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谓变化的角度看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jie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中的《氓》选自《诗经,卫风》,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丁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笔者执教之际,发现女主人公对其配偶称谓的几次变化颇有深意,值得探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女主人公以自悼的口吻回忆与丈夫初识时所用的称呼。“氓”,字从民,从亡,亡亦声。“亡”意为“丧失”、“没有”。“民”指土著氏族、本地居民。“亡”与“民”联合起来表示“丧失本地人口”。本义是本地人口外流,当然,本地外流的人口亦可称“流氓”。“流氓”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没有田地,因为到了外乡,属于外来人口,自然分不到田产,只能从事非农业性行业,如贸易行业。古代人民的最大财产就是田产,没有田产就是无产者、无产阶级。文中的“氓”应该是一个从事商业行为的外来者。下文的“抱布贸丝”为此提供了佐证。
  “氓”,朱熹的解释是“男子不知其谁何也”,这个人刚出现时,诗中的女子是不认识他的。“蚩蚩”形容人的时候一般有两解,一是“痴呆、愚钝”,一是“丑恶、面目可僧”,在这里应采用前解。但此人是不是真的很愚笨呢?当然不是。“布”是当时流通的一种货币即“布币”。“抱布贸丝”很显然是一种商业行为,通过这一行为,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相识了。植桑养蚕在当时是较为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丝和丝织品的需求较大,可能已出现固定的贸易市场,也可能在农户家中直接销售。通过“抱布贸丝”这一交易活动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个女子是交易活动的另一方,即卖方。这就大致交待了两人相识的时间、地点和双方的身分,时间在春夏之交蚕丝上市时节,地点或是在市场,或是在女子家中,在市场的可能性较大,男女双方基本上都属于平民阶层,要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匪”即“非”。“即”是“就”,有“靠近、趋向”的意思。“谋”是“谋划、商量”,这个字用在这里非常值得推敲,年轻男女相识后开始一段爱情,是很美好的事,这一段写的是女子对初恋情景的追忆,为什么用这个殊无愉悦之情的“谋”字呢?原来这个看上去有点呆呆的外来人,根本不是来买丝的,而是借故和女子接近,以制造机会打动女子的芳心。哪里是愚笨?甚至有一点小小的狡狯。这一段可以这样直译成现代汉语:(那个)看上去很老实的家伙,拿着钱(到我这里)买丝,(他其实)不是买丝的啊,是来打我的主意。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注意这里对男子称呼的变化,开始的“氓”,是一个泛称,现在的“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有明显亲近的感情色彩。这个称呼的变化,昭示了女子的感情变化,她爱上“他”了。然而,诗中直接写到女子送这个“他”渡过淇水,走了,没有交待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从“来即我谋”到“送子涉淇”,中间发生了什么?女子是怎样爱上这个男子的?他们两情相悦的情景如何?都没有描写。为什么没写?由于有了后来的薄情寡意,使开始的甜蜜温柔变得极其酸涩了,所以在这里作者留下了一段空白,我们只能从这个称呼的变化去细细体味。
  “顿丘”是地名,到了顿丘这个地方,停下来不走了。送君于里,终须一别,这很正常,但下面女子的说辞却颇令人费解。“匪我愆期”,“愆”是“错过”,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啊,“子无良媒”,你还没有“良媒”。“良媒”在这里不是指“好的媒人”,而是没有按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履行“媒”的程序。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前五个环节都可以看作“媒”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这几句话中的真实含义,到“送子涉淇”时,两人只还私相愿许,并没有正式进入婚姻程序。这里出现了两个“期”字,无疑指的都是婚期,但两个“期”是有不同含义的。前一个“期”字不是双方的约定,而只是男子单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没有“良媒”的情况下提出“期”的要求,是什么要求呢?只能是私奔。很显然,男子是想女子不要在此停下脚步,而是要跟他回家。但女子没有同意这样的要求。而是委婉地提出要履行婚姻程序,这时男子有点不高兴甚至发怒了。所以下面女子在劝慰、恳请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求你于万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吧。很显然,这里的“期”是经过“媒”的正式婚期。从这两个“期”的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对婚期是有不同意见的,实际上是在对婚姻的态度上有了分歧。尽管男子依从了女子的意见,但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不太满意、带着情绪的。对婚姻态度的分歧,决定了日后婚姻生活的变化。这段描写为以后隋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章以直叙其事,是“赋”的手法,后面几章也多是采用这种手法,总体上看,属于叙事性的诗篇。也有人据此把这首诗作为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滥觞之一。
  “乘彼塊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送别男子回家以后,这个女子陷入深深的思念和苦苦的等待之中。“乘”是“登上”,“塊”是“破败、残缺”的意思,“垣”是“院墙”。“复关”在这里一般解释为男子居住的地方,这个称谓代指男子本人,这样的以祖籍郡守代指人称的用法在后世也有很多,比如“韩昌黎”、“柳河东”等。也有人把“关”解释成“车厢”,“复关”即指返回的车子。这几句诗写了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春末夏初的相见到秋天的婚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年轻的姑娘每天站在破败的矮墙上,企盼心上人的身影,有几分羞涩、几分焦虑,还有着几分忐忑不安——“他”走的时候不太高兴,会不会不来了?见不到“他”的身影,姑娘的眼泪就不曾于过;一旦见到“他”出现在眼前,姑娘的心情如雨过天晴,马上就有说有笑了。这是对一个陷入情网的年轻女子的心理刻画。写得非常生动。从上文“子无良媒”的介绍看,女子等待的未必是男子本人,更可能是男子派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的人,总之,是与婚姻有关的信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当时,巫术依然十分盛行,在进行重要活动之前,都要通过各种占卜活动以预测吉凶,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个人的婚丧嫁娶,都是如此。“卜”是把龟甲放在火上灼烧,根据烧裂的纹路进行卜测;“筮”相对比较复杂,是用著草推演成卦进行预测。“体”即卦象,指卜筮的结果。“咎”是”不利”。“体无咎言”就是说卜筮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似乎预示了一段美好的婚姻。“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送聘的车,也可以理解为迎娶的车;“贿”即“嫁妆、妆奁”,指女子的出嫁。子是,男子的载着聘礼的车来了,又载着女方的妆奁去了,企盼已久的婚姻终于成为现实。这一章同样用了“赋”的手法,是第一章叙事的延续,讲述女主人公与她的爱人相遇、相识、相爱到结为夫妻的过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子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在叙事的中途,作者转而写物,用了“兴”的手法,题材便是与女子生活密切相关的桑树。从《诗经,鄘风,桑中》篇可以知道,在淇水岸边就有着大片的桑树林,以桑起兴,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沃若”意“润泽”,形容桑树生机勃勃,枝叶润泽,隐含对年轻女子姣好容貌的比喻,也可认为是对女子恋爱和初婚美好生活的写照。“于嗟”读若“吁嗟”,叹词,表惋惜、哀叹。“耽”是“沉溺”的意思。据说,鸟吃多了桑葚,会发生醉酒的现象,作者在这里用了“比”的手法,说明女子不能太沉溺手对男子爱情之中,否则也会像吃多了桑葚的小鸟一样昏了头脑。前面的描写正表明了故事的女主人公早巳沉溺于感情中不能自拔,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同“脱”,“解脱”。多么沉痛的诗句啊!男子沉溺于感情之中,还是可以解脱出来的;女子沉溺于感情之中,就解脫不出来了。看起来是劝告热恋中的女子不能过于沉溺,应该把自己从感情的漩涡中解脫出来。但应当看到,在这里对爱情的“解脱”意味着对爱情对象的冷淡、遗忘、背叛,恰恰是男子的“犹可说也”,是男子的忘情变心,才造成了女子爱情的惨痛失落,使得女子的婚姻变成悲剧。因为是面向全天下女子的忠告,抒情主人公改用“士”这个别有一番风味的称呼。从渔猎游牧社会进入到农耕社会以后,中国古代实际上是一个男子集权的社会,表现出浓厚的男权至上的特征。“士”作为男性称谓词是指成熟而未娶的年轻男子,用在这里可谓是恰当至极。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歌唱到这,女主人公的受辱的情感如同汤汤淇水,一发而不可收。
  称负心男为“尔”,第二人称,便子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这两句诗。看似女子在对自己进行反思,为沉溺于爱情而悔恨,其实更多的是对负心男子的谴责。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决定了对这首诗整体思想内涵和审美感知的不同把握。以朱熹为代表的注释者,就把这几句诗片面理解为女子对自己未经媒妁、私相愿许这种不合婚姻规范行为的悔恨,认为“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从而把这首诗纳人“刺淫奔之作”的范畴,使之成为礼教的反面教材,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大家知道,《诗经》“国风”部分不少篇目是自民间采集而来,周时有专职官员持“木铎”采诗的说法,直到现在,文艺家下基层体验生活也被称为“采风”。这首诗的主人公亲力蚕桑、参加贸易,很显然是普通平民而非贵族,平民自己创作的诗歌而为统治者宣扬礼教,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此,对这首诗的定位还是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把它理解成一曲弃妇的悲歌。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注重结果,即学生的习作;忽视写前有效的引导,造成学生“怕写、厌写”的局面。文中主要结合高三写作课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实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带领学生走进开放互动、丰富多彩的写作课堂。  【关键词】写作教学 高中英语 写作课堂  一、引言  在高中英语阶段中,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而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该以过程为主,教师
【内容摘要】一般人鉴赏诗词往往是从诗词的意象、语言、情感等角度出发进行体悟,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诗词生存的独特环境。作为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艺术,“词”与其他诸多艺术形式一样,也有着其独特的滋生“土壤”。因此,为了更好地赏析诗词,我们就要深入探究诗词背后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词 歌妓文化 建筑 传播  词是一种典型的艺术样式,原本就是随着燕乐的兴盛而流行的合乐
【内容摘要】本文对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三种课型——实验课、知识内容教学课和习题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参照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设计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 知识内容教学 习题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设计 系统教学法  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工作也是如此。语文课文包罗万象,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哲学、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而且时间跨度贯穿古今,空间范围兼具中外等。由于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殊性,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可能迥异,甚至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因此,如何更规范科学地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衡量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尺度,
【内容摘要】在整个教育历程上来说,初中不像小学那样轻松,也不像高中那样紧张,它是两者之间的过度,在学生教育经历上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正因为这个阶段的关键作用,众多老师也是将其看的尤为重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应用  一、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有一篇文章叫《甜甜的泥土》,是台湾作家黄飞写的。  翻开教学参考书,根据文章内容,编者是这样解读文章内容与主旨的: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因为教参在解说这篇文章时,说此篇立意如何新颖,选材如何独到,结构如伺严谨,情节如伺曲折,语言如何细腻,
【内容提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秉持过程作文教学理念,先从习作中了解学生写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恰当、鲜活、细微的事例和描写方法,并尝试运用细化、定格的写作方法,凸显人物个性,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写作过程 描写 细化 筛选  一、导入  同学们,咱们是今天第一个上课的班级。咱们合肥一中高一(18)班的
【内容摘要】学校体育作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向国家输送多种形式体育人才的任务。我们必然要适应这种形势。近几年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的现实,也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终身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培育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具有从事体育自我锻炼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 体育锻炼 习惯  一、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  德国着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本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若能将二者密切地配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那么学生的读写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诗歌教学 激趣 写作  写作一直是学生最棘手的事,学生普遍怕写、厌写作文,更遑论创作诗歌。而训练作文也一直令教师头疼。作文课上,教师往往把写作某种文体的要求、技巧讲得头头是道,然后一旦让学生去实践,学生写出的东西常常是语言无味,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
王荣生先生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模像样的知识。”小说课程内容严重老化,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小说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迟滞了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高级思维的发展。孙绍振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观念”“至少落后二十年到五十年”。小说教学要走出眼前的困境,突破原有的小说教学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