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迅唱唱反调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05724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红猩猩毡斗篷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有一段写宝玉出家在毘陵驿地方向父亲贾政辞行。书中这样写:
  
  (贾政)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一领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鲁迅对这一段描写是非常注意的,但他的注意不是因为他满意,而是因为他不满意。他所不满意的是这一段描写里的“大红猩猩毡斗篷”。鲁迅至少有两次提到了他的不满,比如他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说:“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他又在《〈絳洞花主〉小引》一文中说:“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诧异。”看来,这领“大红猩猩毡斗篷”确实比较刺鲁迅的眼,以致让先生反复拿来做文学描写失败的例子。
  我想,鲁迅之所以对这“大红猩猩毡斗篷”不满意,大概是因为他觉得这不符合宝玉已经出家的身份。既然已经出家,还披那么豪华的斗篷做甚?显然是并没有“入圣超凡”。这是批评高鹗总是忘不了宝玉那个富贵荣华的出身,写贵公子出家也要与穷家小子出家有所不同,这不同就体现在这领“大红猩猩毡斗篷”上。我想,鲁迅恐怕是误解高鹗了。难道出家人非要披着麻袋片或破衣烂衫才像出家人么?我倒觉得高鹗的这种写法更符合实际,更符合宝玉的身份。一方面,我们知道,宝玉是生在钟鸣鼎食之家,花柳繁华之地,在那样的大富大贵的家族环境中,他刚刚出家,即使想找一件麻袋片或破衣烂衫来“表明身份”恐怕也不容易呢!另一方面,既然已经决定悬崖撒手一心向佛,那么,一切人事都已了无挂怀,在他眼里,麻袋片破衣烂衫与“大红猩猩毡斗篷”已经毫无分别,随手抓上一件披了就是。倘若嫌“大红猩猩毡斗篷”太过华贵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而非要找麻袋片不可,那反倒显得拘泥了,反倒要落入“第二义”了。什么叫“四大皆空”?难道只有麻袋片才代表“空”,“大红猩猩毡斗篷”就代表尚有挂碍?在佛家眼里,麻袋片与“大红猩猩毡斗篷”一样都是空的。所以,宝玉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并没有披错,高鹗这样写也没有写错。就像我上面说的,这样写反倒更符合实际。
  鲁迅批评高鹗的这领“大红猩猩毡斗篷”,让我想起了一个禅宗公案。一个老和尚与一个小和尚一起出门。一条河拦住了去路,这时一个美女也要过河,就央求老和尚帮忙背她过去。老和尚照办了。回寺之后,小和尚怎么也想不通,佛家不是主张不近女色么,为什么老和尚要背那美女呢?终于他忍不住责问老和尚。老和尚说:我早就放下了,你还没有放下吗?这个小故事大概能说明一些问题。在高鹗那里,“大红猩猩毡斗篷”与麻袋片是没有分别的,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也不一定就是阔和尚;倒是鲁迅看出了“大红猩猩毡斗篷”与麻袋片的分别。高鹗已经“放下”了,鲁迅却还“背着”。
  
  焦大与林妹妹
  
  焦大是《红楼梦》里的一个小配角,而且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小配角。但这个出场少、不重要、对《红楼梦》的主题和结构没有什么影响的小配角,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深刻印象的得来就是因为他那次喝高了之后,骂贾府养小叔子的养叔子、扒灰的扒灰而被人在口里塞了马粪的隆重表演。正因其地位最是下贱,形象又极鲜明,所以,后来的一些学者和红学家都把他当成了社会下层阶级人士的典型和代表。甚至成了一种符号。
  林(黛玉)妹妹就不用说了,她是豪门的千金小姐,娇娇贵贵,艳艳香香,高高在上,地位身份尊贵无比。因此,后来的一些学者和红学家都把她当成了社会上层的典型和代表。甚至成了一种符号。
  鲁迅曾将焦林俩人放在一起,并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这就是他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的那句话:“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鲁迅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但说句实话,我一直对鲁迅的这个判断不那么特别认可。不知怎么的,“焦大与林妹妹”常常让我想起“王子与灰姑娘”。这两个“事件”之间有没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呢?有的,那就是,它们都是两个社会身份相差悬殊的人的搭配。两个社会身份相差悬殊的男女能不能发生爱情?我认为是可以的。但两个社会身份相差悬殊的男女能不能发生成功的爱情?我认为这是可疑的。
  所以当我们区分了能不能发生爱情与能不能发生成功的爱情这两个不同概念之后,我们再看鲁迅的这个判断,就会发现鲁迅有点武断了。我有一个不能被明确证明的判断:“一般情况下,社会阶层低的人,比较容易爱上比自己社会阶层高的人;反之,社会阶层高的人,不大容易爱上比自己社会阶层低的人。”我还有一个比较自信的判断:“整体素质(品格、文化修养、教养、涵养、风度气质等)比较低的人,容易爱上比自己整体素质高的人;反之,整体素质比较高的人,不大容易爱上比自己整体素质低的人。”那么,从我的这两个判断出发衡量焦大与林妹妹的关系,我认为,焦大是有可能会爱上林妹妹的。但林妹妹是不是会爱焦大,我则一点自信也没有,应该不会的,肯定不会的。
其他文献
《〈史记〉新论》一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中央党校的演讲录。后经整理,于1981年9月由求实出版社出版,后分别收录于各种文集之中。  《〈史记〉新论》(以下称《新论》)是作者白寿彝先生史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具有视野恢宏、议论深入、通俗易懂的鲜明特点,是《史记》研究的一个新的标志,对近几十年来的《史记》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1〕。  一、恢宏的器识  《新论》是一本部帙不大的书,
1938年,大半个中国已经陷于日军的铁蹄践踏之下,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贵州。在时任校长的竺可桢先生率领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筚路蓝缕成为当时国内著名大学之一,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梅光迪彼时任教于浙江大学,后又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随学校一起颠簸流离,对于这一时期的生活,他在书信和日记中均有生动详尽的记录,此处且说说他对国学大师马一浮和柳诒徵的印象。  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梅光迪
在2008年韩国中国学研讨会闭幕后的晚宴上,我遇到了三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女性。她们都是研究语言学的在读博士生,来韩国已经有些年头了。其中,两位容貌姣好者嫁给了韩国人。谈到爱情和婚姻时,已为韩国媳妇的两位显得颇为淡定,反复强调自己认识对方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未觅得韩国郎君的那位则流露出明显的失败感。我问她为什么不嫁给中国人,没想到她竟借着酒劲抛出一句让我震惊的话:“中国男人不行!”  “中国男人不行”
陈毅,世称“儒帅”,是一位极富文人气质的开国元勋。1945年,柳亚子曾有诗“兼资文武此全才”加以盛赞。长久以来,陈毅与新、老知识分子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任职上海市市长期间“敷扬文教”,团结了大批被认为有历史问题的文化人,安排他们进入文史馆、参事室、博物馆等机构。调到中央后,他与周恩来一起负责知识分子工作,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拥戴,如1961年与平杰三谈论右派问题,认为失之过左,应从宽处理;在1962年3
赣东北的上饶,未必知名,尽管它曾经是行署所在,作为地级市也存在十多年了。但说到赣东北苏区的创建人方志敏,以及2008年列入世界遗产项目的三清山,则不知者,或不多。方志敏是上饶弋阳人,三清山则在上饶之肘腋的玉山。  1970年代,南昌铁路局党校就设在距离省会二百四十九公里的上饶。  1975年的一个秋日,我自赣西的宜春火车站被派往上饶路局党校学习,为时一个月许。此年,我二十岁,却已经有三四年铁路工人
一  从法国回来后,李健吾在北平盘桓了一段时间。期间,他与卞之琳交往甚多,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参加朱光潜家的“读诗会”,一起到“太太的客厅”听林徽因的如珠妙语,一起编辑《文学季刊》和《水星》。  1935年夏天,郑振铎就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聘李健吾为外文系法国文学教授。于是,李健吾来到了上海。然而,迎接他的却更多的是疑忌和鄙薄!这很正常,毕竟他是一个仅仅二十八岁的北方青年,虽然曾留学法国
《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题材比较多,涉及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这些地理题材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国家,形成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为目的设计的。但是这些地理题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空间距离,品德教师在“地理题材”课程中实效性和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地方特色、社团活动、家庭教
一    清末戊戌年(1898)八月,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党发动政变,逮杀维新党人,变法失败。梁启超得日人营救,搭乘日本大岛舰赴日避难,此乃梁氏去国流亡之始。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建立现代国家制度,一直是他抱持的政治理想。他已经体验到了变法的艰难和制度变革的残酷性,中国的现实和日本的经验告诉他,重大的社会变革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尔来明治新政耀大地,驾欧凌美气葱茏。旁人闻歌岂闻哭,此乃百千志士头颅血泪回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故事所占篇目虽然并不多,但有别于其他体裁,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性美,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本文谈及了课文《盘古开天地》,从文体特征出发,寻求有效的神话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在2016年部编教材培训会上指出:“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而“文体意识”是其中之一。同时,陈先云教师还指出“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下面结合《盘
四、家与国  封建国家其实也就是家国。作为家国特殊成员的公主,其人其家与其国之间,关系自然不同寻常,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汉馆陶公主,文帝女,名嫖。嫁堂邑侯陈午,生女阿娇。景帝刘启登基,馆陶升格为长公主,对皇帝的影响力随之提升。废太子刘荣,改立王夫人为皇后,将准女婿刘彻推上了太子宝座,都是馆陶公主幕后运作的结果。出于政治考量,刘嫖和王皇后定下两桩婚约:刘彻和长公主的女儿阿娇;隆虑公主和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