有了孩子,细伢子不能没有娘呵,没娘崽好造孽呵,你还是回到孩子身边去吧!”
此时,刘坤模更进一步认识了彭德怀的伟大人格,认识到自已同彭德怀骨子深处的差距。也平静下来,说:“我要参加革命,我不回去了!”彭德怀说:“你要参加革命很好,也可以要你丈夫来延安嘛。”刘坤模说:“我已想好了,决定同他分手。”彭德怀说:“你们夫妻之间的事我不能干预。但共产党不共妻,你已是别人的妻子了,我不能共人家的妻子。”
刘坤模没有回武汉去,也没有要徐任吾来延安,后来他们都同另外的人结了婚,但彭德怀还是像大哥哥一样关心刘坤模。一次他在延安遇见了她,仍然关心地嘱咐她“好好学习,努力上进”。她也没有辜负彭德怀的愿望,在抗大刻苦学习成长,忠心耿耿为党工作了大半辈子。建国以后,她丈夫成长为一位高级领导干部,自己也当上哈尔滨市政协委员。
1953年,彭德怀的弟媳及侄女彭秀兰。到北京看望他,一起吃饭时谈起刘坤模,他感叹地对她们说:“那时环境太恶劣了,她也不容易,不能怪她。”
陈赓用计 巧结良缘
1938年,彭德怀已是40岁了,由于前妻刘坤模有负于他,他曾说过决不再娶,仍是孤身一人。加上他那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威名,许多想为他牵线做媒的好心人在碰了几回钉子之后,都敢想而不敢提。
时局的发展,根据地每个指战员面临的工作越来越繁重。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其他高级领导,对彭德怀的婚事都给予热忱关心。1938年初秋的一天,彭德怀从前线回到延安开会,会议结束后,正准备起程,只见毛泽东满脸笑容地迎面走来,一边抽烟,一边嚷道:
“老彭,今天我们都放松,好不好?”接着,他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呀?你看,八路军的将军哪个没成家的。”
“主席,你也替我着急!”彭德怀(口扑)哧一笑,继续幽默地说:“尝尝和尚的滋味,也好嘛!”
毛泽东哈哈大笑:“不至于,不至于,会有人替你操心的。”
霎时,热乎乎的暖流涌上彭德怀的心头。随后,他快马加鞭,又风尘仆仆地奔向八路军总司令部。
当年,身为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确实有些女革命青年盯上了他,但他都是流水无心。尤其是一位造访延安的西方未婚的女记者史沫特来,这位洋姑娘竟坦诚热烈地向他表达过求爱之心。在丁玲等人的陪同下她除在延安做过大量的采访外,还几次去前线采访过彭德怀。她从采访中了解到彭大将军的赫赫战功,认为彭德怀是反侵略战争的民族英雄,从心里敬佩他、爱慕他。夜晚,她一进入梦乡,彭德怀那威武不屈的高大英雄形象,便出现在她的身边。那时候,彭德怀患胃溃疡病,史沫特来穿过漫长而白皑皑的雪野,将她自己治胃病和养胃的西药,专程送给彭德怀,并当面向他倾吐了火辣辣的爱情,坦率地说:“我爱你!”彭德怀动情地问答:“你爱我,我很感激,但是我不爱你。”
彭德怀的老战友、老部下为彭德怀的婚姻干着急,又束手无策。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陈赓来了。陈赓是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他不仅足智多谋而且诙谐幽默,他毛遂自荐当彭总的红娘。可彭德怀举止端庄,不苟言笑,除了打仗和工作之外别的无暇顾及。怎样才能引起彭老总的兴趣呢?这颇让陈赓费了一番思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彭老总喜欢打球,何不组织一场女子排球赛,给他一个挑选的机会?
其时正是彭德怀从前线回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次会议。闭幕那天,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正与彭德怀在办公室谈话,陈赓跑进来,说:“老总,今天有场精彩的球赛,你是不是去看看?”
“我没时间,你代我看吧!”
陈赓向李富春挤眉弄眼,然后说:“彭总,你不去,我可要在生活会上提意见,说你官僚主义,架子大,下级请都请不动!”
李富春会意,也在一旁帮腔:“抽空去看看吧,盛情难却嘛。”
这一激,彭德怀立即站起身,说:“我有什么架子呢?走!”
比赛开始了。彭德怀正沉浸在兴奋之中,陈赓密切地注意到,彭德怀那对瞪得老大的眼睛,时不时被一位个子比较高的女青年球员逮着转。那位姑娘,球艺精,形象不同一般,白皙的脸蛋,泛着红晕,那身段更是秀美。这时陈赓见老首长那般傻样子,心里暗叫:“嘿,有门了!”便趁热打铁;“首长,怎么样?”
“精彩极了。”
“你看哪个队员好?”
“那个戴眼镜的细高个不错。”
“噢,她叫浦安修,北师大学生,现在陕北公学教书,学问、人品样样都好……”
“胡扯,谁要你介绍这些?”彭德怀似乎意识到什么。
“我是介绍人嘛!”陈赓哈哈大笑,彭德怀也笑了。
球赛结束时,陈赓又巧施妙计,请彭德怀接见球员。彭德怀和那位姑娘握手时,显得很有力度,并热情地赞扬:“你呀,球打得不错,还好好练练!”敏感的姑娘,羞涩地低下了头。
在陈赓的精心导演下,彭德怀终于有兴趣了解浦安修的情况。她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时,便到山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年初被派到延安。她上高中时就参加了党的外围织织,大学时入了党,才21岁已经有了3年党龄,担任地下交通工作。身为大学生,她的生活并不娇贵,少时失母,父亲续弦,她由两个边读大学边教小学的姐姐抚养,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又懂得生活艰苦的人。当时人们评价,浦安修是延安当时屈指可数的美人和才女。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彭德怀和浦安修见面了,她眉清目秀,仪态文静,给彭德怀的第一印象不错。他们在延河边一面散步,一面交谈。彭德怀率直地向浦安修介绍自己,他的经历、性格、追求以及和表妹的第一次爱情,与刘坤模的婚姻,全都和盘托出。她也把自己的情况向他作了介绍。
1918年浦安修出生在上海嘉定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两个姐姐叫浦洁修、浦熙修。浦熙修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进步记者。也是中国最大的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的重要干部。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以犀利的笔墨,同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浦安修受两位姐姐的影响,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读中学时便走向街头,参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加入共产党,一面读书,一面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作。“七·七”事变后,她按照党组织的安 排,走出学校,来到延安,在陕北公学教书。
又一天,他们在延河边散步时,彭德怀对她说:“我是个打柴棍子出身的大老粗,能配上你这个大学生吗?”
“不!你首先是受人们爱戴的大将军,你的英雄业绩,是我所仰慕和祟拜的。”
“我修养不到家,爱发脾气。我命苦,你跟着我是要受苦的。”
“革命总是要吃苦的,我情愿。”
这样的心声倾吐有多少次,他们也记不清。一次次畅谈,一回回交心,像是最佳的粘合剂,把两颗纯朴、真诚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彭德怀给浦安修惟一一份情书很特别:“我爱你,也爱你的家乡,愿与你同归……”
这一年的10月10日,彭德怀和浦安修在延安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窑洞里:一张粗糙的桌子,几条木凳,一副木板床,两床延安土布做的被子,这便是他们结婚的全部家当。然而在这简陋的窑洞里,在这大喜的时刻,却是出乎意外的热闹,彭总部下,浦安修的同事和同学,能来的几乎都来了。小小的窑洞里,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象,荡漾出一片庆贺的欢声笑语
这时,浦安修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妇女科工作。稍后,她又分配在八路军总部,和彭总在一起。彭总一贯严格要求自己,他和妻子商量,战争环境艰苦,很多营、团干部都不能结婚,结了婚的也不能在一起。我们能一起在前方,已经很令人羡慕了,你是不是不在总部工作为好。浦安修理解丈夫,于是转到北方局工作。由于战争,两个单位常常不在一个村子里,浦安修每到周末吃过晚饭,便独自踏着坎坷泥泞的小路,去八路军总部和彭德怀团聚。更多的时间,他们连周末都没有,根本无法相聚。而且,浦安修的供应关系不在总部。她不能在总部吃一顿饭。第二天一早就回到北方局。
1942年,抗战形势进入了极为困难的阶段,日寇频繁地封锁和扫荡,使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在一段时间里,抗日军民几乎没有盐吃,没有布做衣服,甚至连吃饭也成了问题。彭德怀也一样,生活极端艰苦,连衬衣都没有穿了。有一天,浦安修左找右找,找不到一块布料,只好把彭德怀的破蚊帐剪了两件衬衣,她从小就念书,而不会做针线活,却精心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了起来。只用了两个晚上,她就把两件“蚊帐”衬衣做好了。彭德怀穿上这种纱网衬衣,开怀大笑,连声说好,将另一件送给了警卫员。
彭德怀越来越欣慰地感到,他的妻子虽然是大学生。却具有艰苦朴素的美德。她对他的事业是多么地理解,并严格地要求自己,默默的支持,是一个真正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他们的生活是和谐、幸福的,但也有互相冲突的时候。
那是在太行山,有一次彭德怀要求浦安修自己背着包回到她的工作地点去,浦安修说她怕在几里路长的山沟里遇上野兽,希望他派战士送她一程。他却取笑她,并且断然拒绝:“等你自己有警卫员的时候自然会有人送你的!”结果她哭了,并赌气说以后再不到他这儿来,后来,彭德怀还是主动地把她接了过来。
还是在太行山,那次鬼子扫荡,把彭德怀夫妇冲散了。后来浦安修回到总部,听人说,彭老总这几天常常念叨:“我的天,她死了不要紧,可不要落到敌人的手里呵!”她听了哭起来,骂他没良心。他笑着解释:“要说你特殊,就特殊在这个地方,你是八路军副总司令的老婆,你不能当俘虏,你当俘虏丢的是八路军的脸。”
矛盾归矛盾,争吵归争吵,但夫妻二人仍然情深意笃,互相关心。浦安修的体质弱,艰苦的生活使她越来越瘦。周末见面,彭老总总是端详妻子的脸色,如果脸红润一些,他便笑了;如果消瘦苍白,他就皱着眉头,心痛地说:“看,你又瘦了。”他没有买什么东西来照顾妻子,只有把自己每月的一点津贴费,全留着给妻子买点营养品。他买来核桃,事先砸开,剥好,等妻子一来就拿给她吃。或用茶缸在火上为她熬点红枣汤,或在坑灰中煨几个土豆给她吃,在那时的环境下,他只能做到这些。
他虽然深爱自己的妻子,但严酷的战争环境和他肩负的重任,以及他严格要求自己的性格,使他们聚少离多。在他们结婚的20多年中,只有一次因浦安修生重病,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可以算作他们烽火中的蜜月了。
政治悲剧 遗恨千古
全国解放了,他们好不容易在西安安了一个家,住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的一间小房子里,一桌一床两把椅子,再要上两张大地图,彭德怀在这里休息一宿或半宿之后,离家总是多日。他在熟悉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有事情不办妥不回家的习惯。这种生活刚好过了一年,他们便没能好好享受这个“家”,朝鲜战争爆发了。1950年10月4日,他离开了西安。过了整整一个月,浦安修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奉命率军抗美援朝,而且取得了第一个战役的胜利。
彭德怀在异国的烽火战场,浦安修十分牵挂,写信问他:“是否需要我到朝鲜去?”
他没有来信回答。
后来,组织上通知浦安修赴朝,她高兴得彻夜难眠,她觉得应该与他共历危险,战斗在一起,肩负着国际使命。当她踏上朝鲜的土地,就遇到敌机轰炸,真没想到。她头上包着绷带在志愿军司令部见到了他。谁知丈夫不但没有抚慰。反而批评她说:“司令员的老婆来了,100万志愿军的老婆怎么办?”
她理解他,正因为他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领着百万大军打败了侵略者,屡立奇功。但也感到委屈,嘤嘤地哭了,仅在朝鲜住了3天,便裹着绷带回国了。
她又等了几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彭德怀凯旋归来,他们把家安进了中南海的永福堂,是个四合院。算一个像模像样的家。可彭德怀的工作负担更重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家防务每时都在遇到和解决新问题,他的神经仍像打仗一样绷紧,要么外出时间长,回到家里也有看不完如同小山似的文件,呕心沥血呵。浦安修恨自己帮不上他的忙。
对家庭而言,更不幸的是彭德怀抓国防,却又关注经济建设。他的胸怀、追求决定了1958年底的故乡之行和后来的秉公直谏。
1959年庐山会议,由于毛泽东护短和认识上的失误,也由于彭德怀急躁、耿介的性格,对他进行了错误的批判和斗争,随即撤销了他的国防部长职务,并给他加上许多可怕的罪名:“反党集团的首领”、“军事俱乐部的主帅”、“右机机会主义分子”……一心为党为国的布衣元帅,凭空遭此不白之冤,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他在周围的冷漠和白眼中,多么希望得到妻子的理解呵!
从小在地下交通员的浦安修,对党一片忠诚。这一次,她对彭德怀无法理解,彭德怀却说:“我这个人毛病很多,但决没有反党,没有反毛主席,更没有组织什么军事俱乐部。”
浦安修冷静想,丈夫是不会反党的,但党组织为什么说他反党呢?该相信谁呢?她陷入了矛盾与恐惧之中。她埋怨丈夫说:“你是管军事的,为什么要去管经济上的事呢?引火烧身呵!”他大声反抗:“我是共产党员,为什么明摆着看到经济上的严重损失不应该说真话?”
1959年9月,他们从中南海搬到北京西郊颐和园 附近的挂甲屯吴家花园。他在这里离群索居,每日劳动、学习和思过。这实际上也是与浦安修分居,因为她住进了北师大宿舍,她是学校党委副书记。她的精神压力也是彭德怀难以想象的。她成了一个“不祥”的人,人们都躲着她,好像和她接近就会染上什么瘟疫似的。她隔两周去一次吴家花园,夫妻间不论谈什么,都会谈到庐山问题上来。彭德怀一肚子疑问,问她:“你说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整我,我和他是老战友了,从井冈山以来,同生共死30多年,这一次无非提了些意见,为什么这样来整我?”
她又能去问谁呢?谁又能回答她呢?她无法分清事非,唯有以泪洗面和埋怨。心心相印走过了20多年艰难历程的夫妻,被政治旋风刮得无所适从,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维谷。他们下好大决心才能一见。每次相见都以伤心告别。
后来,彭德怀“反党集团”之外又有了一个可怕的罪名——“里通外国”,原因是1960年7月中苏关系破裂之前彭德怀曾访问过一次苏联。这对浦安修震动很大,回到家中,她质问彭德怀:“你和赫鲁晓夫到底说些什么?为什么人家会冤枉你?”
彭德怀愤怒地回答妻子:“杀了我也没有,我一句外国话都不懂,能和他说什么?”
浦安修越来越迷惘。回到学校,学校要她揭发彭德怀的罪行,而她实在没什么可揭发的,不可能无中生有。
由此,招至对她无端批评,罪名是:和右倾反党集团划不清界限。她被取消了听党内传达的资格,除去了党委副书记职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前后的一段时间,浦安修很少回吴家花园。一天,彭德怀在卧室里翻书,发现浦安修的一个专用书柜差不多已经空了,检查了一下,她的用品也没有了,而自己的书柜还留在那儿。他回想、分析,确认她是星期日回家逐渐搬走的。
空空的书柜伤了彭德怀的心,而彭德怀的做法和态度也同样使浦安修伤心。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浦安修回家。晚饭后,彭德怀坐在桌旁拿起一个梨,削了皮,把梨切成两半,递一半给坐在桌旁另一侧的她,说:“你要想分离的话,咱们就分梨(离),这个梨,我吃这一半,你吃那一半。”
说完,他把梨送到嘴边,浦安修也拿起那半个梨,和着泪水吃了。
彭德怀已决心不再连累她,因为她才44岁。
浦安修回到学校。不得不在党和丈夫之间做了痛苦的选择,她噙着泪水写了离婚报告,以为离了婚,就划清了界限,就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就能回到党的怀抱。然而,她错了,巨大的厄运还在后头。
浦安修向学校交了离婚报告,后由北京市委呈送中央,结论是:“党不管这家务事”。
事情被搁置下来。彭德怀知道了浦安修写离婚报告的事,他久久地坐在沙发上,双目紧闭,脸上的肌肉微微颤抖。过了很久,他才站起来对侄女彭梅魁说:“我的问题没有结束,她的压力太大了,这几年她随着我遭了不少的罪:她受不了这个苦。唉!离就离吧,这也是迫不得已,是政治需要,她只好这样选择了。”
又是一个星期天下午,浦安修回家了。开始夫妻二人强装笑颜,寒喧几句。晚饭后,彭德怀故作平静地说:“你要走就走吧,我理解你,是我连累了你。请你以后多保重……”
浦安修心头一颤,背过脸去,哭成了泪人。良久,她才转过头来,哽咽着说:“老彭,我对不起你,我希望你能理解我,我以后还会来看你的……”
1965年9月,毛泽东亲自委派彭德怀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提起庐山的事,毛泽东说:“真理也许在你身边。”
去成都任职之前,彭德怀要彭梅魁送信给浦安修,希望能见一面。她来到吴家花园,说;“待你去那里工作安顿后,我去那里工作。”这本是夫妻团圆的转折点,却不能实现,“文革风暴”彻底毁灭了他们的愿望。
十年动乱之始,彭德怀又成了被重点批斗的对象,关押在北京,受了无穷的非人的折磨。当然,浦安修的日子也不会好过。1966年8月,她被一伙红卫兵关押到校内教学楼前参加批斗,猛然间,她看到人群围着的一辆三轮车上押着一个老人,纵然是面貌全非,她还是一眼认出了是他——分别两年的彭德怀。
批斗会开始了,在一大串“打倒”之后,一个红卫兵头头宣布了下一批斗议程:“现在由彭德怀的臭老婆浦安修交代、揭发彭德怀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滔天大罪。”
浦安修站定了,她似乎很乐意地说:“好!行!”我说,我要说说这些年,我气他、恼他、恨他……她又一次泣不成声,在咽下几口泪水之后,接着又说,“那是因为我不理解他,虽然我们合不来,但我从没有发现他有一点反党言行,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她终于嚎啕大哭。有人把她推到一旁,许多人朝她挥拳、吼叫,以后她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她后来听说,当别人向她进攻的时候,彭德怀说过:“你们不要这样对她。她没有责任……”
1974年9月的一天,彭德怀专案组两名成员来到北师大,找到浦安修,对她说:“彭德怀病重住院,你是否去看他,由你决定。”
“他的病怎样?”浦安修说。
“病危。”
她浑身颤栗,机械地摇着头,她害怕。她想起彭德怀去三线前,她经过批准去看他,后来因此被斗得死去活来。
她想起自己因为上身藏了一张彭德怀的照片,一天不小心,照片掉了下来,她被绑在树上鞭打。
她终于没有去见上最后一面,未能给生命垂危的彭德怀送去最后的慰藉。为此失去了最后的机会,留下了终生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