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词取材丰富,尤对月情有独钟。本文拟对苏轼作品中“月”的情感体验及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苏轼;人生;情感;境界
苏轼的词取材丰富,从生活到哲理,从景致到情感无不涉及。在苏轼的三百几十首词中,写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可见其对月亮情有独钟。苏轼词中之“月”,既包含“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原型中所积淀的情感体验,又包含苏轼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一、月与苏轼思乡怀人的情感
月代表着团圆,寄寓着和亲人相聚的心愿与期待。然而,苏词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欢乐,却屡屡倾诉离散的痛苦。苏词中的月,是他命途多舛中思乡之情的显现。苏轼一生漂浮不定,在湍急多变的政治漩涡中,屡次遭贬,居无定所。面对陌生的情景和地方,唯一与家乡共享的只有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于是便将一腔乡愁寄于其上。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新月与愁烟,满江天”,壮志难酬的愁苦如月光铺天盖地。“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月圆月缺,遭遇冷落的苏轼在月光里,形影相吊。想起往年中秋与朋友在家乡的欢饮,惆怅和辛酸历历在目,苏轼面向北方,把酒问故乡,饮以自慰。
苏轼作品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那一份生死离别的痛楚,阴阳相隔的无奈,读之让人断肠。千里孤坟的凄凉,相顾无言的相思,让人感受到苏轼对亡妻永怀难忘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每读一次,都被朴素真挚的夫妻深情和沉痛的生离死别所打动。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月与苏轼现实人生的对照
苏轼才华出众,却在仕途上屡遭打击,饱尝人情冷暖,而“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恰巧也对应了他聚散离合的人生经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任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但到了密州仍无缘相会。时值中秋佳节,他非常想念六年未见的弟弟子由,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通篇呼月问天,追月而质疑,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沉重、迷茫、徘徊的身躯,对月亮、对自己、对人生的苦苦思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句流露出词人悟透人生的潇洒和旷达的性格,也有对人生无奈的感叹。“此事古难全”,与亲人远隔千山万水,无法见面,但两心相照,“千里共婵娟”,通过月亮传递的祝福就犹如近在咫尺。原本惆怅幽怨的他冲破了悲离的羁绊,充满了坚强乐观的生活意志。在观月时,苏轼也在观自己的人生,因而我们在月亮上看到的不仅是他炽热的怀乡思亲之情,还有他飘忽坎坷的一生,而这也正是月与苏轼现实人生的对照。
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关照古今、思索人生的名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雄奇壮阔的山水描绘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当年的“英雄豪杰”都被“大江东去浪淘尽”了,如今只剩这江心的明月依然如古。“人生如梦”,还是举起酒杯来祭奠江月吧!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却不能施展抱负的情感流露。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被折磨、被损害的心灵。那一份坦然与豪放并出,怎不令人动容?
三、月与苏轼旷达乐观的境界
“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令他咀嚼了荣辱祸福、穷达得失的人生况味。对身无所寄的暗自观省,曾让东坡发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的慨叹,但他并未在静默中沉寂。细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残缺之月、疏漏断尽、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瑟、凄冷的寒秋夜景。词人借“月夜孤鸿”的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虽处境孤寂,对自己无法在仕途大展身手感到不平,但仍可见其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这是多么高洁的品性!此后的东坡,心神悠游于天地之间,来去自由,达到了潇洒自适、澄澈空明的人生新境界。
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水与月“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的深刻观照,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于是“哀吾生之须臾”没有了,“羡长江之无穷”消失了。他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此等旷达的胸襟,此等乐观的精神,除了苏轼,谁人能有?
世事沧桑,时光流转,唯一不变的只有那一轮明月。综观苏轼,正是从月之盈亏感悟宇宙的无常,借月之意象寄托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理想。面对古人感慨万千之月,苏轼举杯独酌,感悟人生,神驰心系,惆怅怀人。尤其是他宦海失意之后的作品,渗透着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透露出飘渺灵动的气息。
关键词:苏轼;人生;情感;境界
苏轼的词取材丰富,从生活到哲理,从景致到情感无不涉及。在苏轼的三百几十首词中,写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可见其对月亮情有独钟。苏轼词中之“月”,既包含“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原型中所积淀的情感体验,又包含苏轼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一、月与苏轼思乡怀人的情感
月代表着团圆,寄寓着和亲人相聚的心愿与期待。然而,苏词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欢乐,却屡屡倾诉离散的痛苦。苏词中的月,是他命途多舛中思乡之情的显现。苏轼一生漂浮不定,在湍急多变的政治漩涡中,屡次遭贬,居无定所。面对陌生的情景和地方,唯一与家乡共享的只有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于是便将一腔乡愁寄于其上。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新月与愁烟,满江天”,壮志难酬的愁苦如月光铺天盖地。“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月圆月缺,遭遇冷落的苏轼在月光里,形影相吊。想起往年中秋与朋友在家乡的欢饮,惆怅和辛酸历历在目,苏轼面向北方,把酒问故乡,饮以自慰。
苏轼作品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那一份生死离别的痛楚,阴阳相隔的无奈,读之让人断肠。千里孤坟的凄凉,相顾无言的相思,让人感受到苏轼对亡妻永怀难忘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每读一次,都被朴素真挚的夫妻深情和沉痛的生离死别所打动。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月与苏轼现实人生的对照
苏轼才华出众,却在仕途上屡遭打击,饱尝人情冷暖,而“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恰巧也对应了他聚散离合的人生经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任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但到了密州仍无缘相会。时值中秋佳节,他非常想念六年未见的弟弟子由,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通篇呼月问天,追月而质疑,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沉重、迷茫、徘徊的身躯,对月亮、对自己、对人生的苦苦思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句流露出词人悟透人生的潇洒和旷达的性格,也有对人生无奈的感叹。“此事古难全”,与亲人远隔千山万水,无法见面,但两心相照,“千里共婵娟”,通过月亮传递的祝福就犹如近在咫尺。原本惆怅幽怨的他冲破了悲离的羁绊,充满了坚强乐观的生活意志。在观月时,苏轼也在观自己的人生,因而我们在月亮上看到的不仅是他炽热的怀乡思亲之情,还有他飘忽坎坷的一生,而这也正是月与苏轼现实人生的对照。
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关照古今、思索人生的名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雄奇壮阔的山水描绘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当年的“英雄豪杰”都被“大江东去浪淘尽”了,如今只剩这江心的明月依然如古。“人生如梦”,还是举起酒杯来祭奠江月吧!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却不能施展抱负的情感流露。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被折磨、被损害的心灵。那一份坦然与豪放并出,怎不令人动容?
三、月与苏轼旷达乐观的境界
“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令他咀嚼了荣辱祸福、穷达得失的人生况味。对身无所寄的暗自观省,曾让东坡发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的慨叹,但他并未在静默中沉寂。细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残缺之月、疏漏断尽、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瑟、凄冷的寒秋夜景。词人借“月夜孤鸿”的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虽处境孤寂,对自己无法在仕途大展身手感到不平,但仍可见其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这是多么高洁的品性!此后的东坡,心神悠游于天地之间,来去自由,达到了潇洒自适、澄澈空明的人生新境界。
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水与月“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的深刻观照,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于是“哀吾生之须臾”没有了,“羡长江之无穷”消失了。他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此等旷达的胸襟,此等乐观的精神,除了苏轼,谁人能有?
世事沧桑,时光流转,唯一不变的只有那一轮明月。综观苏轼,正是从月之盈亏感悟宇宙的无常,借月之意象寄托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理想。面对古人感慨万千之月,苏轼举杯独酌,感悟人生,神驰心系,惆怅怀人。尤其是他宦海失意之后的作品,渗透着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透露出飘渺灵动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