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找方法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问题,我有一个问题,我有许多问题……
  有问题?与其纠结,不如来问他。
  请把困扰你的问题写成2000字以内的信,寄给本刊特邀“知心哥哥”——夏烈老师;而他愿做一名“信使”,邀请一位合适的“神秘答主”,来与你笔上对谈,一起“为爱找方法”。
  请将信件寄往“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中学生天地杂志社”,收信人注明“夏烈老师”;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责任编辑(邮箱就在本页底)。
  夏烈老师:
  您好!
  在以往,您都以一个信使的角色默默地陪伴着我们。前些天我在朋友圈中看到一篇报道《网络文学的流行基于民族的文化认同》,您提到了网络文学在“新语言”与“老文化”的结合下,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内外得到了更好的推广。这不仅改变了我长久以来对网络文学“血统不正”的偏见,也让我对戴着黑框眼镜、散发着儒雅之气的您产生钦佩与崇拜之情。
  正如您所提到的网络文学一样,新出现的事物和文化总是充满着未知与神秘。近日《最强大脑5》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学生中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这一赛季参赛的是众多高校才子才女,他们不仅拥有傲人的履历,更有不凡的气质。相比他们的优秀,我们除了敬佩和赞扬,更多是自嘲,是比照他们形成剧烈反差而产生的喟叹,譬如“颜值才华皆下品”“吾乃一矮矬蠢之人”“我差不多是个废柴了”……这些充斥着淡淡哀伤和莫名惆怅的语言是年轻一代特有的文化习惯,被称之为“丧文化”。和以前充满斗志的革命热情、满满治愈的心灵鸡汤不同,这是一种类似被迫断奶的幼畜发出的哀鸣。
  我想,这种改变可能和人们日益膨胀的精神需求有关。在过去,人意味着劳动力,更多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和社会认可;而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我们活着更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压力更多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這种无形却沉重的压力与负累,正在啃噬着我们的精神力,我们急切地寻找一种合适而稳妥的方式来释放不堪重负的心灵。也许,“丧文化”于我们,是撒哈拉沙漠的雪,是一剂“以毒攻毒”的自我减负良药,是我们对焦虑的巧妙化解,对缺陷的清醒认知,对现实的幽默调侃。
  可我的朋友“瘪瘪”却因此沉沦,面对现实的落差,她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减轻压力,使自己陷入一个虚妄的幻境中。在她的QQ空间里我常常看到一些著名的丧句:“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的人就住在罗马。”“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他还会顺便把窗子也一起关了。”“你不努力一下,怎么知道什么叫绝望呢?”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语,暗藏着她心底的恐慌和惧怕。“丧文化”成了她的“精神鸦片”,一点点引诱着她走向深渊。我仿佛看见一支风华正茂的花朵在慢慢枯萎。
  我看到了“丧文化”的积极意义,也看到了它暗藏的危险。现在,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它。“丧文化”到底是一种披上伪装的欲望表达,还是一种知足无求的佛系心态?是无病呻吟的颓废,还是有趣好玩的潮流?是一种碌碌无为的借口,还是另一种极致的幸福追求?
  我始终很疑惑。
  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
  高三(7)班 杨 颖
其他文献
我是看着地图,确定我的大学志愿的。  我是名副其实的“山里娃”,生长在山村,在镇上读书。我的家乡很美,推开窗就是層层叠叠的青山。像许多美文里写的那样,小时候我常常望着群山发呆,遥想山的那边是什么。  你可能觉得这是一种诗意,于我却是真切的体验。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了解外界的渠道只有书本和电视。大山越阻隔,对远方的向往就越强烈。有一天,我和一个小伙伴竟然真动了执念,两个人背着干粮,准备翻过大山,亲眼去
“向死而生”是人类的基本命题,也是终极命题,很多意义都由此出现与成立。这封来信触及了这种“宿命”性的东西,以及重要的、敏感的情愫,换句话说,意义即将降临!我直觉式地想到请那多来回答,一位我对他的创作和智慧都比较信任的小说家。潜意识里,还有我对他父亲,已故作家、《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老师的敬与思吧。那么,请听听那多的生死之见。  ——你们的信使 夏烈  阮奕湞同学:   你好!   首先我想告诉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宣布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40年來,国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而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年轻人,也早已为人父母,和我们说起他们当年的故事:那年秋天,爸爸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欢庆的人群中;那年夏天,妈妈在电视机前见证香港回归了;那年冬天,中国股市诞生,爸爸买了人生中第一支股票……除了这些历史大事件,他们讲起的还有那些年的时尚、热血和青春。  跟随着相机镜
【关 键词 】统 编语 文教 材; 文本 解读 ;《牛 和鹅 》  《牛和鹅》是一篇较长的课文,有些老师对这 类长 文章 比较“怵 ”,教学 时常 常“绕 个大 圈子”,甚至绕了一个个大圈子,很难往前走。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把文章的脉络打通,更没有找到打通行文脉络的关节。  第一次听《牛和鹅》,看到执教的年轻教师很是着急,我赶紧一次一次地浏览课文,希望找到一个教学的抓手。突然,“完全两样”这个词组
“有些同学呀,把他安排到好位子上,给他多请教别人的机会,结果呢,他还是没反应,原来怎么着还怎么着,闷着头学自己的。”这是我高一时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老耿说的话。而我,就是“有些同学”中的一员。  高一一整年,我都坐在第一排。因为按照老耿的标准,在班里,无论从学习还是从身高来说,我都属于应该被照顾的那一类。  当时,我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个笑话:物理和化学从没及格过,数学更差,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满分15
总有人说我在教育行业的存在是个BUG。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化学专业,毕业后很多同学去了国企、外企,而我在和学军中学校长的一次交谈后重新认识了教师行业,她对于化学竞赛的很多想法都很吸引我,于是我便留下来成为该校的一名高中老师。  “老师”并不能准确概括我的工作性质。作为化学竞赛教练,我需要比化学老师了解更多的学术课题,教授的知识也横跨了高中与大学。竞赛班的学生都是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乐
快艇在亚马逊河上驶行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停靠在一片水域宽阔、长满芦苇的沼泽地前。一座简易小桥直通岸上,小桥是用独木树干搭建的,走在上面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会打滑,在沼泽地里摔个嘴啃泥。  有几个女队员心里打怵,在快艇上不想下来。黑脸船长逗她们说,这可是热带雨林珍稀动物避难所,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喽!  女队员们一跃而起,大家都很好奇,在亚马逊这片动植物的天堂仙境里,怎么还会有避难所呢?  一
声音  我决定,即日起,和关少尘“脱离父子关系” !成为“兄弟” !  杭州一家长为消除与90后儿子的隔阂,登报声明“脱离父子关系”,并发出“打开你的世界,让我进来。上天入地,我陪你疯活到底!”的呐喊,为这样勇敢的家长点赞。  数字  《2016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本科及以上就业率最高的是哲学类,其中本科生哲学大类有99.02%的学生已就业。“文史哲难就业”的偏见该抛弃了。
朋友亦真亦假,给我们讲他家猫多多觉悟的心路:  多多从小在人堆里长大,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你们都直立行走,唯有我可伏可卷,可上房梁可钻床底,可俯冲可攀爬。所以我即使不是众神之神,至少也是百万中无一的运动员。多多自视甚高。  不料有人拿一只猫到他家寄养了几天:比多多大一号,身手矫健十倍。多多受了很大惊吓,过好久才缓过来。  后来朋友妈妈退休了,喜欢抱着多多逛街,多多赫然发现公园里、邻家窗后、宠
90后创业者越来越多,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个新词,叫“21岁现象”。山西太原的李逸凡还不到21岁,但她可不是刚开始创业的“菜鸟”。17岁独立创业,18岁独自一人去泰国支教,19岁成为腾讯主办的大型巡讲“产品家”年龄最小的演讲嘉宾……她拒绝一切标签,她要为自己的青春代言!  从小到大,李逸凡就是别人眼里的“学霸”,同学们叫她 “凡姐”。  4岁开始跟着外教学英语,上高一时李逸凡决心出国留学,开始考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