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12
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SU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种类之一。近40年来的临床应用表明,SU类药物降糖作用肯定,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首选,主要适用于经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2~3个月疗效不满意及轻、中度2型糖尿病,可使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1%~2%。品种有优降糖(格列本脲)、美吡哒(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亚莫力(格列美脲)等。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产生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其中,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快、作用最强,但易出现低血糖,其代谢产物50%~55%经肾代谢,且仍有生物活性,肾功能不良者易致低血糖,因此老年糖尿病(DM)患者应慎用;格列吡嗪为短效制剂,经肾排泄,低血糖反应较少;格列齐特除了降糖作用外还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降低血液粘滞度;格列喹酮能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尿蛋白,降低血、尿β2微球白蛋白(β2-MG),还可改善肾血流量,其代谢产物无活性,95%由胆汁排出,只有5%经肾排泄,故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除了刺激餐后胰岛素的分泌、但空腹胰岛素水平增加不明显,还可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Ⅳ的作用,该药用量少,降糖作用强且安全性大。较少引起低血糖,体重增加也较少,适用于老年和肾功能不全患者。本类药物起效慢,故一般提前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而且该类药物作用时间长,均易引起低血糖反应。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SU类药物,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SU类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步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糖尿病孕妇和哺乳期、对SU类过敏者禁用SU类药物。
SU类降糖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多半是因剂量过大,使用次数过多所致,尤其是老年患者。故SU类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餐前30分钟服。
非磺脲类药物的特点:主要品种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这类药物也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超短效药物。本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头痛、头昏、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等,用药中注意监测与观察。其降糖作用强,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快,半衰期短,故三餐即时给药,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最佳服药时间为餐前即刻口服,不进餐不服药。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或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低血糖反应较磺脲类少。
双胍类药物
最常用品种有盐酸二甲双胍。主要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并增加胰岛素在外周组织(如肌肉)的敏感性。本品可引起胃肠系统的不适感而减少食欲,故可降低体重。本类药物尤其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降低升高的血糖,而对正常范围的血糖无影响,故临床应用安全可靠,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可增强降糖效果而不增加药物副作用。由于二甲双胍吸收快,半衰期短,很少在肝脏代谢,几乎全部经肾排出,故肾功能有损害的患者应禁用。另外,二甲双胍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胰岛素缺乏者单用二甲双胍无效。
临床上,双胍类降糖药主要应用为: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使病情稳定;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当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贫血、缺氧状态合并肿瘤、手术及酮症酸中毒、重症感染及应激状态下应禁用双胍类。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影响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最常用品种主要有阿卡波糖,主要可抑制小肠的α-糖苷酶,导致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能在此段肠腔全部分解成单个葡萄糖,从而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亦有益于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这类药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对老年人和肥胖者尤为适用,对2型DM单用饮食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可作为一线用药。本类药物应于吃第一口饭时服用,但服药早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和轻度腹泻等反应,如先用小剂量,逐步加量,2~3周后,小肠α-糖苷酶逐渐被食糜中的碳水化合物诱导而复苏,则全小肠开始吸收葡萄糖,此时腹胀的症状即可好转或消失。主要用于单用磺脲类或双胍类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或单独用于较轻的餐后血糖高者,临床上常常与SU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应用以较好地控制血糖。对低体重、营养不良、患消耗性疾病、消化营养不良、肝肾功能损害、缺铁性贫血、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儿童均不宜应用本药。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该类药物通过增强胰岛素的作用,而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对胰岛素分泌无影响,可增强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内源性胰岛素的作用,从而达到降糖效果,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品种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TZDs对胰岛素分泌无影响,因此要求患者必须有胰岛素存在(胰岛β细胞还有一定的功能),不是胰岛素绝对不足,而是胰岛素相对缺乏,即对受体靶组织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用于胰岛素抵抗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对肥胖型病人效果好。本类药物服用每日1次,且与进食无关,时间固定,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要注意其对肝脏有不良影响,故在服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查肝功能。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廖二元.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SU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种类之一。近40年来的临床应用表明,SU类药物降糖作用肯定,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首选,主要适用于经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2~3个月疗效不满意及轻、中度2型糖尿病,可使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1%~2%。品种有优降糖(格列本脲)、美吡哒(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亚莫力(格列美脲)等。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产生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其中,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快、作用最强,但易出现低血糖,其代谢产物50%~55%经肾代谢,且仍有生物活性,肾功能不良者易致低血糖,因此老年糖尿病(DM)患者应慎用;格列吡嗪为短效制剂,经肾排泄,低血糖反应较少;格列齐特除了降糖作用外还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降低血液粘滞度;格列喹酮能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尿蛋白,降低血、尿β2微球白蛋白(β2-MG),还可改善肾血流量,其代谢产物无活性,95%由胆汁排出,只有5%经肾排泄,故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除了刺激餐后胰岛素的分泌、但空腹胰岛素水平增加不明显,还可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Ⅳ的作用,该药用量少,降糖作用强且安全性大。较少引起低血糖,体重增加也较少,适用于老年和肾功能不全患者。本类药物起效慢,故一般提前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而且该类药物作用时间长,均易引起低血糖反应。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SU类药物,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SU类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步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糖尿病孕妇和哺乳期、对SU类过敏者禁用SU类药物。
SU类降糖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多半是因剂量过大,使用次数过多所致,尤其是老年患者。故SU类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餐前30分钟服。
非磺脲类药物的特点:主要品种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这类药物也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超短效药物。本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头痛、头昏、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等,用药中注意监测与观察。其降糖作用强,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快,半衰期短,故三餐即时给药,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最佳服药时间为餐前即刻口服,不进餐不服药。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或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低血糖反应较磺脲类少。
双胍类药物
最常用品种有盐酸二甲双胍。主要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并增加胰岛素在外周组织(如肌肉)的敏感性。本品可引起胃肠系统的不适感而减少食欲,故可降低体重。本类药物尤其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降低升高的血糖,而对正常范围的血糖无影响,故临床应用安全可靠,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可增强降糖效果而不增加药物副作用。由于二甲双胍吸收快,半衰期短,很少在肝脏代谢,几乎全部经肾排出,故肾功能有损害的患者应禁用。另外,二甲双胍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胰岛素缺乏者单用二甲双胍无效。
临床上,双胍类降糖药主要应用为: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使病情稳定;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当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贫血、缺氧状态合并肿瘤、手术及酮症酸中毒、重症感染及应激状态下应禁用双胍类。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影响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最常用品种主要有阿卡波糖,主要可抑制小肠的α-糖苷酶,导致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能在此段肠腔全部分解成单个葡萄糖,从而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亦有益于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这类药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对老年人和肥胖者尤为适用,对2型DM单用饮食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可作为一线用药。本类药物应于吃第一口饭时服用,但服药早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和轻度腹泻等反应,如先用小剂量,逐步加量,2~3周后,小肠α-糖苷酶逐渐被食糜中的碳水化合物诱导而复苏,则全小肠开始吸收葡萄糖,此时腹胀的症状即可好转或消失。主要用于单用磺脲类或双胍类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或单独用于较轻的餐后血糖高者,临床上常常与SU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应用以较好地控制血糖。对低体重、营养不良、患消耗性疾病、消化营养不良、肝肾功能损害、缺铁性贫血、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儿童均不宜应用本药。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该类药物通过增强胰岛素的作用,而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对胰岛素分泌无影响,可增强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内源性胰岛素的作用,从而达到降糖效果,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品种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TZDs对胰岛素分泌无影响,因此要求患者必须有胰岛素存在(胰岛β细胞还有一定的功能),不是胰岛素绝对不足,而是胰岛素相对缺乏,即对受体靶组织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用于胰岛素抵抗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对肥胖型病人效果好。本类药物服用每日1次,且与进食无关,时间固定,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要注意其对肝脏有不良影响,故在服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查肝功能。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廖二元.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