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我们学习经济常识时遇到的两个比较难理解而又十分重要的概念。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规律和国家采取的对应措施。
  
  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区别
  (1)含义及实质不同。通货膨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它与通货膨胀是正好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表现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通货紧缩表现的是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的现象。
  (3)形成的原因不同。通货膨胀,主要是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的。另外,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货紧缩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另外,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起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4)造成的危害不同。通货膨胀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如果人们的收入没有增加,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会引起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是,如果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则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企业销售额增加,但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市场不景气,大量资金闲置;加剧生产经营者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5)解决的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是:第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第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同时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第三,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第四,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解决通货紧缩的措施是: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来拉动经济增长。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短期内可以靠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2.二者的联系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与纸币的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这两种经济现象。
  
  二、学习的误区及误区释疑
  
  1.误区
  多发行纸币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不多发行纸币就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2.误区释疑
  (1)通货膨胀是由于多发行纸币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但不能以此认为多发行纸币就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多发行纸币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必然会引起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但是如果多发行纸币是与国家待售商品总量不断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多发行的纸币没有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不会引起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待售商品总量在不断增加,如果纸币流通速度不变,纸币发行量应该每年都要相应增加,每年都要多发行纸币,包括发行一定数量的较大面额的纸币,只要不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不会引起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2)多发行纸币有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但是不多发行纸币也不一定就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与流通速度成反比,就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在某一时期,货币发行量虽然没有增加,但由于人们惧怕物价上涨,把纸币尽快出手,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使得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相对减少,造成流通中的纸币量增多,也会引起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其他文献
我们现在都在追求安全的生活空间,相对于古人,已经没有野兽蛇虫的威胁,自然生长的有毒物质离我们似乎更加的遥远。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我们创造出大量改善生活的物质的同时,实际上也创造出很多使我们人类的身体更加脆弱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再加上很多动植物的毒性,可以通过呼吸、进食、接触等方式使人中毒,轻者可造成不适,重者可夺去人的生命。我们需要对威胁着我们的有毒物质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这个看似安全实际
记者:徐教授,您好!今天很高兴能采访您,您是我国著名的交通规划专家,对我国的交通规划可以说影响深远,对于您个人的成长经历大家都比较感兴趣,您能不能先就这方面简单地给我们
青海是自然灾害严重的省份,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给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