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的自我成长之路探讨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_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职院校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如何走向职业化、专业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辅导员必须正确认识自身成长的现实困境,深入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有效途径实现自身价值,努力成为专家型辅导员,以适应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自我成长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职院校面临各种复杂形势,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角色定位在转型时期亟须调整。
  教育部提出高校辅导员要走向职业化、专业化,这既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弱化的问题。
  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法令和文件,辅导员职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自身发展的平台和终身追求,不断研究岗位的发展出路,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实现辅导员的人生价值。辅导员专业化,即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作为研究、助推职业发展的动力,既要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型人才,又要发展成为本岗位的专家学者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成长的现实困境
  1.客观原因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自制力比较差,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相比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更为繁重,工作压力比较大。
  第二,尽管高校辅导员具有不可替代性,职业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是,辅导员的地位仍然比较低。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辅导员就是“学生的保姆”;一些同在教育系统的人员把辅导员当成“打杂的”。
  第三,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高职院校在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辅导员的相关政策时大打折扣,存在差距,甚至根本不能落实到位。例如,上海、北京等一些相对发达地区对辅导员实行职称评定,这样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了正面导向。而一些偏远地区的辅导员并未实行职称评定。
  地区之间发展悬殊、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生源的差距、辅导员岗位和其他管理岗位的地位差别,这些都是制约高职院校辅导员自我成长的客观因素。
  2.主观原因
  第一,缺乏主动提升专业水平的意识。如今,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逐渐走向高学历化,许多辅导员毕业于名牌大学,且大多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这有利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如部分年轻的辅导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愿从小事做起。一些资历比较深的辅导员则存在不重视学习充电的问题。
  另外,有些辅导员抱怨地位低、不受学校重视,把自我发展的瓶颈全都归结为客观因素,缺乏自我反省,常常满足于已有的经验,不愿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第二,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辅导员自己,一旦选择从事辅导员工作,就应该对这个岗位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来说,高职院校都会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然而,少数辅导员对此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培训当成提升自我的途径,而只是走走过场、应付了事。
  另外,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对其专业没有具体要求,但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要掌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因此,辅导员要对自身职业规划有清醒的认识,对职业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职业和专业统一起来。
  第三,缺乏反思工作的意识与能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复杂、压力大,许多辅导员对于工作总结和理论概括缺乏自觉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常常为应付上级检查才做工作记录。从事任何一门职业,都应该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
  第四,缺乏专业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辅导员的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一些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定时,对任课教师的课时量有要求,而辅导员普遍兼课量较少,因此,他们晋升困难,这导致他们做科研的积极『生不高。
  综上所述,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到影响自我成长的主观原因,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同时要全面了解职业的发展规律,从而为自己走向职业化、专业化进行规划。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自我成长的规律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辅导员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即意味着成为辅导型、技能型和科研型的辅导员。
  依照该标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辅导员一般是工作1~3年;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是4~8年,除了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积累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高级辅导员则是工作8年以上,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的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
  如果把初级辅导员阶段简单描述为辅导员形成对职业的初步认同、胜任岗位阶段,那么中级阶段应该被称为个性化发展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辅导员在具体的岗位上,能够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并且体现工作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在高级阶段,辅导员要成为这个领域有影响力的、能够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专家,并能够把自己的经验、感悟对外输出,成为学校甚至这一领域的中坚力量。
  辅导员要了解职业能力標准要求,把握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努力向更高阶段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三、成为专家型辅导员:高职院校辅导员自我成长之路
  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中,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辅导员必须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圆满完成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而这个“专家”是复合型的专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又是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还是职业指导专家。   1.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益友,辅导员要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与学生共同参加各种校园活动,成为“有理论的实践者”。
  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把握国家教育政策,更新教育理念,以开放的态度广泛吸收和研究国内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教育政策,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另外,辅导员还要成为“会实践的思想者”。以助学金制度为例,辅导员要对国家助学制度和政策进行全面了解,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提供政策指导。同时,还需要对助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参与高校学生资助项目调研,为相关工作奠定专业基础。
  2.心理危机干预专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悲剧时有发生,且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越来越严峻的态势。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学生危机问题中最常见、最隐蔽又最难干预的。要切实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危机,辅导员要成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要让自己训练有素,通过主动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参加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家讲座、研习班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疾病类型以及心理疾病的诊疗等知识。
  此外,辅导员应该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项目研究,根据本校的特色,研发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以某大学今年5月份发生的应届毕业生因严重挂科延迟毕业而自杀为例,该校可以建立一套危机甄别系统和干预系统,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指标化,3门以下不及格是一般的状态,不需要进行干预;3~5门不及格则需进行干预;5门以上则是非常严重的状态,需要特别注意。把这三种情况分别以不同颜色标记计人数据库,辅导员能够正确了解学生成绩动态,并及时应对学生的各类危机,并加以有效处理。
  3.职业指导专家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就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必须要把自己打造成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就业。
  辅导员一方面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成才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相关行业的市场运作、人才需求,主动下企业,详细了解社会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给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辅导员实现自我成长,提升职业地位,增強社会认同感,需要汇聚各方面力量。辅导员必须正确认识自身成长的现实困境,深入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有效途径实现自身价值,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和职业指导专家,以适应职业化、专业化的需要。
其他文献
单以森林覆盖率看,1970年代上海的森林覆盖率是1.3%,到2006年底达到11.63%,如今正在向20%进军。如果上海能达到更高的森林覆盖率,无疑,将实现整个城市成为一座大公园。  “奉贤的中央林地要加入森林公园的概念,注重自然、野趣,可与辰山植物园进行共建。”3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到奉贤调研,他建议奉贤尽快落地绿林计划,并分析称,林业政策已落定,有了新的突破,生态补偿的标准有所提高。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form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China in 2007 and investigates its impact on equilibrium pricing in the audit market. We find tha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