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动力机制?觹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推动力
  
  在接受过程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一对基本矛盾,即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矛盾。它贯穿于接受过程的始终,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考察这一基本矛盾,就能找到动力的最终根源。
  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接受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能够发生相互作用?这是由接受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行为动机和参加各种活动的,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接受客体正是能够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才使二者发生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其存在与否,要看其是否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是否具有原动力。
  一般意义上讲,需要是指有机体缺失什么或者要求什么的状态。从哲学上讲,需要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依赖和摄取状态,是个体对某种东西缺乏时心理上出现的一种匮乏状态,这种状态由初步的主观意向逐步转化为明确的欲求目的,成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进而以动机的形式出现,成为行为的支配力量,并力图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满足这种缺失状态,最终消除匮乏感。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且把生产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资料作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需要层次出发,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按照由低向高的层级结构排列的,这些不同层级的需要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动机之源。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无疑是对人的需要理论的一大贡献。然而,他认为人有了需要就能直接转化为人的行为的观点还存在一些缺陷。其主要缺陷在于,需要是一种缺失或要求什么的状态,它还不能成为行为的直接动力。因此,动机问题的研究还不能只停留在对人类需要的认识和区分之上,还应该对需要如何转化为行为的直接动力进行探索。针对马斯洛人格需要理论的缺失,陈秉公教授作了修正和完善,提出了人格动力结构。他认为,行为是由需要产生动机,经过人格判断而产生的。这里的人格判断力,是由接受个体的理性认识等决定的。也就是说,需要产生的原始动机,只是一种行为的趋势。而行为的实际产生,还需要经过主体的理性思考,衡量这种动机的目的、条件、可能的结果,带来的好处或危害,需要所产生的原始动机只有经过这种人格判断力才能决定行为是否可以发生。
  按照上述分析,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推动力,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进行。一是接受主体有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二是接受主体对这些需要进行什么样的人格判断。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这一特殊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有着物质利益的需要、解疑释惑的需要、精神满足的需要、自我完善的需要、政治参与的需要。
  物质利益需要,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认同教育主体传授的观点、立场等,其动力就是用教育主体传授的理论、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物质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身的利益而斗争。我们考察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都是接受主体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源。
  解疑释惑的需要就是接受主体对人以外的外部世界及人本身存在着种种疑惑,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涉及的内容也存在着疑虑。如对当前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的疑问,对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困惑,对社会发展与道德规范关系的探寻等,都在吸引着接受主体。
  精神满足的需要是指接受主体作为主体性的个体存在,既有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如对情感交流的需要,对文化修养的需要,对理想信仰的需要等等。
  自我完善的需要是指接受主体具有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达到更高境界,获得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需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个体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引发了激烈的人才竞争,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因此,成千上万的人愿意并积极地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参与的需要指接受主体作为社会中的存在,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有参与政治活动、获得政治权利、实现政治理想的需要。接受主体要想有效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须积极接受主流社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和能力。
  当然,以上五种需要不能完全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需要的全部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需要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对政治参与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交流的渠道增多,民主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而不断丰富的。
  需要作为接受的原动力,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各个方面。首先,接受主体需要的方向性决定着接受的选择性。例如,如果成才需要是主导需要,那他就会主动选择并接受与自己成才愿望相符合的教育内容,而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的关心程度、注意热情就会降低。其次,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接受内容的层次性。每个人的需要层次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不同的接受主体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层次性。再次,需要的满足方式影响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它会直接导致客体接受方式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产生了接受需要,要运用人格判断力对其进行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这也是作为主体意识的人所特有的一种自控能力。接受主体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对主体需要所产生的接受要求进行是非判断,判断这些需要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对自己有无价值和意义,对社会及个人会产生什么影响,自己会遇到什么困难、付出什么代价等。经过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接受主体对接受需要作出两种选择,一是肯定判断,满足需要要求,启动接受的发生运行;二是否定判断,抑制接受需要,接受活动不能运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阻滞力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阻滞力,是指由于接受主体本身的原因,导致接受活动受到阻力,影响接受活动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阻滞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上述人格判断力产生的否定判断,就属于阻滞力的一种。此外,接受主体的思维惯性、意志力薄弱、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差、性格特征等都构成了接受过程的阻滞力。接受主体阻滞力的强弱因人而异。有的接受主体不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来自思维惯性方面的阻滞力就大;有的接受主体意志力薄弱,在接受过程中稍微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有的接受主体注意力容易分散,虽然对新事物注意较快,但时间并不长久,容易“见异思迁”,这对接受过程也会形成一定的阻滞作用;有的接受主体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引起兴趣、注意力等变化,对接受活动带来了阻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导向力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导向力是接受过程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发生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的促进接受或阻滞接受的作用力。我们把促进接受顺利运行的称之为正导向力,阻滞接受过程顺利运行的称之为负导向力。从宏观方面讲,外界环境有世界形势、社会思潮,国家的政策、决定、指示、命令以及开展的各类活动,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组织章程,以及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树立的先进典型等;从微观方面讲,有单位、学校、家庭、朋友等的影响。这些复杂的外界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产生影响的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外界环境一般通过价值观念、社会评价等发挥其导向力作用。例如,通过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接受客体所蕴含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一致,则导向力与接受的方向同向,为正导向力。相反,如果接受过程的方向与社会价值观相矛盾,则这种导向力对接受活动起到阻碍作用,为负导向力。又如,通过社会评价来影响接受过程。接受主体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会收到各种有关其接受活动的反馈意见。这些反馈意见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正面的对接受活动会形成正导向力,负面的反馈意见则起到负导向力的作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推动力、阻滞力、导向力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体系。对这套体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接受主体动力的激发系统,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功效。
  
  参考文献
  [1] 冯颖.道德内化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1994.
  [2] 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1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草木含情,动物有意,齐梁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曾经说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年四季,景物不同,人的情感也会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诗文等便是这种感情的符号再现。所以才会有“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种因景生情、因情赋辞的传统。总而言之,草木含情也好,动物有意也罢,其实是人的情
国礼是指在外交活动中,以一国的国家领导人、政府以及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的名义馈赠或受赠的礼品。在当代外交活动中,国家之间相互馈赠礼品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外交礼宾礼仪的重要环节和国际惯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收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赠送的重要外交礼品三万多件,包括工艺品、生活用品、民族服装、文体用品和动植物等几十大类,其中的国礼集中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电子仪器设备等交由相
[1 ]  放学了,安然和同桌阿莱在收拾书包。门口,许辛背着灰色书包在等安然。  “那男生谁啊?”  “我的邻居。”  安然怕人等急了,把课本胡乱丢进书包,急匆匆地跟阿莱说了“再见”就跑了出去。“嗨!”安然心想头发应该没有油掉,许辛礼貌地回应了她。学校到他们小区的距离很近,他们随便聊了几句就到家了。  安然并不在自己家,这是她姑姑家,她爸妈工作忙不方便照顾她,就让她来这儿了。正赶上学校开了晚自习,
4月11日,一架自莫斯科起飛的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空客A320客机降落在开罗国际机场,标志着俄罗斯同埃及中断逾两年的直航得以恢复。次日,埃及航空公司也恢复了飞往莫斯科的直航航班。据悉,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和埃及航空公司每周将各自营运三班往返莫斯科和开罗的航班。  2015年10月31日,俄罗斯科加雷姆航空公司一架从埃及沙姆沙伊赫飞往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客机起飞后不久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机上217名乘客和七
徐凤江  从事(中)东欧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有关(中)东欧的概念及其所指称的对象极其模糊、极具争议,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时的首项工作是进行对象界定。在国际学术界,人们乐此不疲地对这一地域的复杂性进行争论,各种衍生概念层出不穷。随着冷战结束,特别是该地域大多数国家加入欧盟和北约后,称谓的多元特征更加显著。与概念模糊和多元相关的是,要完整地列出这一地域的国家名单实非易事,而要将相关研究划定学科门类则更加
“一想起去年你是怎么澆灭我的,我就不想给你加热!”火气呼呼地对水说。  水呵呵一笑:“去年,是你把房子点燃了,我必须浇灭你,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哼!”火昂起头,揭开水的伤疤,“前年,你不是也给人类带来过灾难吗?”  “是啊!干旱时,我们是救星。泛滥了,我们就是灾难。”水不疾不徐地说,“世上所有事情都有个度,我和你也一样……”  “你是说,只要咱俩守住度,也能和谐相处?”火的眼神飘起来。  
冯玉军  2020年的春节是不寻常的日子,因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而延长的假期让人多了些静心读书的时光,日本讲谈社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丛书成了我这个假期里最好的读物。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试图突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欧洲中心主义”世界史观,以全球史观的视角还原世界历史的多重结构和复杂历程。  这套丛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土肥恒之的《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和杉山正明的《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
关于高职教育制度的成就、问题与设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第二,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三,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种途径;第四,改革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第五,总结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第六,探索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第七,构建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以及与普通高校的联系。以制度科学的视角,高等职业
致林女士:  你此刻应该跑去隔壁找瑞智的妈妈聊天了,我坐在房间里动笔写下这封信给你。  你知道吗,最近我变得跟小孩子一样,总是喜欢黏在你身边。我跟你说过的吧,我好喜欢你不用上班的日子啊!早上起床下楼时,杯子洗好整齐地码在茶盅里,一楼的地板已经拖洗过了,白色的瓷砖干净得反光,餐桌上煮好了红薯粥和煎鸡蛋。中午的时候也不用我做午饭,我甚至会因为不用洗碗开心得捂着嘴偷笑。暑假这段时间,每次你放假就是我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