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学必先识字”,识字是掌握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汉语从口头语向书面语过渡的载体,更是语文教育的基石。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是一个重点,它关系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汉文化的传播。目前的识字教学,只是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枯燥而又乏味,缺少了汉字的“魂”与“灵”,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学生机械记忆、频繁记忆,学习任务繁重,生字回生率高,效果不理想。教师要根据汉字造字原理,追溯汉字的本源,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把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结合起来,应从汉字的根本性质入手教汉字。
自东汉许慎归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说文解字》)以来,经历代沿袭,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以识字教学为核心,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还被应用。因此,古老的“六书”识字法重新登上小学识字教学的舞台,还是有它的优势的。
利用汉字“六书”培养识字兴趣
明初著名教育学者赵谦曾说: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先读书,读书必先识字。故曰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明则六经如指诸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目前识字教学,仍严重存在过于强调“工具性”识字,忽视识字“人文性”的现象,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结构的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如果能从识字中体验到汉字的魅力和趣味性,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利用汉字“六书”,教给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其识记汉字的兴趣。
例如,字谜就是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粗一半,细一半──组”,“太阳找月亮,总是亮堂堂——明”,我们的祖先造出的汉字优于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字,很奇妙,一个汉字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抽象的汉字演绎成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贵”字:“小宝贝踩到一条小青虫,小青虫的尾巴被踩掉了,所以贵字上面的虫字没有一点。”又如,在教学“碧”字时,教师这样讲解的:王老头和白老头坐在石头上聊天,如此一来,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这个笔画非常多的字。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达到了准确记住较难生字的目的。笔者在识字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形成持之以恒的兴趣,以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利用“六书”加强形象记忆
南宋文字学家戴侗在《六书故》序中写道:“士唯弗学,学必先六书。故之教者,子生十年,始入小学,则教以六书。六书也者,入学之门户,学者之所同先也,以为小学者过矣”。
汉字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字,它是音、形、义的有机结合。汉字的根本性质,突出于以形表意、据形会义。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是方块字,汉字的形与体有着结构紧密、规则简明、形声字居多等特点。目前的识字教学中,教师首先从汉字的笔画入手,笔画教会了再教独体字,最后再从合体字学习中学习组词和造句。一直如此这般,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如果能够抓住汉字的特征,利用汉字“六书”理论来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文解字·叙》说:“一是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是象形;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是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是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是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是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我们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识字教学,采用直观的实物、图片等手段识记字形,来达到识字的目的,让学生见形明义,牢记在心,提高识字效率。例如,最能“象其形、摹其狀”者,莫过于“象形字”,“日” “月” “木”“水”“山”“石” “田”“火”等,这些都是小学生运用形象记忆学习汉字典型范例;另外,还有指事字和会意字,“本”“刃”“休”“炙”“淼”等,它们的形象性也很强,而且内涵也更加丰富。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利用汉字“六书”当中的理论来解说其文化内涵,那么,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将形象记忆和想象结合起来,以迅速提高其强化识记汉字的能力,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六书”帮助学生纠错改错
清朝李新庵在《重订训学良规》写道:“生书须读得烂熟,熟书须熟而不浮。最忌者,粗听似熟,细按则有书无句,有句无字,终则能背,而不识字。一犯此弊,虽欲重教,加倍吃力”。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中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汉字的识记不够准确,错别字较多。究其原因,我们常归结为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因此汉字难记、难写等。但从常见病例来看,主要有字音相同或相近而错、字形相似而错、字义相近而错、音相同且字形相近而错、同音词而错等情况,仔细分析,出错根源还在于对汉字的渊源和本义不了解。而利用汉字“六书”的原理来纠正错别字,则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汉字的字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的简便化和抽象化,所以,就导致了学生记忆上的混淆,产生了识记上障碍,但如果我们从“六书”的原理来解读,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影子,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大批常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汉字的80%以上都是形声字,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我们在识字教学中,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学生就掌握了纠错改错方法和捷径,切实的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还能够对汉字有更深刻地认识。
利用汉字“六书”弘扬中华文化
宋朝郑樵编写的《通志·六书略·六书序》中写道:“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小学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圣人之道,惟藉六经。六经之作,惟藉文言。文言之本,在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
汉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血肉载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师从汉字“六书”的原理中,找出属于识字教学的“文化”。
例如,中国古人的拆字游戏,《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与曹操的斗智;武则天取名为“曌”,是她为自己所造,意思是以天为法,日月当空,表现了一代女皇敢为天下先的无畏勇气和睿智;字谜游戏;还有如对联:“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它既是很有趣味字谜游戏,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可谓文化底蕴丰厚。这对提高学生识字率是很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另外,从汉字字形学习中,我们让学生了解了祖先创造文字的智慧,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等。加深“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做到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成为我们利用汉字“六书”,提高学生识字率,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结束语
我们利用汉字“六书”原理教学,既可提高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又让其品位汉字传递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妙趣,将蕴涵在汉字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宝湖实验小学)
自东汉许慎归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说文解字》)以来,经历代沿袭,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以识字教学为核心,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还被应用。因此,古老的“六书”识字法重新登上小学识字教学的舞台,还是有它的优势的。
利用汉字“六书”培养识字兴趣
明初著名教育学者赵谦曾说: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先读书,读书必先识字。故曰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明则六经如指诸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目前识字教学,仍严重存在过于强调“工具性”识字,忽视识字“人文性”的现象,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结构的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如果能从识字中体验到汉字的魅力和趣味性,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利用汉字“六书”,教给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其识记汉字的兴趣。
例如,字谜就是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粗一半,细一半──组”,“太阳找月亮,总是亮堂堂——明”,我们的祖先造出的汉字优于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字,很奇妙,一个汉字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抽象的汉字演绎成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贵”字:“小宝贝踩到一条小青虫,小青虫的尾巴被踩掉了,所以贵字上面的虫字没有一点。”又如,在教学“碧”字时,教师这样讲解的:王老头和白老头坐在石头上聊天,如此一来,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这个笔画非常多的字。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达到了准确记住较难生字的目的。笔者在识字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形成持之以恒的兴趣,以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利用“六书”加强形象记忆
南宋文字学家戴侗在《六书故》序中写道:“士唯弗学,学必先六书。故之教者,子生十年,始入小学,则教以六书。六书也者,入学之门户,学者之所同先也,以为小学者过矣”。
汉字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字,它是音、形、义的有机结合。汉字的根本性质,突出于以形表意、据形会义。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是方块字,汉字的形与体有着结构紧密、规则简明、形声字居多等特点。目前的识字教学中,教师首先从汉字的笔画入手,笔画教会了再教独体字,最后再从合体字学习中学习组词和造句。一直如此这般,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如果能够抓住汉字的特征,利用汉字“六书”理论来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文解字·叙》说:“一是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是象形;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是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是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是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是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我们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识字教学,采用直观的实物、图片等手段识记字形,来达到识字的目的,让学生见形明义,牢记在心,提高识字效率。例如,最能“象其形、摹其狀”者,莫过于“象形字”,“日” “月” “木”“水”“山”“石” “田”“火”等,这些都是小学生运用形象记忆学习汉字典型范例;另外,还有指事字和会意字,“本”“刃”“休”“炙”“淼”等,它们的形象性也很强,而且内涵也更加丰富。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利用汉字“六书”当中的理论来解说其文化内涵,那么,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将形象记忆和想象结合起来,以迅速提高其强化识记汉字的能力,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六书”帮助学生纠错改错
清朝李新庵在《重订训学良规》写道:“生书须读得烂熟,熟书须熟而不浮。最忌者,粗听似熟,细按则有书无句,有句无字,终则能背,而不识字。一犯此弊,虽欲重教,加倍吃力”。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中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汉字的识记不够准确,错别字较多。究其原因,我们常归结为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因此汉字难记、难写等。但从常见病例来看,主要有字音相同或相近而错、字形相似而错、字义相近而错、音相同且字形相近而错、同音词而错等情况,仔细分析,出错根源还在于对汉字的渊源和本义不了解。而利用汉字“六书”的原理来纠正错别字,则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汉字的字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的简便化和抽象化,所以,就导致了学生记忆上的混淆,产生了识记上障碍,但如果我们从“六书”的原理来解读,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影子,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大批常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汉字的80%以上都是形声字,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我们在识字教学中,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学生就掌握了纠错改错方法和捷径,切实的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还能够对汉字有更深刻地认识。
利用汉字“六书”弘扬中华文化
宋朝郑樵编写的《通志·六书略·六书序》中写道:“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小学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圣人之道,惟藉六经。六经之作,惟藉文言。文言之本,在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
汉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血肉载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师从汉字“六书”的原理中,找出属于识字教学的“文化”。
例如,中国古人的拆字游戏,《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与曹操的斗智;武则天取名为“曌”,是她为自己所造,意思是以天为法,日月当空,表现了一代女皇敢为天下先的无畏勇气和睿智;字谜游戏;还有如对联:“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它既是很有趣味字谜游戏,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可谓文化底蕴丰厚。这对提高学生识字率是很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另外,从汉字字形学习中,我们让学生了解了祖先创造文字的智慧,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等。加深“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做到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成为我们利用汉字“六书”,提高学生识字率,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结束语
我们利用汉字“六书”原理教学,既可提高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又让其品位汉字传递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妙趣,将蕴涵在汉字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宝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