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桂醇瘤腔内注射治疗小儿囊性淋巴管瘤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ao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聚桂醇瘤腔内注射治疗小儿囊性淋巴管瘤的方法和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8月采用聚桂醇瘤腔内注射治疗小儿囊性淋巴管瘤39例的临床资料。39例术前均经彩色超声、CT或MRI检查确诊,治疗时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尽囊液后注入药物,对多囊性患儿由深到浅依次抽液后分别注入药物。根据瘤腔位置和大小不同,对眼眶周、口腔、颌下及瘤体容积超过100 ml的18例采用聚桂醇泡沫进行注射,其余21例采用聚桂醇原液进行注射。观察瘤体大小变化、治疗次数和并发症。疗效以瘤体消失,1年后无复发为显效;瘤体缩小50%以上,1年后无增大为有效;瘤体缩小50%以下或治疗后1年内复发为无效。

结果

39例治疗1~5次,平均(2.85±0.87)次。显效36例(92.3%),有效2例(5.1%),无效1例(2.6%),总有效率为97.4%(38/39)。其中,采用聚桂醇泡沫治疗的次数为(2.72±0.75)次,采用聚桂醇原液治疗的次数为(2.95±0.97)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05)。有3例第一次注射治疗后当天轻度发热,经物理降温后缓解;5例治疗后局部肿胀,轻微疼痛,观察1~3 d后消失。其余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聚桂醇瘤腔内注射治疗小儿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新生儿B族溶血链球菌(GBS)感染血清型分布与临床表现相关性以及抗生素敏感性情况。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和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收
目的探讨套管内推结法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96例双侧斜疝患儿,在两侧分别采用套管内推结法(套管内推结法组)和常规穿刺结扎法(常规穿刺结扎法组)进行手术。根据患儿入院先后依次编号,奇数者以内环宽大侧为套管内推结法组,对侧为常规穿刺结扎法组,偶数者以内环宽大侧为常规穿刺结扎法组,对侧为套管内推结法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
目的探讨脉搏血氧仪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且无紫绀的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脉搏血氧仪组和体格检查组。脉搏血氧仪组应用
目的总结简易榫卯成形骨瓣固定治疗单侧冠状缝早闭的经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间,采用额眶桥前移+额骨瓣榫卯成形骨瓣固定术治疗6例单侧冠状缝早闭患儿,运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和Magics 19.0.1)分析患儿术前、术后颅骨形态改变,测量头颅指数(CI)、颅顶不对称差值(CVAI)、前颅顶不对称差值(ACVAI)、后颅顶不对称差值(PCVAI)等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研究现状。方法以2012—2015年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相关文献的主题词作为分析对象,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进行词频统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