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义语境中理解文本的策略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al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表达是根植于一定表达语境的,带着学生循着文本、循着作者感受、循着汉文化之根去捕捉其一定语境下的再生意义,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情感,认识中心,并让祖国的语言文字充满更加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文本理解 意义语境 前后联系
  作为根植于几千年中国文化沃土上的汉语言文字,其意蕴往往是丰厚的。带着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特定氛围中的特别意义,对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文本、感受课文的情感、主旨、中心,别有一番意义。
  一、词不离句——在文本前后联系中体悟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刘勰《文心雕龙》)文本是字词句段的连缀,是以相互之间的联系为前提的。文本的理解只有建于文本的意义语境才有意义。离开文本的语境,语言文字就仅仅只是语义编码,而不再具有延义功能。在作者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其用语的选择并不会非常突兀、怪异,因此,循着上下文来理解一些相对特别的文字,基本可以实现对特别用语、表达内容的准确理解。在文本中,字词句篇往往有着“内在的秩序”,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语感、段感与篇感是相互的,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要素都各具特色,都能演绎各自的精彩。
  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中聂荣臻的话里出现了“杀害”“受害”“伤害”三个由“害”构成的词,它们分别有着怎样的含义和情感寄托?可以引导学生循着聂将军的话去体会:“残忍杀害”体现出来的是日本侵略者置人于死地的刽子手嘴脸;“受害”意即受到伤害,这可能是轻微的,也有可能是巨大的,范围较广,但都是被迫的;“伤害”则是使人受到摧残,可能是身体上的折磨,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折磨。这样,三个由“害”构成的词便有了意义和情感上的侧重,学生也能从程度上、使用对象上等方面加以甄别,体会到聂将军对敌人的痛恨,对无辜人民的同情,以及自己公正的底线。再如文中还提到“活菩萨”“使者”两个称呼,我们可以先出示词典上对两个词的解释,而后联系上文中聂将军至仁至义、大慈大悲的行为,继而自我找到其中的共同点。这样,课文就不难理解了。
  二、通感体验——捕捉不同事物共同特点
  在心理学上,“通感”是一种感觉联通现象。在文学作品中,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读者的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巧妙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能够激活读者的文学想象,给读者以立体的文学思维深度,让读者打开全息感知世界的空间。在许多关于感受的描写语句中,作者会运用通感手法来描述某刻情境下心中微妙的感受。
  如《月光启蒙》(苏教版第八册)一课中,作者把母亲轻轻地吟唱称为“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动听的音韵也散发出阵阵“芳香”。这里,作者就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这令人惬意的舒服劲儿,和花朵迷人的芬芳带给人的愉悦感是一样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句中的“芳香”一詞引导学生品味思考。“芳香本来表示味道,为什么在这里可以表示声音呢?”有学生认为,“芳香”写出了母亲甜美、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歌声;有学生认为,母亲的歌声太甜美了,刺激了我的味觉。有学生认为,母亲的歌声不仅可以听,而且可以闻。据此,学生还自主创造出了关于声音的其他通感,如视觉上的“鲜明的音韵”,触觉上的“光滑的音韵”,等等。至此,母亲那种圣洁、美丽的形象仿佛一尊雕像矗立在我们面前。再如《水》(苏教版第十册)一课中写妈妈把我们兄弟四个对水的极度渴望称之为“饿”,这种精神上的迫切向往和成语“如饥似渴”是极度相似的,提醒学生这样阅读思考体味,他们自然就从“饿”字上体会到作者对水的那种渴望。本册中《黄果树瀑布》也有这样的描写,在距离黄果树瀑布尚远时,作者听到远方的水声仿佛是微风拂过树梢,这样的轻柔,让人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也读到了更多的滋味。总之,这样的情感迁移,往往让语言表达更富有表现力,也更容易让读者在浮想联翩中别有一番情趣。当学生能够很好地体会这种表达之后,语言便有了温度,有了生命,其意义价值也随之增大。
  三、时代链接——了解中国独特表达方式
  文本是作家生命实践活动智慧的结晶。每一个作家都是生活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这使得文本具有内在的文化感。语文教学要弘扬母语的特质,遵循母语的学习规律。母语的特质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母语的特质是含蓄、委婉,母语把握事物本质的方式不是西方形而上的思辨,而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的直觉感悟,甚至顿悟,正所谓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文教学要把握母语的特征,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母语文化。
  比如《爱如茉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映儿的爸爸妈妈表达爱的方式是行动,包饺子、直奔医院、紧握双手等表现,就是“爱”的行动语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嘴上不说、爱在心里的表现,就是中国文化的印证。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点,而后再联系身边的具体事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同时,对课文中作者详细的行为描写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再如《螳螂捕蝉》一课中吴王为什么不肯听大臣的苦劝,这就和中国封建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有关了。吴王作为一国之尊,当然不肯轻易改变自己的主意,否则就觉得很没面子。我们一些家长也是如此,有时为了争口气,就是不肯低头。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体会到吴王角色,并为少年大声点赞了。另外,对课文作者的相关背景做适当的链接,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文化寻根——渗透汉语文化民族风格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每个民族的文化风貌都由不同的语言记录来体现。著名符号学家恩斯特·卡希尔在其著名学术著作《人论》中指出,“人是一个符号的动物”。人类对文化的体认是通过对文化所寄寓的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等获得的。文化中含有民族的图腾、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汉语文化的独特意象。学生只有了解了汉语中很多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才能促进对文化的理解、感悟。当然,对刚刚学习语言的小学生来说,文化所内蕴的意义还是比较难把握的。
  比如《王冕学画》(苏教版第十册)中的荷花与王冕的诗《墨梅》(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梅花,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意象价值,但在《王冕学画》一课中,荷花并没有隐藏的纯洁、出污泥而不染的意义,而王冕的诗中,墨梅就有其象征——作为文化传统中公认的四君子之一,梅有着不惧严寒、傲然盛放的气节风骨。王冕借咏梅表达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志向,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巧妙的点拨才能让学生顿悟。同样,在《但愿人长久》(苏教版第八册)中,苏轼为什么借托月亮表达思乡、思念亲人的情怀?我们要适当指出月亮的象征,并列举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来验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世界上最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时需要足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才能读懂读透。在汉语语境中,文本不仅仅是言语内容的组合,更是清晰思维痕迹的呈现。表层意义的洞悉是词与词,句子与意义之间的相互激活,而深层意蕴的领悟则是言外之意的生成与创造。在当今直白表达的背景下,学生更需要经常叩问富有特色的古典文化,并将其传承、发扬下去。因此,在一定意义语境中带领他们真切感悟,方能正确积累,灵活运用,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摘 要:刚上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学习感到困惑,如何让他们在真实的审美活动中感受诗歌的美?本文试图从诗歌鉴赏的四个基本能力意识入手,有感性的想象共情,也有渐入理性的人事推导,刻意避开答题套路技巧,帮助学生鉴赏入门,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想象联想 含蓄凝练 情景互动  高中必修语文课本基本上是每册按诗歌发展的时间阶段,选择了极具时代代表性的诗歌组合成诗歌单元。由编排思路可见,高中诗歌教学要求更系统,除
炭疽(anthrax)是第一个被人类认识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由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急性、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芽胞由于致病性强、致死率高、容易培养、贮存和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很高的抵抗力而被各国军队列为头号生物武器,也倍受恐怖分子的青睐。“9.11”事件后,炭疽恐怖和危害的沉寂再次打破,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军队的高度警戒。先进的防护技
镉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元素,可通过环境及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长期蓄积,半衰期达10年以上,最终造成机体肾脏、心脏、骨骼等多个脏器及系统受损,其中肾脏是机体长期镉蓄积及损伤的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与以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提供了好的教学思路。本文结合多年实践,就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 教学  随着对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倡导以及教研工作的开展,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实施的促进下,包括高中在内的各个教学阶段都在积极探寻关于小组合作学
摘 要: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著,教师渐渐接纳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观念,并运用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探讨怎样做才能在英语课堂教育中使用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情感发展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运用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积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但受到传统灌输式教育
摘 要:如果在班级内将学生按照成绩进行分层教学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采用隐性分层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既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隐性分層  布卢姆认为:“天下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有将近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差异不在智力,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即使是后进生也有学习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