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各种类型的课堂“小捣蛋”中选取非智力因素影响下的课堂“小捣蛋”,并针对课堂“小捣蛋”的实际情况,实施家访、同类人比赛、代币制等一系列的矫正方案,并记录“小捣蛋”两个月的行为变化,观察他们的偏差行为是否得以矫正。通过实施矫正方案,在短期内取得了成效,个案能在课堂安静听讲,没有了捣乱的偏差行为。
关键词:小学课堂; 偏差行为; 行为矫正; 代币制
一、研究对象的观察描述
小奇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今年9岁,学习成绩优秀,聪明机灵,却又霸道自私,喜欢表现自己。他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担任小组长,能很好地组织组员进行小组活动。
二、研究对象的课堂行为表现
(1)小奇很聪明,有较好的预习习惯,在课前能充分预习课堂的内容,所以,他上课的时候总喜欢抢说答案;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喜欢把答案脱口而出。
(2)小奇好动。喜欢翘凳子,发出“哒哒”的响声;有时候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喜欢抱怨,嘴里总是嘟嘟囔囔。
(3)小奇偶尔也有沉默的时候,他喜欢抠手指,玩转笔刀,或者是随便找个小东西拿在手里玩。
综上所述,小奇在任课老师的心中是一个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是小学课堂里典型的“小捣蛋”。
三、矫正策略与实施
在阅读大量偏差行为矫正的文献之后,我根据对小奇产生偏差行为成因的分析,制订了家访、同类人比赛、代币制等矫正策略,并在两个月间,对小奇进行矫正策略的实施。
1.实施次数
2.实施内容纪要
(1)家访。在对个案实施矫正措施期间,我一共去家访过两次,与小奇的爸妈进行了交流。第一次效果并不理想。小奇的父母显然不是很关注小奇在学校的表现,他们似乎只是想要小奇的一个成绩结果。但还是有一些收获,我将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向小奇的父母做了说明,也向小奇的父母提出“成绩不能代表学生学习的全部”这样的观点。在第二次家访时,小奇的妈妈和我着重讨论了小奇的自制力问题,我也引申到了孩子的课堂纪律问题,小奇妈妈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2)相互之间进行比赛。在了解小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小奇争强好胜的性格,针对这一性格,我制订了一个比赛规则。班级里的小鹏、小豪和小奇一样都属于在课堂上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于是让他们比一比他们谁的表现好。老师负责记录他们上课的表现,其他同学就帮老师监督他们下课的表现。他们比赛中的胜者将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小奇的表现变得很好,小鹏、小豪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他们彼此都不甘示弱。一个星期结束了,通过积分的比较,发现胜出的是小奇,我给他发了巧克力作为奖品。可比赛完的第二个星期,小奇又恢复了原先的样子,依旧我行我素。
(3)代币制。我发现小奇很喜欢航模,把他做的航模当作宝贝。虽然学校有规定,做好的航模只允许在航模课上拿出来,但是小奇总是忍不住拿出来看一看,玩一玩,于是他的航模就被我没收了。小奇很着急,想拿回航模。于是我和他共同制订了一套规则,如果他能完成规则上制订的条款,我就把航模还给他。规则如下:上课被发现违反课堂纪律,包括乱插嘴、随口报答案等,一次扣一分。被老师表扬,包括发言积极、作业正确率高、写字工整端正、能较好组织小组活动,一次加一分。以零分为起点,不限天数,只要达到十分,我就将航模归还给小奇。
四、行为矫正策略实施后的效果与反思
纵观我实行了两个月的矫正计划,取得了短期的效果。但矫正课堂“小捣蛋”偏差行为任重而道远,它使我对课堂“小捣蛋”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矫正进行了系统的思考,这对我尽快胜任教学工作,科学而有效地对课堂偏差行为进行矫正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冷轶惠.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3,(10).
[2] 何 伟.浅议如何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关键词:小学课堂; 偏差行为; 行为矫正; 代币制
一、研究对象的观察描述
小奇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今年9岁,学习成绩优秀,聪明机灵,却又霸道自私,喜欢表现自己。他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担任小组长,能很好地组织组员进行小组活动。
二、研究对象的课堂行为表现
(1)小奇很聪明,有较好的预习习惯,在课前能充分预习课堂的内容,所以,他上课的时候总喜欢抢说答案;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喜欢把答案脱口而出。
(2)小奇好动。喜欢翘凳子,发出“哒哒”的响声;有时候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喜欢抱怨,嘴里总是嘟嘟囔囔。
(3)小奇偶尔也有沉默的时候,他喜欢抠手指,玩转笔刀,或者是随便找个小东西拿在手里玩。
综上所述,小奇在任课老师的心中是一个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是小学课堂里典型的“小捣蛋”。
三、矫正策略与实施
在阅读大量偏差行为矫正的文献之后,我根据对小奇产生偏差行为成因的分析,制订了家访、同类人比赛、代币制等矫正策略,并在两个月间,对小奇进行矫正策略的实施。
1.实施次数
2.实施内容纪要
(1)家访。在对个案实施矫正措施期间,我一共去家访过两次,与小奇的爸妈进行了交流。第一次效果并不理想。小奇的父母显然不是很关注小奇在学校的表现,他们似乎只是想要小奇的一个成绩结果。但还是有一些收获,我将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向小奇的父母做了说明,也向小奇的父母提出“成绩不能代表学生学习的全部”这样的观点。在第二次家访时,小奇的妈妈和我着重讨论了小奇的自制力问题,我也引申到了孩子的课堂纪律问题,小奇妈妈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2)相互之间进行比赛。在了解小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小奇争强好胜的性格,针对这一性格,我制订了一个比赛规则。班级里的小鹏、小豪和小奇一样都属于在课堂上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于是让他们比一比他们谁的表现好。老师负责记录他们上课的表现,其他同学就帮老师监督他们下课的表现。他们比赛中的胜者将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小奇的表现变得很好,小鹏、小豪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他们彼此都不甘示弱。一个星期结束了,通过积分的比较,发现胜出的是小奇,我给他发了巧克力作为奖品。可比赛完的第二个星期,小奇又恢复了原先的样子,依旧我行我素。
(3)代币制。我发现小奇很喜欢航模,把他做的航模当作宝贝。虽然学校有规定,做好的航模只允许在航模课上拿出来,但是小奇总是忍不住拿出来看一看,玩一玩,于是他的航模就被我没收了。小奇很着急,想拿回航模。于是我和他共同制订了一套规则,如果他能完成规则上制订的条款,我就把航模还给他。规则如下:上课被发现违反课堂纪律,包括乱插嘴、随口报答案等,一次扣一分。被老师表扬,包括发言积极、作业正确率高、写字工整端正、能较好组织小组活动,一次加一分。以零分为起点,不限天数,只要达到十分,我就将航模归还给小奇。
四、行为矫正策略实施后的效果与反思
纵观我实行了两个月的矫正计划,取得了短期的效果。但矫正课堂“小捣蛋”偏差行为任重而道远,它使我对课堂“小捣蛋”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矫正进行了系统的思考,这对我尽快胜任教学工作,科学而有效地对课堂偏差行为进行矫正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冷轶惠.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3,(10).
[2] 何 伟.浅议如何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