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中的《氓》选自《诗经,卫风》,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丁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笔者执教之际,发现女主人公对其配偶称谓的几次变化颇有深意,值得探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女主人公以自悼的口吻回忆与丈夫初识时所用的称呼。“氓”,字从民,从亡,亡亦声。“亡”意为“丧失”、“没有”。“民”指土著氏族、本地居民。“亡”与“民”联合起来表示“丧失本地人口”。本义是本地人口外流,当然,本地外流的人口亦可称“流氓”。“流氓”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没有田地,因为到了外乡,属于外来人口,自然分不到田产,只能从事非农业性行业,如贸易行业。古代人民的最大财产就是田产,没有田产就是无产者、无产阶级。文中的“氓”应该是一个从事商业行为的外来者。下文的“抱布贸丝”为此提供了佐证。
“氓”,朱熹的解释是“男子不知其谁何也”,这个人刚出现时,诗中的女子是不认识他的。“蚩蚩”形容人的时候一般有两解,一是“痴呆、愚钝”,一是“丑恶、面目可僧”,在这里应采用前解。但此人是不是真的很愚笨呢?当然不是。“布”是当时流通的一种货币即“布币”。“抱布贸丝”很显然是一种商业行为,通过这一行为,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相识了。植桑养蚕在当时是较为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丝和丝织品的需求较大,可能已出现固定的贸易市场,也可能在农户家中直接销售。通过“抱布贸丝”这一交易活动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个女子是交易活动的另一方,即卖方。这就大致交待了两人相识的时间、地点和双方的身分,时间在春夏之交蚕丝上市时节,地点或是在市场,或是在女子家中,在市场的可能性较大,男女双方基本上都属于平民阶层,要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匪”即“非”。“即”是“就”,有“靠近、趋向”的意思。“谋”是“谋划、商量”,这个字用在这里非常值得推敲,年轻男女相识后开始一段爱情,是很美好的事,这一段写的是女子对初恋情景的追忆,为什么用这个殊无愉悦之情的“谋”字呢?原来这个看上去有点呆呆的外来人,根本不是来买丝的,而是借故和女子接近,以制造机会打动女子的芳心。哪里是愚笨?甚至有一点小小的狡狯。这一段可以这样直译成现代汉语:(那个)看上去很老实的家伙,拿着钱(到我这里)买丝,(他其实)不是买丝的啊,是来打我的主意。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注意这里对男子称呼的变化,开始的“氓”,是一个泛称,现在的“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有明显亲近的感情色彩。这个称呼的变化,昭示了女子的感情变化,她爱上“他”了。然而,诗中直接写到女子送这个“他”渡过淇水,走了,没有交待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从“来即我谋”到“送子涉淇”,中间发生了什么?女子是怎样爱上这个男子的?他们两情相悦的情景如何?都没有描写。为什么没写?由于有了后来的薄情寡意,使开始的甜蜜温柔变得极其酸涩了,所以在这里作者留下了一段空白,我们只能从这个称呼的变化去细细体味。
“顿丘”是地名,到了顿丘这个地方,停下来不走了。送君于里,终须一别,这很正常,但下面女子的说辞却颇令人费解。“匪我愆期”,“愆”是“错过”,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啊,“子无良媒”,你还没有“良媒”。“良媒”在这里不是指“好的媒人”,而是没有按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履行“媒”的程序。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前五个环节都可以看作“媒”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这几句话中的真实含义,到“送子涉淇”时,两人只还私相愿许,并没有正式进入婚姻程序。这里出现了两个“期”字,无疑指的都是婚期,但两个“期”是有不同含义的。前一个“期”字不是双方的约定,而只是男子单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没有“良媒”的情况下提出“期”的要求,是什么要求呢?只能是私奔。很显然,男子是想女子不要在此停下脚步,而是要跟他回家。但女子没有同意这样的要求。而是委婉地提出要履行婚姻程序,这时男子有点不高兴甚至发怒了。所以下面女子在劝慰、恳请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求你于万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吧。很显然,这里的“期”是经过“媒”的正式婚期。从这两个“期”的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对婚期是有不同意见的,实际上是在对婚姻的态度上有了分歧。尽管男子依从了女子的意见,但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不太满意、带着情绪的。对婚姻态度的分歧,决定了日后婚姻生活的变化。这段描写为以后隋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章以直叙其事,是“赋”的手法,后面几章也多是采用这种手法,总体上看,属于叙事性的诗篇。也有人据此把这首诗作为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滥觞之一。
“乘彼塊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送别男子回家以后,这个女子陷入深深的思念和苦苦的等待之中。“乘”是“登上”,“塊”是“破败、残缺”的意思,“垣”是“院墙”。“复关”在这里一般解释为男子居住的地方,这个称谓代指男子本人,这样的以祖籍郡守代指人称的用法在后世也有很多,比如“韩昌黎”、“柳河东”等。也有人把“关”解释成“车厢”,“复关”即指返回的车子。这几句诗写了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春末夏初的相见到秋天的婚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年轻的姑娘每天站在破败的矮墙上,企盼心上人的身影,有几分羞涩、几分焦虑,还有着几分忐忑不安——“他”走的时候不太高兴,会不会不来了?见不到“他”的身影,姑娘的眼泪就不曾于过;一旦见到“他”出现在眼前,姑娘的心情如雨过天晴,马上就有说有笑了。这是对一个陷入情网的年轻女子的心理刻画。写得非常生动。从上文“子无良媒”的介绍看,女子等待的未必是男子本人,更可能是男子派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的人,总之,是与婚姻有关的信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当时,巫术依然十分盛行,在进行重要活动之前,都要通过各种占卜活动以预测吉凶,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个人的婚丧嫁娶,都是如此。“卜”是把龟甲放在火上灼烧,根据烧裂的纹路进行卜测;“筮”相对比较复杂,是用著草推演成卦进行预测。“体”即卦象,指卜筮的结果。“咎”是”不利”。“体无咎言”就是说卜筮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似乎预示了一段美好的婚姻。“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送聘的车,也可以理解为迎娶的车;“贿”即“嫁妆、妆奁”,指女子的出嫁。子是,男子的载着聘礼的车来了,又载着女方的妆奁去了,企盼已久的婚姻终于成为现实。这一章同样用了“赋”的手法,是第一章叙事的延续,讲述女主人公与她的爱人相遇、相识、相爱到结为夫妻的过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子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在叙事的中途,作者转而写物,用了“兴”的手法,题材便是与女子生活密切相关的桑树。从《诗经,鄘风,桑中》篇可以知道,在淇水岸边就有着大片的桑树林,以桑起兴,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沃若”意“润泽”,形容桑树生机勃勃,枝叶润泽,隐含对年轻女子姣好容貌的比喻,也可认为是对女子恋爱和初婚美好生活的写照。“于嗟”读若“吁嗟”,叹词,表惋惜、哀叹。“耽”是“沉溺”的意思。据说,鸟吃多了桑葚,会发生醉酒的现象,作者在这里用了“比”的手法,说明女子不能太沉溺手对男子爱情之中,否则也会像吃多了桑葚的小鸟一样昏了头脑。前面的描写正表明了故事的女主人公早巳沉溺于感情中不能自拔,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同“脱”,“解脱”。多么沉痛的诗句啊!男子沉溺于感情之中,还是可以解脱出来的;女子沉溺于感情之中,就解脫不出来了。看起来是劝告热恋中的女子不能过于沉溺,应该把自己从感情的漩涡中解脫出来。但应当看到,在这里对爱情的“解脱”意味着对爱情对象的冷淡、遗忘、背叛,恰恰是男子的“犹可说也”,是男子的忘情变心,才造成了女子爱情的惨痛失落,使得女子的婚姻变成悲剧。因为是面向全天下女子的忠告,抒情主人公改用“士”这个别有一番风味的称呼。从渔猎游牧社会进入到农耕社会以后,中国古代实际上是一个男子集权的社会,表现出浓厚的男权至上的特征。“士”作为男性称谓词是指成熟而未娶的年轻男子,用在这里可谓是恰当至极。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歌唱到这,女主人公的受辱的情感如同汤汤淇水,一发而不可收。
称负心男为“尔”,第二人称,便子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这两句诗。看似女子在对自己进行反思,为沉溺于爱情而悔恨,其实更多的是对负心男子的谴责。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决定了对这首诗整体思想内涵和审美感知的不同把握。以朱熹为代表的注释者,就把这几句诗片面理解为女子对自己未经媒妁、私相愿许这种不合婚姻规范行为的悔恨,认为“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从而把这首诗纳人“刺淫奔之作”的范畴,使之成为礼教的反面教材,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大家知道,《诗经》“国风”部分不少篇目是自民间采集而来,周时有专职官员持“木铎”采诗的说法,直到现在,文艺家下基层体验生活也被称为“采风”。这首诗的主人公亲力蚕桑、参加贸易,很显然是普通平民而非贵族,平民自己创作的诗歌而为统治者宣扬礼教,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此,对这首诗的定位还是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把它理解成一曲弃妇的悲歌。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女主人公以自悼的口吻回忆与丈夫初识时所用的称呼。“氓”,字从民,从亡,亡亦声。“亡”意为“丧失”、“没有”。“民”指土著氏族、本地居民。“亡”与“民”联合起来表示“丧失本地人口”。本义是本地人口外流,当然,本地外流的人口亦可称“流氓”。“流氓”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没有田地,因为到了外乡,属于外来人口,自然分不到田产,只能从事非农业性行业,如贸易行业。古代人民的最大财产就是田产,没有田产就是无产者、无产阶级。文中的“氓”应该是一个从事商业行为的外来者。下文的“抱布贸丝”为此提供了佐证。
“氓”,朱熹的解释是“男子不知其谁何也”,这个人刚出现时,诗中的女子是不认识他的。“蚩蚩”形容人的时候一般有两解,一是“痴呆、愚钝”,一是“丑恶、面目可僧”,在这里应采用前解。但此人是不是真的很愚笨呢?当然不是。“布”是当时流通的一种货币即“布币”。“抱布贸丝”很显然是一种商业行为,通过这一行为,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相识了。植桑养蚕在当时是较为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丝和丝织品的需求较大,可能已出现固定的贸易市场,也可能在农户家中直接销售。通过“抱布贸丝”这一交易活动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个女子是交易活动的另一方,即卖方。这就大致交待了两人相识的时间、地点和双方的身分,时间在春夏之交蚕丝上市时节,地点或是在市场,或是在女子家中,在市场的可能性较大,男女双方基本上都属于平民阶层,要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匪”即“非”。“即”是“就”,有“靠近、趋向”的意思。“谋”是“谋划、商量”,这个字用在这里非常值得推敲,年轻男女相识后开始一段爱情,是很美好的事,这一段写的是女子对初恋情景的追忆,为什么用这个殊无愉悦之情的“谋”字呢?原来这个看上去有点呆呆的外来人,根本不是来买丝的,而是借故和女子接近,以制造机会打动女子的芳心。哪里是愚笨?甚至有一点小小的狡狯。这一段可以这样直译成现代汉语:(那个)看上去很老实的家伙,拿着钱(到我这里)买丝,(他其实)不是买丝的啊,是来打我的主意。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注意这里对男子称呼的变化,开始的“氓”,是一个泛称,现在的“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有明显亲近的感情色彩。这个称呼的变化,昭示了女子的感情变化,她爱上“他”了。然而,诗中直接写到女子送这个“他”渡过淇水,走了,没有交待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从“来即我谋”到“送子涉淇”,中间发生了什么?女子是怎样爱上这个男子的?他们两情相悦的情景如何?都没有描写。为什么没写?由于有了后来的薄情寡意,使开始的甜蜜温柔变得极其酸涩了,所以在这里作者留下了一段空白,我们只能从这个称呼的变化去细细体味。
“顿丘”是地名,到了顿丘这个地方,停下来不走了。送君于里,终须一别,这很正常,但下面女子的说辞却颇令人费解。“匪我愆期”,“愆”是“错过”,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啊,“子无良媒”,你还没有“良媒”。“良媒”在这里不是指“好的媒人”,而是没有按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履行“媒”的程序。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前五个环节都可以看作“媒”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这几句话中的真实含义,到“送子涉淇”时,两人只还私相愿许,并没有正式进入婚姻程序。这里出现了两个“期”字,无疑指的都是婚期,但两个“期”是有不同含义的。前一个“期”字不是双方的约定,而只是男子单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没有“良媒”的情况下提出“期”的要求,是什么要求呢?只能是私奔。很显然,男子是想女子不要在此停下脚步,而是要跟他回家。但女子没有同意这样的要求。而是委婉地提出要履行婚姻程序,这时男子有点不高兴甚至发怒了。所以下面女子在劝慰、恳请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求你于万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吧。很显然,这里的“期”是经过“媒”的正式婚期。从这两个“期”的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对婚期是有不同意见的,实际上是在对婚姻的态度上有了分歧。尽管男子依从了女子的意见,但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不太满意、带着情绪的。对婚姻态度的分歧,决定了日后婚姻生活的变化。这段描写为以后隋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章以直叙其事,是“赋”的手法,后面几章也多是采用这种手法,总体上看,属于叙事性的诗篇。也有人据此把这首诗作为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滥觞之一。
“乘彼塊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送别男子回家以后,这个女子陷入深深的思念和苦苦的等待之中。“乘”是“登上”,“塊”是“破败、残缺”的意思,“垣”是“院墙”。“复关”在这里一般解释为男子居住的地方,这个称谓代指男子本人,这样的以祖籍郡守代指人称的用法在后世也有很多,比如“韩昌黎”、“柳河东”等。也有人把“关”解释成“车厢”,“复关”即指返回的车子。这几句诗写了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春末夏初的相见到秋天的婚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年轻的姑娘每天站在破败的矮墙上,企盼心上人的身影,有几分羞涩、几分焦虑,还有着几分忐忑不安——“他”走的时候不太高兴,会不会不来了?见不到“他”的身影,姑娘的眼泪就不曾于过;一旦见到“他”出现在眼前,姑娘的心情如雨过天晴,马上就有说有笑了。这是对一个陷入情网的年轻女子的心理刻画。写得非常生动。从上文“子无良媒”的介绍看,女子等待的未必是男子本人,更可能是男子派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的人,总之,是与婚姻有关的信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当时,巫术依然十分盛行,在进行重要活动之前,都要通过各种占卜活动以预测吉凶,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个人的婚丧嫁娶,都是如此。“卜”是把龟甲放在火上灼烧,根据烧裂的纹路进行卜测;“筮”相对比较复杂,是用著草推演成卦进行预测。“体”即卦象,指卜筮的结果。“咎”是”不利”。“体无咎言”就是说卜筮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似乎预示了一段美好的婚姻。“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送聘的车,也可以理解为迎娶的车;“贿”即“嫁妆、妆奁”,指女子的出嫁。子是,男子的载着聘礼的车来了,又载着女方的妆奁去了,企盼已久的婚姻终于成为现实。这一章同样用了“赋”的手法,是第一章叙事的延续,讲述女主人公与她的爱人相遇、相识、相爱到结为夫妻的过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子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在叙事的中途,作者转而写物,用了“兴”的手法,题材便是与女子生活密切相关的桑树。从《诗经,鄘风,桑中》篇可以知道,在淇水岸边就有着大片的桑树林,以桑起兴,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沃若”意“润泽”,形容桑树生机勃勃,枝叶润泽,隐含对年轻女子姣好容貌的比喻,也可认为是对女子恋爱和初婚美好生活的写照。“于嗟”读若“吁嗟”,叹词,表惋惜、哀叹。“耽”是“沉溺”的意思。据说,鸟吃多了桑葚,会发生醉酒的现象,作者在这里用了“比”的手法,说明女子不能太沉溺手对男子爱情之中,否则也会像吃多了桑葚的小鸟一样昏了头脑。前面的描写正表明了故事的女主人公早巳沉溺于感情中不能自拔,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同“脱”,“解脱”。多么沉痛的诗句啊!男子沉溺于感情之中,还是可以解脱出来的;女子沉溺于感情之中,就解脫不出来了。看起来是劝告热恋中的女子不能过于沉溺,应该把自己从感情的漩涡中解脫出来。但应当看到,在这里对爱情的“解脱”意味着对爱情对象的冷淡、遗忘、背叛,恰恰是男子的“犹可说也”,是男子的忘情变心,才造成了女子爱情的惨痛失落,使得女子的婚姻变成悲剧。因为是面向全天下女子的忠告,抒情主人公改用“士”这个别有一番风味的称呼。从渔猎游牧社会进入到农耕社会以后,中国古代实际上是一个男子集权的社会,表现出浓厚的男权至上的特征。“士”作为男性称谓词是指成熟而未娶的年轻男子,用在这里可谓是恰当至极。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歌唱到这,女主人公的受辱的情感如同汤汤淇水,一发而不可收。
称负心男为“尔”,第二人称,便子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这两句诗。看似女子在对自己进行反思,为沉溺于爱情而悔恨,其实更多的是对负心男子的谴责。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决定了对这首诗整体思想内涵和审美感知的不同把握。以朱熹为代表的注释者,就把这几句诗片面理解为女子对自己未经媒妁、私相愿许这种不合婚姻规范行为的悔恨,认为“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从而把这首诗纳人“刺淫奔之作”的范畴,使之成为礼教的反面教材,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大家知道,《诗经》“国风”部分不少篇目是自民间采集而来,周时有专职官员持“木铎”采诗的说法,直到现在,文艺家下基层体验生活也被称为“采风”。这首诗的主人公亲力蚕桑、参加贸易,很显然是普通平民而非贵族,平民自己创作的诗歌而为统治者宣扬礼教,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此,对这首诗的定位还是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把它理解成一曲弃妇的悲歌。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