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吉祥美术的审美功利主义色彩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434jkhg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求吉、纳福、辟邪是民间吉祥美术主题的文化内涵,关注民间老百姓的生存与繁衍是民间吉祥美术的文化内蕴。民间吉祥美术的审美功利主义的文化根源是试图通过诉诸视觉的物化形式,寄寓某种合于主体目的性的超验力量,并以意念性方式超越现实制约,摆脱人生苦难,追求未遂意愿的替代满足。
  关键词:民间吉祥美术、审美功利主义、功利主题、艺术特征、文化根源
  中图分类号:J538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间吉祥美术主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即便是人们常讲的民间婚俗剪纸刺绣中的“鱼戏莲”、“狮子滚绣球”、“蝶扑瓜”、“扣碗”等吉祥图样,虽然并不表现实际生活中的情趣和其自然的属性,但是它们也用各种隐喻方式来象征阴阳嬉戏交合与化生万物。因此,民间吉祥美术的大多数主题都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
  
  一民间吉祥美术的功利主题
  
  1祈子延寿主题
  由于宗族门姓的传承延续有赖于“夫妻之道”,故“祈子”之意体现了对恋情、婚嫁、交合、生育、哺育等等以生命繁衍为主脉的人生活动的关注。情恋婚嫁这一部分的主题有彩蝶双飞、双喜鸳鸯、并蒂莲花等等,它们体现了人们对男婚女嫁的重视和祝福。阴阳媾和这一部分的主题有伏羲女娲、鸳鸯戏水、鱼儿钻莲等等,它们体现了男女嬉戏结合的生殖崇拜观念,以及多子多福观;生育继嗣这一部分的主题有麒麟送子、榴开百子、鲤鱼散子、子孙娘娘等等,它们体现了人们发展家族势力和劳动人口生产力的一般要求和愿望;延年益寿这一部分的主题有龟鹤齐龄、祥云鹤芝、松柏长寿等等,它们体现了人们对无限生命的祈求和希望。
  
   2纳福招财主题
  这一类主题以追求日常生活资料和私有财产的功利倾向为主,也有一些带有追求功名利禄、居官显贵的功利倾向。主题有连年有余、五谷丰登、财福临门、四季连元、天官赐福、富贵连年、开市大吉、摇钱树、五子登科、鱼跳龙门、加官进禄、马上封侯、蟾首折桂、独占鳌头、喜报三元等等。
  
  3驱邪禳灾主题
  这一类型的主题显示着老百姓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功利要求。人们渴望和冀求和平、亲睦、顺利、健康。显示这种功利倾向的主题在民间美术中也非常多见。例如,镇邪狮虎、艾虎克毒、神荼郁垒、钟馗捉鬼、竹报平安、鸡食五毒、张仙射狗、扫晴娘、剪除五毒、岁岁平安、石敢当、送病娃娃、蚕花娘娘、田公地母、白虎神君、雌雄二煞、送年纸马等等。
  
  二民间吉祥美术的审美功利主义艺术特征
  
  审美功利主义是先辈们运用西方“审美无利害性”观点解释审美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它的基本内涵是:以审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国人的本能和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摆脱物欲和私欲,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德性。来自民间的吉祥美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这种审美功利主义艺术观念。
  
  1民间吉祥美术的唯心主义意志论
  民间吉祥美术的审美态度是一种对待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艺术态度。在民间造型形象中,现实物象的择取和连接、形式元素的运用和处理以及主题情感意志的表现,都呈现高度的主观性、随意性和自由性。它们仿佛是一幅幅“唯我”的世界景象:凶猛的狮虎可以变得像稚童一般憨厚天真;照看牲口的牧童可以有三个角度的脸面;吃草的马可以同时长着两个头;禽兽身上可以绽放多姿的花儿;春芽、夏花、秋果可以在寒冬里同时向主人奉献……总之无论天上地下、陆地水中、人神鸟兽、过去未来、宏观微观,一切事物都可以交陈互补、浑然一体。这是多么轻松愉快、自由无羁的征服举动——他们一任能动的认识态度把外部世界纳入到主观意念秩序,让现实事物按照他们的意志重新构造。
  民间吉祥美术的唯心主义认识态度实在是一种唯心灵至上的认识态度,这种认识态度较之那些模仿的艺术所表现出的遵循现实因果规律的认识态度,具有更强烈、更鲜明的唯心主义色彩和自我中心的心里定向。当然,这种底层文化的认识态度所反映的认识水平或许相对地低于上层文化的理性认识,可恰恰就是这种认识水平反而使民间吉祥美术产生出强烈的功利主义审美特色。
  
  2民间吉祥美术的知觉选择能动性
  知觉选择是美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作品上看,民间老百姓的直觉选择性表现为:
  第一,对吉祥事物的关注。所谓吉祥事物就是某些事物及其特征与人的实践有着一定的利害关系的意象形式,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渗透了主体的观念并在集体意识中具有稳定的肯定性,如狮、虎、鱼、莲花、桃木、艾草和五色线等。
  第二,对一定形态特征的关注。人们对形态特征的选择通常有两种倾向:其一,注重知觉对象的恒常特征。这些恒常特征即百姓所说的五行俱全,如人有四肢双眼、正面侧面,虎有四腿一尾,脊背有人字形斑纹等,无论是被遮掩还是得之于多种观察角度,都会为主体的知觉所注意。其二,注意知觉随想的显著形态特征。观念的影响和表现要求促使主体进一步从整体特征中选择出最能反映对象内在灵性和神圣力量的显著形态特征。
  第三,对积极神态特征和生命特征的关注。民间百姓总是注意对象中那些合于主体目的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神态和生命特征,或者完全将自我的感受和意愿投射在知觉对象上,使之显得是积极的,有利于主体的。
  上述倾向表明,民间吉祥美术创作主体在观察和认知外部世界时,绝不单纯依靠“光的物理刺激”,而是同时接入了积极的心理调节。他们靠经验知识或感性印象来把握对象的恒常形态特征,而且不受时空局限。他们按自我心灵的要求能动地知觉对象,注意和选择它们合主体目的性的诸种形态特征、神态特征和生命特征。总而言之,民间吉祥美术造型形象所呈现的是一种以主体心灵为中心的综合知觉判断和多方位接近事物客观性质的心理表象,因而他们总是五形俱全、完满丰富的。
  
  3民间吉祥美术的审美想象奔放性
  作为一种心理能力,想象不仅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艺术创作中最积极的创造性智能。从创作到欣赏,人类审美活动的整体过程都活跃着想象这种心力,并因此增进它们的审美性质和艺术效应。想象力既是主题进入审美状态的主体性条件,也是形象创造跃向高级审美层面的主体性条件。因此,高度想象力所激发的强烈情感冲动状态必然会构成一种导向审美境界、牵动审美情怀的创作趋势,使他们的审美想象不拘囿于形式规范和经营法度去做刻意的雕琢,而是大刀阔斧、恣肆纵横、一气呵成地建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吉祥意象。
  总之,民间文化观念解放了百姓的想象力,奔放无羁的审美想象则活跃了民间吉祥美术形象,进而获得审美的快乐体验和需要的替代满足。
  
  4民间吉祥美术的审美生活交织性
  民间百姓对于民间生活就像植物对于土地那样依赖和贴近,那样熟悉和热爱,这种强烈的情感对于审美创造以至于審美欣赏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审美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伴随着鲜明的情感态度和强烈的情感体验。生命一体化的世界观在老百姓那里以最朴素、最实在、最明快的情感态度表现出来,如表现在给小猪系红头绳或者用红纸裹一方灶土这类温情的俗常行为上。中国老百姓便是用这种情感态度对待世界,用这种情感拥抱世俗生活的。天地人间的一切,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生活与审美,悄然无声地沟通于这种情感状态。
  民间吉祥美术是人们在不尽人意的现实遭遇面前用以保持乐观刚健之心态而采取的一种替代性满足需要的方式。民间艺术家从自我切身需要出发,围绕现实生活主题,在温情脉脉的人伦基础而非冷漠的交换基础上展开民间美术创作活动。他们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炙热而真挚的情感。从事民间吉祥美术创作主要是寄托自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展示自我对人生未来的理想,表现自我切实的需要意向。
  5民间吉祥美术依形设色的神韵性
  民间吉祥美术的色彩表现与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互为表里。象征性的色彩表现,类型化的画面处理,装饰化的视觉形式决定了中国传统的设色方式。這是一种以色形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并置表现为手段的平面化的设色方法。
  形态的一般属性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在传统造型观念中,这种属性只能蕴涵于物体表象之内来传达。中国传统造型一贯鄙视低级的模仿,重视神韵和主客神遇的意向传达,因此古画论常有“然必神游象外,方能意到圜中”(王绂语)、“不求形似求生韵”(徐渭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的论述。民间吉祥美术就是一种追求形色神韵的艺术。
  民间吉祥美术依形设色,决定它不是以模仿为能事,其色彩的内在功能仍在表现主观情感上。因此,在设色时,采用两维空间的表现,使色形的任何变化都能获得完美展现,使色形节奏的变化犹如书法“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这色彩构成的画面就是生命之流,就是中国人印证自我心灵以绘画形式表述的方法。
  
  三民间吉祥美术审美功利主义的文化根源
  
  民间艺术家对待造型活动不如一般艺术家那么超然,也不像一般艺术家那么拘谨;他们看待造型形象不如一般艺术家那么单纯,也不像一般艺术家那么学究。他们心中的目标是那个神圣的空间,每一个造型的空间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是神圣的。他们摆脱了巫术走向了审美,也因巫术经验而影响审美经验。对他们来说,巫术可为而不超验,审美可为而不超然。一切都是手段,一切都是追求“家家生活好,人间美如画”之理想境界的方式。
  民间艺术家从事民间吉祥美术创作活动并不单纯为着超功利的审美,他们真正的动机在于试图通过诉诸视觉的物化形式,寄寓某种合于主体目的性的超验力量,并以意念性方式超越现实制约,摆脱人生苦难,追求未遂意愿的替代满足。也就是说,民间吉祥美术创作活动是借助审美机制,诉诸视觉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假想的征服现实世界的精神活动。就这种动机而言,民间吉祥美术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了“实用——审美”混合性。
  老百姓是生活的主宰,同时也是生活中最虔诚的信民。他们真正懂得生活的思想和生活的哲学。在朴素的意义上说,老百姓就是生活中的“思想家”或“哲学家”。尽管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过程,但他们总是具有自己的思想或总在进行自己的思考。事实上,老百姓十分尊重那些反映他们意愿、希望和理想的积累性的认识成果,并在日常生活中把他们体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这些集体性、历史性的智慧构成了具有支配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化观念,它包含了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认识方式和认识成果,即人类的生存与繁衍是任何艺术的根本的心理动力。民间吉祥美术创作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它理应与民间文化观念保持最直接最为密切的关系,它的造型主题也理应反映着民间文化观念。因此,民间吉祥美术的审美功利主义色彩是三种基本的民间文化观念——求生观念、趋利观念和避害观念的艺术化反映。
  总之,民间吉祥美术所显示的三种功利主题是表征民间吉祥美术观念的三种基本形态,它又通过审美形态特征体现出艺术传播的可接受性,使这三种功利主题能够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的心灵之中,达到一种预期的审美功效。民间吉祥美术创造主体的心智特点和民间吉祥美术作品的语义结构特点也是求生、趋利、避害这三种民间文化观念在不同方面、不同对象的运动和作用的表现。民间吉祥美术观念其实是民间文化观念在审美造型活动或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因此,影响和支配民间吉祥美术创作的观念意识最终应归结为扎根于反映现实社会实在精神的民俗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2] 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3] 过山:《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的艺术表现》,《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 杜卫:《审美功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韩敬伟:《中国画的意与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
  [6]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7]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8]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作者简介:曲艳玲,女,1971—,辽宁省西丰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云南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一、引学:名著人物我来猜rn1.猜一猜.老师听说最近班里许多同学都沉迷于阅读“四大名著”,你们对名著中的人物有了解吗?我们来玩个猜一猜的游戏.rn(出示猜一猜的题目,生猜)rn
期刊
摘要艺术是时代精神的反应。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左右着该时代艺术作品的审美趋向。绘画造型的情节性无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的影响。文艺复兴的意大利、17世纪的佛兰德斯和荷兰等再现性绘画的重要发展阶段,在造型的情节性处理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所处时代和民族的特殊精神气质和追求,并各自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来。时代性和民族性无疑是所有艺术的“阳光”和“土壤”。  关键词:时代精神 地域风俗 审美
和陈静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的校园里.那是2017年初冬时节,我应邀为“中原名师小语联盟”第八次研讨活动作讲座,而陈静作为中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期刊
《守株待兔》是三(下)的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从属寓言故事单元.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二篇小古文,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古文的语言文字特点,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
期刊
红肉蜜柚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平和县小溪琯溪蜜柚园中的芽变株系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是目前国内柚类中栽培最佳优良品种,被称为“柚中之冠”。  该品种特性:幼树较直立,成年树半开张,枝粗叶大,果大、单果重1200g-2350g,平均果重1680g。果形呈倒卵圆形,果皮黄绿色,皮薄,平均厚0.7-0.9cm,襄皮粉红色,汁胞红色。可溶性固形物11.55%
笔者就燃煤电厂锅炉脱硝问题以及改造技术进行了简单地探讨,要提高燃煤电厂锅炉的节能,就需要对其脱硝进行改造,这主要是对脱硝系统进行改造后,能够有效降低锅炉烟气NO、的排放
古韵佳人,温婉如玉,身着旗袍,香肩、蜂腰,玲珑迷人的曲线内敛地演绎着典雅风情。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演变,到达过20世纪30年代的黄金期,送走过70年代的低潮期,迎接过90年代的复苏期,旗袍始终作为一种代表中国古典韵味的经典的女士时装。21世纪来临,随着国际舞台中国风的兴起,传统的旗袍被设计师们注入新颖的元素,中西合璧的改良与创意灵感更让旗袍从沧桑变化的往昔中焕然一新。只是,旗袍特别挑剔,如何正确地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