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实地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重庆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本市社区体育存在组织管理较差,市民对健身认识不够,体育活动发展较慢。社区体育在指导和法制建设方面处于薄弱环节。
[关键词]重庆社区体育 缺陷 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日益兴旺。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成员余暇时间不断增多,体育活动正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初步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体育,男女老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局面。然而,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国际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竞争是根本国民素质将成为21世纪各国实力将较量的根本,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比较研究等对我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探索重庆市切实可行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供政府主管部门做决策参考,将有利于提高本市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文明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1研究对象
1.1本研究以本市6大区156个社区为抽样调查对象,以782个反馈信息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市体育局、各社区大量查阅有关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以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本市6区156个社区为调查样本单位。研究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45份,回收率为93.8%,其中有效问卷782份,占回收问卷的92.5%。
1.2.3座谈调查法
研究组成员深入市各辖区找人座谈,实地了解情况。
1.2.4综合分析法
运用比较的、历史的多种方法对现状进行因素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社区体育活动状况
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是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体育活动主要是晨晚练在活动站进行,以小规模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进行,有的按季节举行。目前,日常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体操类、太极类、气功类、舞蹈类、球类、剑类、毽球类、武术类、长跑。而体育竞赛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与本地区的体育传统,场地设施条件有关。
2.2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6区156个社区抽样调查表明,48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21.8%;74.5%管理者由身兼三四个职务的管理员兼任,还有3.7%的管理者聘请在校大学生担任。体育指导者以义务为主,有偿为辅,多为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占65.2%。
3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3.1居民对社区体育认识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展开的。但在人们谈及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中,往往忽略了社区体育的发展。部分人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为体育而论体育,与社区建设无关,而完美的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们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人们总习惯地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对社区体育的总投入。甚至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体育领域范畴内的事,与社区发展无关,把体育从社区发展中孤立出来,因而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2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不足,制约社区居民对体育活动日渐增长的需求
就社区而言,社区最小单位是家庭,个个家庭成员又来自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城镇居民。为了达到社区人健康、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要求。这种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其一,发达的社区经济条件和社区居委会的严密组织、管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管理尚不成熟的今天,我市社区体育呈现出活动单一,缺乏多样性的局面。其二,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单一性,组织管理的不严密和社区人日渐丰富的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所形成的矛盾,阻止了一部分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愿望,一部分人加入了社区以外的活动,例如,健美城、健身中心等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违背了社区为实现“全民性健身计划”的目的而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从而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3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不完善
由于社区体育属于新兴事物,因此组织、管理、法制等还没有完善。目前,虽然在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但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负责体育工作者并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街道社区体协属于基层管理型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街道组织承担,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比较简单,各种社区组织还未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3.4管理指导者专业素质不高、队伍薄弱
据156个社区调查结果表明,48个街道社区体协专职管理者仅占21.8%,74.5%管理者由身兼数职的管理人员兼任,还有3.7%的管理都聘请在校大学生担任。由于兼职的管理人员占了大部分,工作复杂,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社区体育工作中。据调查,社区体育的管理者、指导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的不足40%,从而使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4发展对策
4.1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营造社区体育气氛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居民在单位领取工资,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从而形成了极强的“单位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会存在,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思想障碍。因此,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应大力宣传社区体育的意义,并且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吸引居民,营造体育气氛,影响居民对传统观念,让居民在社区体育中得到体育要求的满足,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促进我市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4.2切实加强社区体育的中介意识
社区体育组织是体育与社区的中介,也是社区与政府的中介。社区体育组织不应是直线,“金字塔型”组织,而应是“网络型”、“开放型”组织。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协调、沟通、服务的中介作用。
4.3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人员的培训
这些人员是社区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但据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社区的体育管理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懂体育、会组织、能管理的体育人才极为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了妨碍的作用。应该加强与体育院校的联系,设置社区体育的培训班进行培训。同时,让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来到社区进行交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叶宝华.夏门市社会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首都体院学报,2002.
[2]丁峰.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J].成都体院学报,2002,(5).
[3]孙淑惠.我国城市体育发展的有关问题探讨[J].成都体院学报,2001,(1).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重庆社区体育 缺陷 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日益兴旺。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成员余暇时间不断增多,体育活动正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初步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体育,男女老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局面。然而,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国际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竞争是根本国民素质将成为21世纪各国实力将较量的根本,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比较研究等对我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探索重庆市切实可行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供政府主管部门做决策参考,将有利于提高本市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文明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1研究对象
1.1本研究以本市6大区156个社区为抽样调查对象,以782个反馈信息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市体育局、各社区大量查阅有关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以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本市6区156个社区为调查样本单位。研究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45份,回收率为93.8%,其中有效问卷782份,占回收问卷的92.5%。
1.2.3座谈调查法
研究组成员深入市各辖区找人座谈,实地了解情况。
1.2.4综合分析法
运用比较的、历史的多种方法对现状进行因素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社区体育活动状况
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是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体育活动主要是晨晚练在活动站进行,以小规模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进行,有的按季节举行。目前,日常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体操类、太极类、气功类、舞蹈类、球类、剑类、毽球类、武术类、长跑。而体育竞赛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与本地区的体育传统,场地设施条件有关。
2.2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6区156个社区抽样调查表明,48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21.8%;74.5%管理者由身兼三四个职务的管理员兼任,还有3.7%的管理者聘请在校大学生担任。体育指导者以义务为主,有偿为辅,多为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占65.2%。
3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3.1居民对社区体育认识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展开的。但在人们谈及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中,往往忽略了社区体育的发展。部分人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为体育而论体育,与社区建设无关,而完美的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们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人们总习惯地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对社区体育的总投入。甚至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体育领域范畴内的事,与社区发展无关,把体育从社区发展中孤立出来,因而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2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不足,制约社区居民对体育活动日渐增长的需求
就社区而言,社区最小单位是家庭,个个家庭成员又来自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城镇居民。为了达到社区人健康、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要求。这种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其一,发达的社区经济条件和社区居委会的严密组织、管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管理尚不成熟的今天,我市社区体育呈现出活动单一,缺乏多样性的局面。其二,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单一性,组织管理的不严密和社区人日渐丰富的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所形成的矛盾,阻止了一部分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愿望,一部分人加入了社区以外的活动,例如,健美城、健身中心等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违背了社区为实现“全民性健身计划”的目的而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从而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3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不完善
由于社区体育属于新兴事物,因此组织、管理、法制等还没有完善。目前,虽然在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但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负责体育工作者并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街道社区体协属于基层管理型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街道组织承担,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比较简单,各种社区组织还未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3.4管理指导者专业素质不高、队伍薄弱
据156个社区调查结果表明,48个街道社区体协专职管理者仅占21.8%,74.5%管理者由身兼数职的管理人员兼任,还有3.7%的管理都聘请在校大学生担任。由于兼职的管理人员占了大部分,工作复杂,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社区体育工作中。据调查,社区体育的管理者、指导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的不足40%,从而使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4发展对策
4.1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营造社区体育气氛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居民在单位领取工资,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从而形成了极强的“单位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会存在,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思想障碍。因此,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应大力宣传社区体育的意义,并且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吸引居民,营造体育气氛,影响居民对传统观念,让居民在社区体育中得到体育要求的满足,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促进我市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4.2切实加强社区体育的中介意识
社区体育组织是体育与社区的中介,也是社区与政府的中介。社区体育组织不应是直线,“金字塔型”组织,而应是“网络型”、“开放型”组织。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协调、沟通、服务的中介作用。
4.3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人员的培训
这些人员是社区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但据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社区的体育管理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懂体育、会组织、能管理的体育人才极为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了妨碍的作用。应该加强与体育院校的联系,设置社区体育的培训班进行培训。同时,让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来到社区进行交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叶宝华.夏门市社会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首都体院学报,2002.
[2]丁峰.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J].成都体院学报,2002,(5).
[3]孙淑惠.我国城市体育发展的有关问题探讨[J].成都体院学报,2001,(1).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