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周恩来同志做出了许多方面的理论建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关于群众路线的主张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温周恩来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 搞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 周恩来 群众路线 价值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出来的群众路线。它作为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优良作风,从根本上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周恩来时刻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我们党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认真执行群众路线的楷模。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行的今天,认真学习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有利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
1 周恩來同志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周恩来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内最早提出“群众路线”概念的领导人,在促进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巨大贡献。在他的一生中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在青年时代就形成了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五四运动时期他又提出“我们所恃的是群众运动”,①重视群众的力量。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立刻组织党员深入到农村发动群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周恩来在1929年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第一次科学地使用“群众路线”的概念,他提出,“党的指导绝不要忽略群众日常生活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②毛泽东根据周恩来的九月来信精神起草的决议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顺利通过,他指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③这就使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在全党和红军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为建立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军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可见,周恩来提出“群众路线”概念在党的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周恩来不仅在理论上详细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行动中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深受广大人民最深切、最真挚的爱戴。周恩来已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旗帜。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指出,“要做到凡有群众的地方一定要进去工作”,要使党员“能深人群众,把党的影响扩大到群众中去,同时能把群众意见正确地反映到党里来,使党成为真正群众的党”;④在生活上他总与群众同甘共苦。在中南海,他与普通工作人员吃一样比例的粗细粮;在农村,他和农民一起喝小米粥、吃窝窝。尤其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些干部因脱离群众使工作遭受巨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亲自到下面视察,总是和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亲切交谈,直接接触群众以便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他强调广交朋友,当朋友有难时关心和帮助他们,他在革命生涯中为革命事业交了许多朋友,国内外、党内外、各个行业都有他的朋友。正是因为这样,他能用听到的各方面声音制定正确的方针和路线,并且及时把党的政策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他始终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言行,已成为广大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2 和谐社会视阈下坚持周恩来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2.1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必须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周恩来所倡导的群众路线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倾听百姓的呼声,关心百姓的疾苦,解决百姓的困难,始终和群众心连心,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来,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从而促使和谐社会建设进程顺利推进。
2.2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它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胜利的法宝和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强调相信群众,历史经验告诉了我们,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一切工作从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需求出发,维护好他们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工作中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毫不动摇地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使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牢固,从根本上保证反腐斗争取得胜利,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充分显示党的优越性。
2.3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中华民族作为伟大的民族,是由56个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而组成的大家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才使得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从而促成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团结统一,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增强民族凝聚力、保证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自然而然离不开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各民族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必须得以维护。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密切联系群众,时刻关注各民族人民的民生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才能夯实群众基础,从根本上保证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团结,才能使社会的和谐度大幅度地提高。
3 新形势下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具体方法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不断探索坚持群众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十分有必要,主要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
3.1 理论上:理解群众路线的内涵,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周恩来第一个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毛泽东同志最早阐述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提出,办任何事情都得走群众路线,使党的群众路线得以丰富和发展。江泽民结合时代特点赋予了其时代内涵,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群众路线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基础的,所以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的前提是树立牢固群众观点。但是我们有些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感情疏远,对群众路线的原理与方法不够熟悉,有时候会贬低甚至否定群众路线,这都是没有正确领会群众路线内涵的结果,势必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要组织党员干部重新学习群众路线的理论,掌握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而牢固地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 实践上
3.2.1 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
加强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的建设,为新时期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制度增强群众工作的自觉性,纠正工作中的偏差,防止执行群众路线中出现的问题,为群众参政议政提供平台,大幅度增强其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在党政领导机关实行群众接待日的制度,领导干部应亲自处理来信来访,坚持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其次,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建设,使人民群众能多渠道反映情况和意见,倾听人民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实行领导干部下基层,尤其是到贫困地區帮扶和锻炼的制度,党员干部体察民情,能够面对面和人民群众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更好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2.2 坚持执政为民,树立科学的权力观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它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党员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还应该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向人民学习新经验,关心他们的疾苦,真正做到一切到群众中去。另外,党员还要增强廉洁意识,用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为人们造福和谋福利,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决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保证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3 维护人民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着实保证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得以解决,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大事,因此应该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党员政绩的重要体现。目前,我们面对的情况是利益群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的程度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固与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维护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而不是仅仅一小部分利益群体的利益得到维护;我们必须把广大人民是否得到全面发展作为考核标准,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党的先进性,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特点是坚持群众路线。是否真正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坚持它我们党就无往而不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所有党员都要始终不渝低坚持群众路线,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忧患意识,在各方面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就肯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从而更好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注释
①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②周恩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A].周恩来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36.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④周恩来选集(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13.
参考文献
[1]贺善侃.民族凝聚力与和谐社会构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4.
[2]徐拯.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J].孝感学院学报,2005.1.
[3]寇颖丹.浅析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及其现实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巩玉闽.周恩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J].福建党史月刊,2003.1.
关键词和谐社会 周恩来 群众路线 价值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出来的群众路线。它作为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优良作风,从根本上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周恩来时刻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我们党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认真执行群众路线的楷模。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行的今天,认真学习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有利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
1 周恩來同志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周恩来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内最早提出“群众路线”概念的领导人,在促进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巨大贡献。在他的一生中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在青年时代就形成了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五四运动时期他又提出“我们所恃的是群众运动”,①重视群众的力量。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立刻组织党员深入到农村发动群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周恩来在1929年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第一次科学地使用“群众路线”的概念,他提出,“党的指导绝不要忽略群众日常生活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②毛泽东根据周恩来的九月来信精神起草的决议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顺利通过,他指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③这就使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在全党和红军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为建立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军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可见,周恩来提出“群众路线”概念在党的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周恩来不仅在理论上详细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行动中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深受广大人民最深切、最真挚的爱戴。周恩来已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旗帜。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指出,“要做到凡有群众的地方一定要进去工作”,要使党员“能深人群众,把党的影响扩大到群众中去,同时能把群众意见正确地反映到党里来,使党成为真正群众的党”;④在生活上他总与群众同甘共苦。在中南海,他与普通工作人员吃一样比例的粗细粮;在农村,他和农民一起喝小米粥、吃窝窝。尤其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些干部因脱离群众使工作遭受巨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亲自到下面视察,总是和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亲切交谈,直接接触群众以便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他强调广交朋友,当朋友有难时关心和帮助他们,他在革命生涯中为革命事业交了许多朋友,国内外、党内外、各个行业都有他的朋友。正是因为这样,他能用听到的各方面声音制定正确的方针和路线,并且及时把党的政策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他始终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言行,已成为广大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2 和谐社会视阈下坚持周恩来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2.1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必须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周恩来所倡导的群众路线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倾听百姓的呼声,关心百姓的疾苦,解决百姓的困难,始终和群众心连心,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来,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从而促使和谐社会建设进程顺利推进。
2.2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它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胜利的法宝和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强调相信群众,历史经验告诉了我们,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一切工作从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需求出发,维护好他们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工作中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毫不动摇地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使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牢固,从根本上保证反腐斗争取得胜利,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充分显示党的优越性。
2.3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中华民族作为伟大的民族,是由56个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而组成的大家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才使得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从而促成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团结统一,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增强民族凝聚力、保证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自然而然离不开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各民族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必须得以维护。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密切联系群众,时刻关注各民族人民的民生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才能夯实群众基础,从根本上保证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团结,才能使社会的和谐度大幅度地提高。
3 新形势下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具体方法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不断探索坚持群众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十分有必要,主要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
3.1 理论上:理解群众路线的内涵,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周恩来第一个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毛泽东同志最早阐述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提出,办任何事情都得走群众路线,使党的群众路线得以丰富和发展。江泽民结合时代特点赋予了其时代内涵,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群众路线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基础的,所以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的前提是树立牢固群众观点。但是我们有些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感情疏远,对群众路线的原理与方法不够熟悉,有时候会贬低甚至否定群众路线,这都是没有正确领会群众路线内涵的结果,势必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要组织党员干部重新学习群众路线的理论,掌握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而牢固地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 实践上
3.2.1 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
加强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的建设,为新时期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制度增强群众工作的自觉性,纠正工作中的偏差,防止执行群众路线中出现的问题,为群众参政议政提供平台,大幅度增强其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在党政领导机关实行群众接待日的制度,领导干部应亲自处理来信来访,坚持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其次,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建设,使人民群众能多渠道反映情况和意见,倾听人民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实行领导干部下基层,尤其是到贫困地區帮扶和锻炼的制度,党员干部体察民情,能够面对面和人民群众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更好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2.2 坚持执政为民,树立科学的权力观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它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党员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还应该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向人民学习新经验,关心他们的疾苦,真正做到一切到群众中去。另外,党员还要增强廉洁意识,用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为人们造福和谋福利,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决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保证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3 维护人民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着实保证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得以解决,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大事,因此应该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党员政绩的重要体现。目前,我们面对的情况是利益群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的程度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固与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维护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而不是仅仅一小部分利益群体的利益得到维护;我们必须把广大人民是否得到全面发展作为考核标准,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党的先进性,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特点是坚持群众路线。是否真正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坚持它我们党就无往而不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所有党员都要始终不渝低坚持群众路线,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忧患意识,在各方面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就肯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从而更好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注释
①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②周恩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A].周恩来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36.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④周恩来选集(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13.
参考文献
[1]贺善侃.民族凝聚力与和谐社会构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4.
[2]徐拯.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J].孝感学院学报,2005.1.
[3]寇颖丹.浅析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及其现实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巩玉闽.周恩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J].福建党史月刊,2003.1.