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教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基础,是从事学习、工作的基础能力,被人誉为“智慧之源”。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材料、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发展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阅读学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根据读物不断提供信息,联系自己头脑已经储存的信息,对读物作出反应。“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这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章之间的交流是教师或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该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这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方法上予以科学的指导。
设疑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设疑法抓住阅读的本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心设疑
设疑法第一步是。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见精心设疑之重要。那么,如何精心设疑呢?教师要善于选准课文的中心点精心设疑。一般从情感、中心思想、线索、结构、“空白”、人物评析、语言艺术诸方面入手。(1)从情感的角度设疑。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人和事物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苦等情感,教师由此设疑,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从“空白”的角度设疑。“空白”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透过可知部分去想象、思考,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越丰富,创新能力则越强,因此有效利用文中的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从人物评价的角度设疑。体验是人由客观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感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从线索的角度设疑。散文可抓住线索提问。
除此之外,设疑的角度还有很多,如小说可抓住人物评价设疑;教古文可抓名句进行提问等。但无论是哪一种角度都要问得巧妙,要力求问到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的共鸣点、思维的兴奋点上。精心的设疑,犹如投石激浪,可以催化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动。教师要在学生困惑或易错处引导学生设疑,还要在学生无疑处设疑。设疑要尽可能少而精,要富于启发性。
二、引导质疑
阅读过程应该是不断生疑,不断探索的过程。王安石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样阅读才有收获。教师的精心设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但这样还不够,甚至会落入牵牛式的提问法的窠臼,因而还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文本是作者认识世界,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准确掌握,体会作者对写作对象的主观态度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这方面的内容隐含在文本中,而且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引导学生以挑剔的目光审视和研读课文,在预习、教读和作业中均可适时质疑。质疑也应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1)在语气表达不明处质疑。例如《故乡》中有这样两句,“这好极!他——怎样……”“啊!闰土哥,——你来了……”都运用了几种标点,含义深刻,学生往往一读而过。在此处质疑,能帮助理解鲁迅先生在文中蕴含的复杂的内心情感。(2)在语句较长而又不易理解的地方质疑。例如《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一句比较长。可作如下质疑:国名、地点、校名都是全称,是不是作者故意绕圈子,做文字游戏?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师生隆重集会纪念死者,而“我”为何独自在礼堂外徘徊?(3)在朗读出现错误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文质疑。(4)一个词或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可根据讲解需要而质疑。
质疑是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感知读物,理解读物,与其交流的必须过程。提出疑问,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不要因为问题过于简单就不重视甚至嘲讽学生,这样做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以至今后有疑不问,学而不思,老师说什么是什么。对学生来说,教师对其质疑的肯定无疑是一种鼓励,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愿意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而在不断质疑、思索中,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质疑,也不介意被学生问住。相反,他们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的提问常常会给我很多启发,这对改进我的教学设计很有益处。但是对学生的“问”,教师不必有问必答,要引导他们自己来“答”。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拔,但不给明确的答案,最后再由学生归纳。
三、指导解疑
由设疑问难到释疑解难是一个深入阅读、发展思维的过程。创设设疑的条件,指导解难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探求正确的答案,是设疑法的重要内容。指导解疑的方法如下:
(一)创设情景,提供资料。情景教育与阅读的关系十分密切,情景教育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利用录音、录像、挂图、板书和直观教具,适当引喻设譬,穿插寓言故事,方能诵读短文小诗,提供参读资料,都有利于创设情景,增加情趣,活跃气氛,激发思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智力活动,从多方面接收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揣摩,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把握课文,这样就能更好的释疑解难,“自求得之”。那么,在指导解疑时,可创设哪些情景呢?
首先,创设形象情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教材本身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其次,创设参与情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就十分重视自然和参与情景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了想象力和审美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给学生编写了三百页《大自然的书》,每一页都给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也是这方面的能手。第三,创设成功情景。成功会给人带来快乐。创设成功情景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让学生饱尝努力探索、勤奋思考后获得知识,取得成功的情景,让他们的学习信心得到增强,学习欲望得到满足,从而使师生都能一起分享释疑成功带来的喜悦。第四,创设实用情景。语文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人们或实际或工作离不开语言运用。我们要经常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创造一种实用情景让学生感到设疑、质疑、解疑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熟读精思,互切互磋,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带着疑难在熟读精思中探源,疑难问题往往不讲自明。重要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或全班相互切磋,共同讨论,获得解决。教师一时不能解答的,可以存疑,以后解决。
朗读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情韵的课堂活动。也可以说朗读是一种活泼的形式优美的教学手法。朗读多遍并能不断获取相当的知识,方可称为熟读。熟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韵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世界。熟读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语感与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理解和感受。文章的风格各不相同,想要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个中滋味”,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熟读,只有在熟读状态下,学生才能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的境界。古诗词中有许多描绘极富绘画的美感,借助熟读,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用词准确生动,语言凝练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另外,很多古代诗歌含有哲理美。在学习过程中,唯有熟读精思,才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才能体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解疑时,教师应根据讨论时的具体情形,相机指导,做到“放”而不乱,“控”而不死。“眼睛是传递信息的窗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凭他(指学生)的眼神我可以看出他对我提出的问题是懂还是不懂。”指导解疑时,教师应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眼光和细微动作的变化,根据这些情形,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片刻思考,眼睛闪出光亮,窃窃私语,举手的人越来越多,说明学生有所理解。反之,学生眼光狐疑呆滞,或低头不语,或左顾右盼,或欲言又止,此时,教师切不可越俎代疱,但可以提出与此有关的问题化大疑为小疑,引导学生从疑谷中走出来。
总之,运用设疑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采取“引而不发”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内发性动机,变“听而少得”为“思而多得”。
现代阅读学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根据读物不断提供信息,联系自己头脑已经储存的信息,对读物作出反应。“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这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章之间的交流是教师或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该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这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方法上予以科学的指导。
设疑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设疑法抓住阅读的本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心设疑
设疑法第一步是。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见精心设疑之重要。那么,如何精心设疑呢?教师要善于选准课文的中心点精心设疑。一般从情感、中心思想、线索、结构、“空白”、人物评析、语言艺术诸方面入手。(1)从情感的角度设疑。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人和事物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苦等情感,教师由此设疑,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从“空白”的角度设疑。“空白”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透过可知部分去想象、思考,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越丰富,创新能力则越强,因此有效利用文中的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从人物评价的角度设疑。体验是人由客观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感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从线索的角度设疑。散文可抓住线索提问。
除此之外,设疑的角度还有很多,如小说可抓住人物评价设疑;教古文可抓名句进行提问等。但无论是哪一种角度都要问得巧妙,要力求问到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的共鸣点、思维的兴奋点上。精心的设疑,犹如投石激浪,可以催化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动。教师要在学生困惑或易错处引导学生设疑,还要在学生无疑处设疑。设疑要尽可能少而精,要富于启发性。
二、引导质疑
阅读过程应该是不断生疑,不断探索的过程。王安石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样阅读才有收获。教师的精心设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但这样还不够,甚至会落入牵牛式的提问法的窠臼,因而还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文本是作者认识世界,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准确掌握,体会作者对写作对象的主观态度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这方面的内容隐含在文本中,而且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引导学生以挑剔的目光审视和研读课文,在预习、教读和作业中均可适时质疑。质疑也应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1)在语气表达不明处质疑。例如《故乡》中有这样两句,“这好极!他——怎样……”“啊!闰土哥,——你来了……”都运用了几种标点,含义深刻,学生往往一读而过。在此处质疑,能帮助理解鲁迅先生在文中蕴含的复杂的内心情感。(2)在语句较长而又不易理解的地方质疑。例如《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一句比较长。可作如下质疑:国名、地点、校名都是全称,是不是作者故意绕圈子,做文字游戏?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师生隆重集会纪念死者,而“我”为何独自在礼堂外徘徊?(3)在朗读出现错误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文质疑。(4)一个词或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可根据讲解需要而质疑。
质疑是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感知读物,理解读物,与其交流的必须过程。提出疑问,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不要因为问题过于简单就不重视甚至嘲讽学生,这样做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以至今后有疑不问,学而不思,老师说什么是什么。对学生来说,教师对其质疑的肯定无疑是一种鼓励,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愿意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而在不断质疑、思索中,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质疑,也不介意被学生问住。相反,他们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的提问常常会给我很多启发,这对改进我的教学设计很有益处。但是对学生的“问”,教师不必有问必答,要引导他们自己来“答”。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拔,但不给明确的答案,最后再由学生归纳。
三、指导解疑
由设疑问难到释疑解难是一个深入阅读、发展思维的过程。创设设疑的条件,指导解难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探求正确的答案,是设疑法的重要内容。指导解疑的方法如下:
(一)创设情景,提供资料。情景教育与阅读的关系十分密切,情景教育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利用录音、录像、挂图、板书和直观教具,适当引喻设譬,穿插寓言故事,方能诵读短文小诗,提供参读资料,都有利于创设情景,增加情趣,活跃气氛,激发思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智力活动,从多方面接收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揣摩,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把握课文,这样就能更好的释疑解难,“自求得之”。那么,在指导解疑时,可创设哪些情景呢?
首先,创设形象情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教材本身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其次,创设参与情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就十分重视自然和参与情景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了想象力和审美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给学生编写了三百页《大自然的书》,每一页都给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也是这方面的能手。第三,创设成功情景。成功会给人带来快乐。创设成功情景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让学生饱尝努力探索、勤奋思考后获得知识,取得成功的情景,让他们的学习信心得到增强,学习欲望得到满足,从而使师生都能一起分享释疑成功带来的喜悦。第四,创设实用情景。语文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人们或实际或工作离不开语言运用。我们要经常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创造一种实用情景让学生感到设疑、质疑、解疑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熟读精思,互切互磋,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带着疑难在熟读精思中探源,疑难问题往往不讲自明。重要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或全班相互切磋,共同讨论,获得解决。教师一时不能解答的,可以存疑,以后解决。
朗读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情韵的课堂活动。也可以说朗读是一种活泼的形式优美的教学手法。朗读多遍并能不断获取相当的知识,方可称为熟读。熟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韵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世界。熟读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语感与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理解和感受。文章的风格各不相同,想要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个中滋味”,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熟读,只有在熟读状态下,学生才能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的境界。古诗词中有许多描绘极富绘画的美感,借助熟读,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用词准确生动,语言凝练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另外,很多古代诗歌含有哲理美。在学习过程中,唯有熟读精思,才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才能体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解疑时,教师应根据讨论时的具体情形,相机指导,做到“放”而不乱,“控”而不死。“眼睛是传递信息的窗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凭他(指学生)的眼神我可以看出他对我提出的问题是懂还是不懂。”指导解疑时,教师应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眼光和细微动作的变化,根据这些情形,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片刻思考,眼睛闪出光亮,窃窃私语,举手的人越来越多,说明学生有所理解。反之,学生眼光狐疑呆滞,或低头不语,或左顾右盼,或欲言又止,此时,教师切不可越俎代疱,但可以提出与此有关的问题化大疑为小疑,引导学生从疑谷中走出来。
总之,运用设疑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采取“引而不发”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内发性动机,变“听而少得”为“思而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