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胃癌前疾病患者血清胃泌素及MG7-Ag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中胃癌前疾病主要包括:非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炎。根据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105例胃镜受检者分为4组。(1)对照组:胃黏膜正常或非萎缩性胃炎30例;(2)胃溃疡30例;(3)胃息肉30例;(4)残胃炎15例。血清胃泌素、MG7-A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结果胃癌前疾病中MG7-Ag在
【基金项目】
: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编号:2015015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胃癌前疾病患者血清胃泌素及MG7-Ag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中胃癌前疾病主要包括:非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炎。根据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105例胃镜受检者分为4组。(1)对照组:胃黏膜正常或非萎缩性胃炎30例;(2)胃溃疡30例;(3)胃息肉30例;(4)残胃炎15例。血清胃泌素、MG7-A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结果胃癌前疾病中MG7-Ag在胃溃疡组(57.16±4.68)ng/ml、胃息肉组(42.50±5.21)ng/ml、残胃炎组(44.30±2.99)ng/m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分别与对照组(13.27±3.41)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泌素与MG7-Ag联合检查的AUC(0.848)均高于胃泌素与MG7-Ag单独检测,胃泌素浓度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MG7-Ag是一种良好的胃癌标志物,胃泌素与MG7-Ag联合检查对胃癌前疾病诊断的敏感度(81.33%)与特异度(73.33%)较高。结论血清胃泌素联合MG7-Ag测定对胃癌前疾病的预测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患者多需进行长期或终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该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的生理技能及生存状况均具有较好效果,但长期治疗患者需承受极大的身心压力,导致患者负性情绪较重,治疗依从性降低,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临床亟需采用合理的干预措施进行改善。
目的分析对手术后的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功能锻炼指导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途径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比较两组患肢肌力恢复时间、术毕至负重站立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临床护理路径下进行功能锻炼指导的观察组患者,患肢肌力恢
聚氨酯弹性体是由聚醚或聚酯柔性链段和含氨基甲酸酯基、脲基等极性基团的硬性链段所构成的嵌段聚合物,文中介绍了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特性和着色机理,包括染料母体与弹性基体的接枝或共聚、基体改性、着色工艺改进、新型分散染料设计与合成等。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肝癌病人介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01~2020-05我院76例肝癌病人,其中常规组38例(2018-01~2019-03),接受常规护理,CNP组38例(2019-04~2020-05),采用CNP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及干预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癌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C3
为研究大容量蓄电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的充电能力,建立基于电池内部传递与反应相耦合的机理模型,模拟电池二维、等温、稳态、充电的状态,得到电池极化的比重数据,并从机理出发深入分析极化的主要来源.通过数值模拟碳毡电极电导率对电极过程的影响,给出反应区域的二维分布特点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欧姆极化约占总极化电压的50%,浓差极化约占30%,动力学极化占20%;反应区域的分布与多孔电极电导率及电解液电导率的相对
通过搜索Web of Science、PubMed和CNKI数据库中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的研究报道,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金钗石斛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倍半萜、菲和联苄类等;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肿瘤、降血糖以及对神经系统保护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具体结构类型以及各类型的结构特征和波谱规律进行了梳理。有利于指导金钗石斛化
"小孩儿学象棋好呢,还是学围棋好?"我犹豫不决地问。"当然围棋了!"小巧玲珑的围棋教师不容置疑地接上话,嘲弄似的盯着我,"学习围棋能够开发孩子智力,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提高反应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培养竞争能力,提高面对挫折的抗压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这,好像象棋也是这样……"我纳闷儿地说。
近年来,焦虑、抑郁症的发生率大幅增加,有效识别情绪并对负面情绪进行及时干预和排解显得尤为必要。现阶段情绪识别的研究主要有针对非生理信号和生理信号的识别。其中,生理信号采集的数据更为客观。随着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基于生理信号的情绪识别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利用单一生理信号对情绪分类准确率的提升陷入了瓶颈,不少学者开始研究融合多种生理信号进行情绪识别。本文从基于生理信号的情绪识别、信息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