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重,与此相关,高考试题的文学色彩进一步加浓,其中古典诗歌与现代散文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以江苏省2009年高考语文卷为例,现代散文阅读4题23分,古诗鉴赏10分,两项约占试卷总分值的21%。而每年这两项的得分率又普遍较低。所以,提高高三现代散文与古典诗歌复习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认为,这两种体裁在高考考查中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可以采用整合复习的模式。
一、整合复习的必要性
(一)减负增效的需要
今年6月份,江苏省“两部两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有些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规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制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定“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2小时以内”,要求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据这一精神,今后高三年级的复习时间将减少,以往我们在高二暑期、双休日补课,以及“早晨时间前移、晚自习时间后延”等违规行为将不复存在。这样,寻求经济、高效复习方式对适应教育发展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些整合复习的方式。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5年起,江苏省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明确“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确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其中诗歌与散文为一个系列,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一组合也要求我们采取整合的教学方式。
(三)传统文化继承的需要
学者原野牧夫说:“有人在散文中写到炊烟,很可能也就是写现实里的‘炊烟’,而在诗歌里面,炊烟就代表一种生活,一种象征意义。”王珂在其《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中指出:虽然《诗经》的四言诗体在中国诗体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也产生了很多优秀之作,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的情感的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诗的功能及容量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四言诗便因为诗体的单薄和容量的狭小,很难适应现实的表情达意的需要。《诗经》后,不仅出现了五言诗,还出现诗体的“散文化”倾向——“楚辞”的创作。诗体的解放及“楚辞”的出现与中国散文的出现相关。随着文字的产生、丰富及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的进步带来了文化工具及书写方式的改进,人类的文体由最单一的诗向其他文体扩展,散文便产生了。由此可见,诗歌与散文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学习古典诗歌,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对现代散文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整合复习的实践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诗歌与散文”选修系列中指出:“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基于以上所谈的必要性,我们在实际复习中应该对此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以真正做到利于课堂教学,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考试,从而开辟实惠的课堂教学时空。
现代散文与古典诗歌的考试,在选材上其实很多是写景、状物与抒情的结合。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点谈两者整合的实践性。
(一)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
散文与诗歌是以写情为指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特征。
例如,2007年安徽卷阅读许俊文的《乡村的风》,第14题就从形象角度设题: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我们能感受到有这样几幅鲜明的图画:“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
再以诗歌鉴赏为例,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岳飞《满江红
一、整合复习的必要性
(一)减负增效的需要
今年6月份,江苏省“两部两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有些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规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制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定“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2小时以内”,要求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据这一精神,今后高三年级的复习时间将减少,以往我们在高二暑期、双休日补课,以及“早晨时间前移、晚自习时间后延”等违规行为将不复存在。这样,寻求经济、高效复习方式对适应教育发展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些整合复习的方式。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5年起,江苏省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明确“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确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其中诗歌与散文为一个系列,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一组合也要求我们采取整合的教学方式。
(三)传统文化继承的需要
学者原野牧夫说:“有人在散文中写到炊烟,很可能也就是写现实里的‘炊烟’,而在诗歌里面,炊烟就代表一种生活,一种象征意义。”王珂在其《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中指出:虽然《诗经》的四言诗体在中国诗体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也产生了很多优秀之作,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的情感的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诗的功能及容量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四言诗便因为诗体的单薄和容量的狭小,很难适应现实的表情达意的需要。《诗经》后,不仅出现了五言诗,还出现诗体的“散文化”倾向——“楚辞”的创作。诗体的解放及“楚辞”的出现与中国散文的出现相关。随着文字的产生、丰富及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的进步带来了文化工具及书写方式的改进,人类的文体由最单一的诗向其他文体扩展,散文便产生了。由此可见,诗歌与散文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学习古典诗歌,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对现代散文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整合复习的实践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诗歌与散文”选修系列中指出:“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基于以上所谈的必要性,我们在实际复习中应该对此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以真正做到利于课堂教学,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考试,从而开辟实惠的课堂教学时空。
现代散文与古典诗歌的考试,在选材上其实很多是写景、状物与抒情的结合。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点谈两者整合的实践性。
(一)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
散文与诗歌是以写情为指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特征。
例如,2007年安徽卷阅读许俊文的《乡村的风》,第14题就从形象角度设题: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我们能感受到有这样几幅鲜明的图画:“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
再以诗歌鉴赏为例,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岳飞《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